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诱惑:国内银行香港悸动

时间:2022-10-04 08:07:16

并购诱惑:国内银行香港悸动

国内银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收购当地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的在港机构,有助于国内银行学习国际市场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并成为香港市场的领导者。

国内银行海外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资本充足率提高,国内银行以香港为基地的对外扩张活动趋于活跃。2006年初,香港亚洲商业银行对外出售,国内许多银行跃跃欲试,最后被马来西亚大众银行以45亿港元的高价竞得。近来有传言称,建设银行积极与美国银行(亚洲)以及永隆银行洽谈收购事宜,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国内银行在港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内地银行纷纷在香港设立分行和其他经营性机构,作为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重要基地。到2004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都在港设立了具有有限牌照的分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集团拥有全面牌照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子银行,即中银香港有限公司、工银亚洲有限公司、建新银行有限公司和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多数银行还设立了开展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的子公司,如中国银行有中银国际控股、中银集团保险,工商银行有工商东亚(控股75%),建设银行有建新国际以及中金公司的在港子公司,交通银行有交通保险、交通证券,招商银行有国通证券,中信集团有中信资本控股等(见下表),形成在港机构综合化经营格局,随后返乡经营,业务规模、盈利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高。

比较分析,由于历史传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差异,各家银行在扩张速度、规模和综合化经营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中国银行由于进入香港市场较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中银香港有在港分行370家,内地分行14家,是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之一;中银国际是内地在海外最大最强的投资银行,也是香港处理客户交易最多的券商,进入内地后在内地市场也处于领先地位;中银集团保险在香港有6家分公司、一家全资附属公司,目前也已进入内地市场。其他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港机构起步较晚,业务规模不大,许多银行一直有意通过并购手段做大做强在港机构。工商银行自90年代末期开始战略规划和布局调整,通过一系列收购重组,拥有了在港银行旗舰――工银亚洲有限公司。目前工银亚洲旗下有6家全资附属公司、42家分行和5家中小企业商务中心,在香港上市银行中排名第6位。建设银行通过收购香港工商银行,成立建新银行有限公司,规模也有所扩大。但是,与当地银行相较,内地银行的在港机构除了中银香港、中银国际,还有工银亚洲排名靠前之外,其他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市场影响力较低。香港现有银行210多家,其中全面牌照银行133家,限制牌照银行41家,存款公司36家。各类银行中,本地银行85家,外资银行125家。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几家巨头如汇丰、渣打、中银香港等瓜分,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小,不能赚取合理的利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通过并购做大做强是必然的选择。

国内银行在港并购扩张的有利条件

银行国际化并购扩张,除了准入政策障碍,整合收购对象,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展经营活动,与当地银行竞争,面临较高的成本和失败风险,成功与否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香港地区市场环境优越为国内银行通过并购扩张,做大做强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香港银行准入政策较为宽松。准入政策限制一直是国内银行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除了中国银行之外,其他国内银行自1990年代设立代表处,一直未能升格为分行,更不要说收购在美国的银行了。工商银行曾有意通过收购香港浙一银行(其在美国有一家分行),进军美国市场,后来由于美国政府的杯葛等因素而失败。在英国,国内银行准入面临同样大的阻力,除了中国银行,只有工商银行以子银行方式高成本进入,业务规模受限。在德国,准入政策相对宽松,国内多家银行在那里设立了分行,但是由于业务经营限制严格,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国内银行竞争力不足,做大困难。香港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体,不仅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完备的法律体制、完整的金融体系和成熟的资本市场,而且在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较为宽松。2001年7月取消银行业利率管制,2002年后放宽银行准入规则,全部取消境外银行开设营业场所的数量限制,规定持有本地有限制牌照的外资银行,申请持牌银行执照的标准是最短持续期3年,资产总额40亿港元、客户存款30亿港元。香港成为国内银行国际化扩张的首选基地。

(二)银行客户及业务资源丰富。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全球化是银行全球化的基础。银行国际化的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对外扩张往往是追随客户战略的产物,客户基础薄弱,境外机构只能是外资银行的配角,发展缓慢,勉强维持。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密切,1997年回归以后,基于基本法保障和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香港政治经济基本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两地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国内银行在港客户及业务资源丰富。据统计,香港所有大企业已进入内地,内地企业在香港设立机构众多。到今年7月底,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达351家,市值约4.4亿港元,占港股总市值的44%,预计到年底将突破50%,提出银行国际化、综合化服务的强烈要求。

