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联合基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03 04:00:19

“学校+联合基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在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为主转变的大形势下,综合研究了德国、美国、日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学校+联合基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概念、动因以及构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培养模式 联合基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13-02

[收稿时间]2013-05-03

[作者简介]周良海(1978-),男,湖南邵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吕玉航(1978-),女,湖南邵阳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一、前言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155.1万,培养规模仅次于美国。然而,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培养方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不够重视,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生的就业。因此,必须构建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积极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实现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

二、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

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有德国、美国、日本, 这三个国家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各具特色, 它们的先进经验, 对于构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和改革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一)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典范,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学徒式”。德国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强调科学研究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太重视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对学分也没有严格要求,没有正规的课堂教学, 但非常重视讨论、 实验等独立环节和实践训练方面, 实验室和讲座制被广泛地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研究技能。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没有专门的入学考试,教授掌握研究生的录取权,师徒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的个人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上,导师具有绝对权威。

2.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研究生入学类别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术类,另一种是职业类。学术类硕士学位的课程与职业类有很多不同之处 ,前者更加具有学术性 ,强调的是研究,而后者则更加注重高等级的技能培养 ,强调的是应用。

美国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具体的年限由学生本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科研的开展情况及学习期间的经费等因素决定。美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有三大特点:第一,课程设置目标明确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第二,注重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第三,课程设置灵活,它涵盖了专题研讨课、 独立阅读研究课、导师指导研讨课及课上讨论课等。美国硕士研究生指导方式是由“指导小组”联合培养,注重与工商、企业合作,形成协作式培养模式。

3.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

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 “工业实验室” 为主的研究生教育和科研模式。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注重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学校或到企业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参加实践课题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研究生教育的组织管理上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 在管理和培养上以研究室形式对研究生进行过程管理,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通过严格的评估制度对研究生质量进行监督。

(二)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借鉴

从以上三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各国研究生培养各具特色,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或直接参与科研实践,或跟企业联合,跟工业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掌握深厚理论知识并具有很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研究生层次人才是目前这种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只注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致学术型研究生人才相对过剩、就业难的局面,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不够,很多企业很难招聘到合适的能够将先进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应注重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或直接参与科研实践,或跟企业联合,跟工业企业的需要紧密结合,能主动适应行业背景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一)“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概念

“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学习提供实践场所保证,并在联合培养基地企业聘请研究生的校外导师,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基地挂职锻炼一年,并由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联合指导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企业联合,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二)“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动因

1.高校寻求合作的动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而高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导师人数、科研经费、设备条件等并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导致教育资源紧张,一位导师要带几十个研究生,严重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高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寻求新的力量。这势必促使高校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向社会寻找办学资源和导师力量,国有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就成为高校合作伙伴的首要选择。

2.企业合作的动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大企业已经意识到,要想在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主研发,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然而,大部分企业的基础研发能力不够,自主创新能力欠缺,而高校作为知识创造的主体恰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因此,企业愿意提供经费和师资支持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不仅要在校园中培养,还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注重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将成为“学校+联合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必要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环节,并设置相应的学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能少于2个月,他们要通过培养单位和社会实践单位的共同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鼓励广大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研究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关注现实、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联合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立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核心、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

3.实行双导师制度

在高校中大部分导师主要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缺乏实践创新的经验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在学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内,为研究生聘请校外人员作为合作导师。尤其是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聘请企业高管作为企业导师,校外合作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协助校内导师制定培养计划,磋商研究生应参与的科研内容,参与学位论文的指导,还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开设课程或专题讲座。对于校外聘任的研究生企业导师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要为研究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并能指导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建立以学校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双导师制度,不仅有效地弥补了高校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加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 参 考 文 献 ]

[1] 谢芬,王碧云,李红萍.德美两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形成的内在机理及借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2] 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3).

[3] 陈云萍,杨晓明.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中国冶金教育,2006,(5).

[4] 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 王刚,崔一梅,陈建成.新形势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8,(7).

[6] 童元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3).

上一篇:治疗性克隆再进一步 下一篇:欧盟和英国促进科技发展政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