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音乐.民族魂

时间:2022-10-03 02:50:11

诗歌.音乐.民族魂

摘 要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尽管文学体裁不同,但它们都是文学与音乐、舞蹈、节奏相统一的文学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是东方哲学历史积淀的体现。

关键词 诗歌 音乐 民族魂

中国的抒情文学从一开始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诗多半是言志,而诗歌的音乐美作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或昂扬高亢,或敦厚温和,或凄艳哀婉,或冲淡闲远,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无不折射着时代的人文精神。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是文学、音乐乃至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由于年代的久远,体现着青铜器文明之恢弘气势的周代礼乐之美今天已很难再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文字上所运用的重章、叠句、叠字、押韵等多种艺术手段中,感受到音乐美的听觉效果。它在句式上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战国时期,产生了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是当地“信巫术,重淫祀”的文化习俗的反映。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由此,我们知《九歌》本为楚国的祭祀歌曲,用了民间招魂辞的形式,由招魂者用一种特殊的歌唱方式将一个人的魂招回。伟大的诗人屈原吸取了楚歌的特点,创作了浪漫主义诗作《离骚》。参差不齐、或韵或否的句式,句中或句尾反复相间的“兮”字,形成了与《诗经》整齐划一而典重的风格迥异的“骚体”特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当我们放声朗读这一组组新鲜、生动、自由而长短不一的诗句时,顿挫悲壮而又委婉轻灵的楚声节奏确实有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屈原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那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秦汉魏晋的诗歌,亦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人文精神,但其在音乐效果上所采取的手段,始终没有突破节奏的变化,直到齐梁永明体产生以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声律,最终发展成唐代的格律诗。

唐代的律诗以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要求,确立了一整套声律方面的粘对法则,形成了反映着大唐气象的诗歌特征。声律的约束实现了仅仅依靠节奏形式而不能实现的音乐效果,它依靠平仄的变化,造成了听觉上铿锵错落而又滚滚滔滔、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骨气端翔而又韵味无穷的独特感受。唐代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100多年的开拓发展,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造就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和恢宏气度,给诗歌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杜甫律诗的语言风格可谓沉郁顿挫,但在音乐效果即声律特征上可以说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颠沛流离、身世潦倒却不忘国家忧患和百姓疾苦的不屈品质。他的《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开始就几个平声连续上扬,“啸”字下沉作急速的起伏,最后一个“哀”字,扬而不返。在这种纵横恣肆的气势和高扬凌厉的情调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那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惟未曾减退,反而更加强烈了。

再听听李白高昂的吟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何等雄壮的境界!这是何等辽阔的胸怀!这不是花间月下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个深陷于痛苦之中的灵魂强有力的怒吼!

宋代出现的词,更是与音乐分不开的,宋人作词,首先考虑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词论》,便提到“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对词的声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被皇帝怒批“且去填词”, 自己也戏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咏,便是个中高手。他所作的大量词作,都是直接为了歌唱,可以说,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给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于是市井里巷,混迹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词在他手里,开始了新的倾向。柳永采用民间的曲调,大量写了篇幅长的慢词,适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词用语明白浅近,不避俚言俗语,有些部分还出现了口语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叶梦得有过如下的记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的影响之大。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等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而词本起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宜于歌唱。而作为词的替身的曲,随着时间的发展,曲调变得丰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宋代以后的诗歌在声律上都基本沿用了唐诗的体制,即使是与近体诗形式迥异的宋词、元散曲,也没有突破节奏、声律两种手段以体现抒情文学的音乐美,当然,不同音乐美的不同风格也都体现了本朝本代的人文精神。

总之,中国诗歌的声律特征和节奏特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容。这种精神内容的积淀,也就是东方文化哲学的积淀,是今天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 沈智龙.加得纳 艺术多元智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7.

[2] 3110][美]Eric Jensen:艺术教育于脑的开发.董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5.24.30.

[3] MENC.Special Focus:Vision 2020.Music Educators Journal,March,2000.

上一篇:数码相机的狂欢舞会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