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2022-09-11 08:59:25

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在数学学科上花费了很大精力,但是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养成了不良习惯,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会思考,不会记笔记,课后不预习,不复习,作业应付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数学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自主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发问,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利用画图开启学生的思维,教师在黑板上画好标准的图形,大家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处教师精要点拨,之后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认真画图,分析解题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提问时有的学生想得很幼稚、有的学生想得很离奇、有的学生想得很刁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这毕竟是学生们努力思考的结果,只要坚持努力思考,定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维,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思维在于激活,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探究很是关键,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会使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结友爱、结伴帮助,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的内心产生最大限度的需要,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大部分取决于学生的听课和参与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对公理、公式法则的引入和推导的方法和过程,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课后小结等等,这样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四、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指对将要在课堂内学习的知识预先进行学习,这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法。如果课前没有预习,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就会心中没数,抓不住重点;如果在课前适当预习,学生知道了新知识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听课时就会围绕目标去听、去练,教学效率就会很高。学生的预习是离开教师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给予适当指导,在安排学生预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使学生明白怎样做,做什么,要让他们带着任务去看书,并要求在书本上对已掌握的知识点及尚未理解的知识点作出标记。

五、敢于发言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说主题图、说发现的数学信息、说算理、说解题思路等等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必要途径。每天老师布置给学生一道思考题,思想方法比较典型的题,每天由学习小组推选人员进行评讲。这样经常训练,调动了大部分学生敢讲乐说的积极性。

六、认真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①认真审题。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读中画重点字、词,养成用符号标记的习惯,同时指导分析对比的方法。②规范书写。教给学生写作业的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要求学生在限时内完成作业。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③细心演算。演算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④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的习惯。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求每名学生准备订错本,对错题订正,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提醒,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改错的习惯。

总之,补知识不如补方法,补方法不如补自信,补自信不如培养习惯。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见效的,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培养,就能比较容易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诗歌.音乐.民族魂 下一篇:浅谈水泥搅拌桩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