我国的委托调解:比较与借鉴

时间:2022-10-04 09:25:50

摘 要:调解是我国发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大调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委托调解是我国调解的新发展。纵观全球,不少发达国家早已确立了相关的制度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委托调解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委托调解;比较;借鉴

调解制度在我国司法环境中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近年来我国"诉讼爆炸"现象的出现,调解制度作为一种缓解诉讼压力的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衍生出一些新的调解类型,委托调解无疑是其中的闪光点。我国自2004年颁布的"调解规定"对委托调解做出正式的规定之后,各地法院纷纷贯彻这一司法政策,因地制宜的开展了多种制度创新,我国的委托调解也因此进入到了一个活跃的发展时期。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已有的相关制度,我国的委托调解制度还有许多不足。本文拟在分析国外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委托调解的现状,为我国委托调解制度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外国相关制度实践

放眼全球,虽然名称各异,但是在各国的调解制度中都能找到与委托调解相类似的制度。当代司法ADR发源地的美国,在调解制度上采用的是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其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础,由特定的调解员主持调解,法官不参与调解过程;[1]同样以崇尚和为贵的日本,其调停制度与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调停程序与诉讼程序相衔接,当事人有选择进入诉讼程序的选择权;[2]具有完善调解制度模式的加拿大将调解制度作为诉讼程序的前置,其调解员大多由非在职的法官和律师主持进行,与美国和日本相似,法官也并不参与调解;[3]法国的委托调解是法国发展ADR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类似于中国的委托调解,但更加强调调解员的客观和中立,要求必须有"无强制权力的第三人"来主持调解。[4]

二、我国委托调解实践现状

如上所述,由于我国的委托调解制度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各地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委托调解程序。但其中的几种模式成为了委托调解的典型,如: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窗口"模式,其以人民调解制度为依托,以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组织机构,以"人民调解窗口"为运行平台,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开展委托调解工作;[5]湖南的"三调联动"模式,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对接联动的工作机制(其中,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的方式之一就是"诉中委托人民调解",相较于上海附设人民调解模式,"三调联动"机制中的调处中心是置于法院之外);[6]南京法院的直接委托模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利用原本存在的社会调解组织,将法院受理的案件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委托给法院以外的社会调解组织来进行调解。[7]

三、外国经验对我国委托调解的启示

比较各国的委托调解制度,我们发现:1.委托调解制度的展开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基础的。委托调解的开展由当事人自主决定,调解后的调解协议以及是否要进入诉讼程序也由当事人自主决定。2.在适用范围上,各国的委托调解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主要是集中在简单的民事案件上。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委托调解规定的最为明确,其规定了特定案件的委托调解前置程序。3.在调解员的选择上。综观各国的实践,较多的做法是,由退休的法官或者律师等与法院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员担任。4.在诉讼费用的支出方面,各国的律师及法院收费的不同,对当事人在调解制度下行使程序选择权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5.值得一提的还有美国的委托调解中当事人的惩罚机制。在美国的委托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在经过调解以后没有接受调解方案,案件即转入诉讼庭审程序,此时,如果庭审后不能得到比调解方案更有利的结果,那么拒绝接受调解方案的当事人一方就要承担拒绝调解以后所有的诉讼费用。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委托调解制度。

(一)明确委托调解的受案范围。在我国,只要是可以进行调解的案件都有可能进入委托调解的范围之内,并且其受案范围有无限扩张的趋势。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对委托调解的过度推崇,也有将委托调解作为法院受理案件的"中转站"的嫌疑。[8]委托调解作用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借鉴各国的做法,将范围予以明确。

(二)明确对调解员的选择。在委托调解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是整个委托调解的关键。一个案件是否能够达成调解协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谁在主持调解纠纷。从各国类似的做法中,我们看到他们都十分重视调解人的资源建设。美国和日本都制定了调解委员选任制和名册制,以此来保证调解人的资质与来源。法国则是以协会的形式,组织调解员的培训事宜,规定了严格的调解员文凭取得方式,从而保证了调解员的素质。我国委托调解中调解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法院外的社会调解员,其大多缺少系统的培训,这也使得当事人对调解员的信任大打折扣,出现调解效率不高的现象。各国的做法启示我们要通过规范的选任方式来选择调解员。

(三)建立当事人选择法院委托调解的激励措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ADR的过程中,为促进当事人在审判形式之外解决纠纷,会将审判信息化,告知当事人审判所可能达到的结果、风险和成本。因此,可以通过诉讼风险告知和多元化解纷机制的设计和介绍,引导、鼓励当事人选择委托调解程序,进一步的可以减少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间的对抗紧张关系。

(四)建立当事人的惩罚机制。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当事人惩罚机制。[9]针对当事人随意反悔或是恶意阻挠调解成功,导致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其经判决获得的利益少于调解确定的利益的情况,可以判决该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一措施也能很好的促成调解的作用。

(五)确立委托调解人的保密义务。许多国家都规定了民事调解的保密原则。在委托调解中,调解人应当对在调解中获得的与纠纷相关的各种信息予以保密。这是因为在委托调解中,很多经济和家庭纠纷的案件都会涉及商业秘密或隐私,为避免当事人在调解之后的生产生活中受到影响,保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一方面,也是要保证调解失败后,案件进入审理阶段,法官不受先前调解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委托调解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也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新问题。要化解委托调解面临的问题,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相关做法。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不能简单的通过照搬国外的规则和制度来解决问题,必须要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在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的需求下,通过民主决策和科学论证,在我国的社会现实基础上构建出有利于发展和谐社会的委托调解机制。

参考文献:

[1] 毛淑玲.法院调解与法院附设调解[J].法学杂志,2008(4):146.

[2] 张艳斐、高翔.日本法院附设调停制度与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2):378.

[3] 高洪宾.加拿大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 [J]. 法律适用 ,2005(2):24.

[4]周建华.法国的调解:比较与借鉴 [J].学习与探索,2012(1):93-97.

[5] 李浩.委托调解若干问题研究 [J].法商研究, 2008(1):133-140.

[6] 林勇、孙浩波、陈昆仑. 实施"三调联动"促进和谐社会[J].人民调解,2007(1):28-30.

[7] 江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课题组.南京地区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制度运行之调查报告[J].人民司法,2007(1):62-67.

[8]蔡霞.大调解背景下委托调解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创新,2011(5):91.

[9]王婷、傅昌强.对我国委托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6):73.

作者简介:盛丽娜(1988- ),女,浙江嘉兴人,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诉讼法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上一篇:英国公法人与法国公务法人的比较与启示 下一篇:刍议海难救助中设立环境救助报酬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