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效果扑朔迷离

时间:2022-09-28 01:37:29

房地产调控效果扑朔迷离

房地产调控的效果至今还没有显现,对此,公众尽管心中焦灼,但还是能理解。房地产调控的手段需要不折不扣地“铁血”执行。

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正在因房价的逆风上涨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8月15日联合的数据:7月份我国7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城市新建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7%,比上月涨幅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深圳上涨13.6%、北京上涨11.1%。与“国六条”和“国十五条”出台前相比,除上海等极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城市房价“领涨”依旧。

房地产调控效果未显现?

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纷纷出台,调控组合拳频打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的这组数据不免让人感到了丝丝凉意。

特别是在建设部等九部委联合签署实施“国六条”的意见以及各部委纷纷跟进调控措施后,人们本来以为这些包括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限制外商投资和国内游资等各种投机性需求在内的一系列调控措施能够有利于从供需两方面形成“调控”合力,从而有效挤压房价的上涨空间。但结果是,“天不从人愿”,房价依然在一片调控声中上涨不息。

宏观调控效果还没有显现,至少还没有凸现。关于这一点,尽管有国家部门在本月初曾声言“住房需求调节效果已初步显现”,但毕竟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的上述数据比有关部门的单纯文字说明更能揭示一切。

7月份数据未能提供调控见效的直接证据;而哈姆雷特的那个经典问题――买房还是不买房,在仅仅因房地产调控沉寂一个月后,便又开始在潜在买房者中蔓延重新成为问题,也不啻是从侧面证明了当前调控的效果不彰。

实际上,影响房地产调控效果的因素极其复杂,既有供需关系等市场基本面的因素,也有住房制度改革滞后等非市场因素,加上房地产行业生产周期长,政策执行效果具有先天滞后效应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国家有关部门近期频频出台的调控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此,公众尽管心中焦灼,但还是能理解。

毕竟,房价宏观调控是一项复杂到牵涉几十个部门并影响资本市场在内的多个财经领域的系统工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有人浑水摸鱼,甚至大搞“机会主义”和阳奉阴违的“创新工程”是难免的。因此,对宏观调控的执行效果不能过于短视,需要给它合理时间,允许它进行政策“调试”,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试错”。

需要“亮剑”放弃“说教”

不过,“大道如天”,房地产宏观调控终究牵涉民生和政府公信力,其不可能永远像刚刚过去的六七月份那样以“有如同无”或者“略胜于无”的方式长期“拖延”执行或“空转”下去。特别是在调控进行几个月之后,其仍然涨涨不息的房价已经不能再简单地用调控政策的滞后效应来进行解释,因为这不符合经济常规。

幸运的是,上述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为了缓解宏观调控所遭遇的压力,近日相关调控部门纷纷再度“出招”,一方面,近期调控力度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银根”和“地根”两个闸门,有进一步握紧的趋势,譬如日前银监会出台收紧信贷闸门、约束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最低占比的“九条军规”,从而在市场准入及开发环节上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在进行的地根调控一道,共同收紧了房地产业盲目扩张的“缰绳”。

另一方面,调控的手段也正日趋多样化,有硬有软,疏堵结合,“硬”时甚至不惜运用“没收”和“岗位责任制”等行政手段,以弥补宏观调控手段之不足。

当然,一次“亮剑”胜似千百次留有余地的政策说教或虚张声势。房地产调控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调控者是否具备与其调控决心相称的远见卓识,以及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是否娴熟、科学乃至在面对不法时“亮剑”的果决。这就要求相关调控部门除了将调控房价改善民生作为大道如天中的“道”之外,还必须摆脱不良政策惯性,在弄清促使房价上涨因素的基础上,尽快梳理、完善相关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譬如遏制投机炒房,对住房供应结构进行调整,以及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等,然后不折不扣地“铁血”执行,不留政策余地。

(作者供职于北京市赛德天勤律师事务所)

上一篇:全流通环境下的反收购策略 下一篇:资本流动新格局:变化中的中国外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