(三)香港金融业发达,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银行机构众多,以对外业务为主,国际化程度很高,外汇业务发展成熟,是全球第7大外汇交易中心,亚洲第三大资本市场和全球第六大银行中心、第4大黄金交易市场。许多外资金融机构把香港作为进军内地市场的重要基地,国际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新产品在香港市场同样存在。香港联交所已成为国内企业上市的主要市场。国内银行以此为基地,向外资同业学习,与外资同业竞争,提高市场竞争力,可以奠定进军国际市场的基础。

(四)香港地缘优势突出,与内地有着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银行并购成败与收购成本(包括直接的并购支出、各种市场中介费用)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关键,关键是收购者对收购目标的整合管理情况(包括企业文化和计算机系统的整合),能否实现一体化经营,优势互补,获取协同收益。与外资银行的对外并购相比,国内银行的并购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其因除了收购者和被收购者在文化理念、组织管理架构方面不同外,还有两国语言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整合困难。目前许多海外机构统一使用汉语,沿用国内的管理方式,与国际化经营目标相距甚远。就香港而言,尽管它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当地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汉语应用普遍,香港与内地有着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内地银行收购在港机构,较之收购他国外资机构,需要付出的整合成本为低。

国内银行在港并购扩张的前景

外资银行进行海外收购成功的经验表明:收购目标合适,所在国具有区位优势,收购条件较为有利是基础;银行本身在国内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经验,对跨国机构有较强的整合管理能力,从而能够将收购目标整合到位,境内外一体化经营,实现协同效应是关键。汇丰集团在过去十年间由一家区域性银行迅速发展成为一家全球性大银行,关键是它有较强的整合管理跨国机构的能力,有一批业务能力强、善于跨文化管理的国际营运人才,并实行全球上市的本土化战略。每当有收购行动时,集团立即选派这些人才空降并购对象,从企业文化、经营战略到运作规程进行彻底改革,使之总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提高收益。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以香港为基地进行并购扩张,具有上述优越的市场条件,问题是国内银行商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水平低,国际化经验不足,人才缺乏;对海外机构的管理粗放,境内外机构没有实现一体化经营,协同效应差。1990年代前后,国内银行在港盲目扩张,乱设机构,管理无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近年来,国内银行改革逐渐取得实质性进展,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并在香港或内地上市,工商银行也将于年内在香港和内地上市,资本实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05年年底,一级资本2876.77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47.1%;资本充足率达到13.57%,提高2.28个百分点,在全球新兴市场中处于较高水平。不良贷款比率为3.84%,比2004年底下降了0.08个百分点,在四大行中最低。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分别为1.11%和21.59%,接近欧美银行平均水平,在四大银行中优势明显。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内市场投资渠道有限的现状,通过并购香港机构,加快国际化扩张成为理性的选择。并不否认,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对海外银行的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探索,银行国际化经验和人才不足以及粗放管理模式对银行收购香港机构,发挥协同效应有较大的制约和影响,从而导致国内银行可能会继续付出较高的国际化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内银行的国际化要停滞不前,国内银行资本实力增强、香港市场业务资源丰富、市场环境较为有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并购扩张的成本。收购完成后,实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加上母行的支持,境内外机构联动,提高了成功的概率,也为国内银行学习国际市场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预计未来国内银行将进一步加大在香港市场的并购力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收购当地处于领先地位的银行包括外资银行的在港机构,以成为香港市场的领导者。香港本地银行中,永亨银行、永隆银行、大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和廖创兴银行等中小银行具有较高的收购价值,其中永亨银行最为突出。它是一家以企业及零售银行业务为主兼营证券保险业务的综合性银行,1937年创立,2003年收购浙一银行,成为香港第六大银行。当然,目前永亨银行没有出售意愿,收购成本会很高。至于外资银行的在港机构,随着外资银行战略重心转向内地市场,在港机构的地位作用下降,外资银行可能调整经营策略或者退出,为国内银行进入提供了契机。近来,建设银行与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洽谈收购其在港机构美国银行(亚洲)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案例。美国银行(亚洲)目前在香港及澳门有17家分行(香港14家、澳门3家),提供零售银行及商业银行产品及服务,去年税后溢利5.37亿港元。收购完成后,建行将其与建新银行、香港分行整合,在港机构规模扩大,市场地位将大幅提升。

(作者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国际部)

上一篇:资本流动新格局:变化中的中国外资策略 下一篇:基金命脉不在规模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