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根散文的艺术光芒――读《山野漫笔》

时间:2022-10-03 07:23:11

王贤根散文的艺术光芒――读《山野漫笔》

人性给予了尽力的张扬。因此,读他的散文,给人带来的是一种难得的清醒和审美享受。

作家当然需要思考,作品也要给读者以思想的启示。所以我认为,一个文学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或者说他要努力使自己具有思想家的品格和智慧。没有深邃的思想,作家的作品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正如贤根所说:“作家和政治家都声称以人类命运为己任,政治家总是企业从宏观上把握或控制人类,而文学艺术家往往从微观上去反映人类命运。一个要当太阳,让光芒照遍全球;一个是支血脉,跳动着人类的心绪。其实文学是很脆弱的东西,惟有艺术的真诚、涌动着人类的情绪,才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斯言甚是。

文学是靠感染力的潜移默化来打动人心,使人在审美的境界中提升精神。说到底,散文的深度还是情感的深度和生命体验的深度。我在读贤根的散文《走进罗布泊》《大别山深情》《叶文福印象》等篇章时,深切地感到给人以思想的智慧,灵魂产生的那种久久不息的震撼让我陷进沉思,回味。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那座铁塔,至今仍静静地支撑在罗布泊深处的戈壁滩,张爱萍上将题写“我国首次核试验爆心”的石碑,也寂寞地保留在荒野。岁月可以使一代一代人苍老、故去。但是为中华民族撑起了坚强脊梁的这副钢架和石碑千年不老、万年不朽。我读《走进罗布泊》时,仿佛置身于罗布泊,看到那似龙如虎的钢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自豪的是我们的先辈曾经隐姓埋名地在这荒郊僻野为共和国争光。同时我也在自问:今天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还记着他们吗?我确信,读过这篇散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自豪和自省。这就是文学的感染力、魅力。我尤其欣赏这篇散文的结尾:“我们围着这副钢架和石碑走了三圈,发现黑色的废墟旁长有一束瘦绿的小草,中间还有一根纤细的花杆,一枝浅黄色的花朵,在这渺无人烟的漠野上,鲜丽地开放着。”瘦绿的小草、纤细的花杆和浅黄色的花朵,更凸现了钢架和石碑的雄伟,也强化了这篇散文的思想内涵。这种小中见大、以弱示强的艺术手法,虽在不少作家的笔下都见过,但是贤根把它用在此处,其寓意尤为耐读耐思。

我饶有兴趣地读了《又是烟雨迷蒙时》和《雨中三湾》,这两篇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都是以“雨”寄情,展开了无限的合理联想,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境象,令人久久醉意。他在写景时不忘寄情,在寄情时又紧紧依托着景,情与景融合得天衣无缝。两篇散文中的景都是“雨”,作者寄情于“雨”。在《又是烟雨迷蒙时》作者对“雨”寄于的情是欲言未尽:“山雾弥漫下来,远山近岭都蒙上茫茫的清白。打鳖人边走边拍掌,五指骑缝,声音脆亮、圆润、有弹性,这空心掌仿佛掌掌拍在潭面上,又回荡在空谷烟雨中。”情景密合,言简意赅,没有冗字繁言、拖沓累赘。正是在拍掌声中打鳖人收线得到了“一只脸盆般大的鳖”。“我们”不明白拍掌何意?打鳖人笑解疑问:“鳖最喜欢姑娘,它听到啪啪的声响,以为姑娘在潭边用木杵衣裳,就上来偷看,它不知看了你们村多少漂亮姑娘呢!”对于打鳖人这则笑语,“我们”总感悟到“隐喻着什么”,却说不清,索性不去说了。山里人多机敏,那鳖也是有灵性的。让读者悟去吧!在《雨中三湾》里作者对“雨”寄于的情是沉甸甸的,令人情怀久久无法轻松。劈劈啪啪的雨打在铜像的头上脸上身上,汩汩地往下淌。他如果健在已经百岁挂零了。“我们是在雨中乘着车来的,钢铁和玻璃抵御着大雨的敲打;我们是撑着伞来的,硕大的伞面抗击着雨水的侵扰;我们是穿着雨鞋运动鞋来的,厚实的胶皮围护着我们的双脚,而他呢?他始终在雨水中浇淋,他昨天在雨中浇淋,今天在雨中浇淋,明天还要在雨中浇淋,而我、我们……”想到这些,不知不觉落下泪水的“我”,将伞高高举起,踮起脚尖,为老人家挡起风雨。在世时想的是“为天下百姓遮挡风雨”,今天我“为您老人家挡挡风雨”。作者面对在雨中挨浇淋的铜像,抒情言志、吐露心怀。真情亦真,其心亦真,所以是震撼人心的。我之所以说读这篇散文心情是沉甸甸的,是因为曾经给苦难的人民遮接风雨的,我们实在不忍心让他在风雨中浇淋。但是,我还要说我的心情由沉重而变得轻松,因为作者对主席铜像的深深三鞠躬是代表了广大国人之心。作者希望铜像早日移至纪念馆中也代表了广大国人之情。

我和贤根交往已有很多年了,也许因为我们都穿了一身军装,心总是靠得很近,说起话来有诸多共同语言。互有弥补,互有激励。在我的印象里,他的沉稳、坦诚、勤勉是一贯的。就文学而言,沉稳使他能冷静地思考,作品有了充满生命的深刻;就处事而言,坦诚使他的目光靠近别人未曾到过的地方,拥有了多的知音知己;就事业而言,勤勉使他得心应手地驾驶着本职工作和文学创作两驾马车,锻铸了人生的精彩。

徜徉海边,风卷云舒。问潮来自何处,只见一篷新帆远去。我期待贤根满载归来。

上一篇:反思尊严·民间立场·文化意识 下一篇:心灵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