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初探

时间:2022-10-03 02:22:53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初探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人们对质量的关注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与此同时,一场在20世纪末便已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至今已初具规模,这种教育扩大化一方面满足了大众对教育的需求,但在另一面,因盲目扩张而引起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鉴此,学者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缺陷与不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分析,但在笔者看来,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证加以探索,无论是对社会、学校还是受教育者而言都有着同样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推行质量认证之必然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源于质量认证,是教育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其实质是一种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同行专家评估为手段,以高等学校质量连续性提高为目的,从而获得社会认可和信赖的一种质量保证行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因而推行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在我国有其必要性。

1.是提高我国高校国际竞争力的必要前提。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教育机构凭借其教育科技优势会大量涌入国内,争夺国内的教育市场,各高校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国内范围的竞争而是全球性的竞争。国际上通常采用1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认证,对学校教学服务质量的保证能力进行评价,及处理相互交流中的教育服务质量问题。如果我国高校不能适应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必将在国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阻碍我国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因而,我国高等教育机构有必要进行教育质量认证,严格学校的管理程序和强化管理过程,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从而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具规模,我国高等教育已发展成为一个多类型、多层次、日益庞大和复杂的教育体系,由于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不同,课程各式各样,教学组织的形式十分灵活,有着一定差别的软硬件条件以及管理水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保证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同一基本的质量水准上运作,制定一个合理的认证机制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3.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高校数量迅速的增加及各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从数量上已基本满足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但其教育质量却不禁让人为之担忧,社会上有关对高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评价不绝于耳,如:“当今的大学生还不如几年前的中专生,现在的研究生也不过相当于以前本科生的水平。”这些说法确有夸大其词之嫌,但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前现状,开展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构自我完善和改进,以确保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二、目前我国教育质量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教育质量认证工作,对高校的内部控制与管理以及提高其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教育质量认证活动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和发展的时期,在经验方面还存着明显的缺乏和不足,因而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有:

1.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单一,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要求人才既有精英型,也有大众型;人才质量的定位既包括精英型的,又包括大众型的。为适应高等教育这一特点,我国不同类别的学校、同一类别的学校办学特色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因此人才的质量标准的侧重点也不同,而我们还沿用统一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及每年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去衡量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我国部分高校,质量认证已经渗透到高校的日常质量管理之中,其中以国际标准组织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推进速度最快,在认证活动中,综合性的评估与认证远多于以教育质量为主的专门认证,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整个教育质量认证也基本上是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我们不能否认ISO标准认证在高等学校的应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全采用商业认证来规范高等学校,是不能解决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全部问题的。

3.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由政府主导,形式单一,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有失客观公正。根据质量认证的原则,教育质量认证应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向社会传递真实教育质量信息的活动。为确保向社会传递质量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认证机构与认证对象(各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不应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和经济上的往来关系,以确保认证活动能客观公正地展开。但我国当前的教育评估与认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与认证对象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高等院校采取行政的方式对高等院校进行认证与评估管理,因而在认证活动中容易产生主观、不公正、有失公平等形式主义现象。

4.质量认证审核评审与咨询分离不够彻底。根据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所有从事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与人员不得兼做教育开发和教育质量机构质量认证的咨询服务。但社会上一些教育质量认证人员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身兼二职或数职的人员大有人在,这些身为教育质量认证、评估人员同时又是咨询人员,使得教育质量认证活动难保应有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从而导致各认证对象不平等竞争现象的出现。

三、实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过程中需思考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实施之必然,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与建议,希望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标准是质量认证的核心,没有特点的质量标准,所构建的质量认证体系也就缺乏生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是个多层面的概念,潘懋元先生也曾指出应该多层面地培养人材,而不能以一个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质量衡量标准。因而我们必须考虑质量认证标准的多样性,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性、多标准性的质量认证体系为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准确而又有多层次的定位,培养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其认证标准、程序及实施办法已经规范制度化了,我们不妨借鉴其先进经验,在国际广泛承认的质量认证方法基础上,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教育质量认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如在建立机构质量认证标准的前提下,再做专业分类认证标准。在专业认证制度上突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和与国际接轨程度较高的专业两个因素,在有中国特色专业上,要以我国特有的专业为先,如中国文化与语言相关专业、中国医学和药学相关专业等;从与国际接轨程度来看,理工专业可以提前建立认证制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可以随后。如此分步骤进行,做到步步为营,不乱方寸,当机构质量认证和专业质量认证制度建立完毕后,再去完善特殊性高等院校质量认证制度,从而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

3.转变政府职能,改组教育质量认证机构,确保教育质量认证活动的客观公正性。世界各国质量认证机构的建立一般分为官方、中介机构和半官方三种。从质量认证的理论来看,采取非官方的中介机构是最佳的选择。在这里笔者认为私立性、非政府性的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设置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长认可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和59个全国专业性的认证机构。这些认证机构都是私立的、非政府性的组织,他们不受政府干预,有一定的自,因而能保持认证活动的客观性及公正性。鉴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改变我国政府主导型的认证机构,通过强化政府监管,如成立一个半官方、半民间,由政府宏观指导,委托专家构建的教育质量认证委员会将会更有利于加强我国教育质量认证的客观公正性。

4.提高质量认证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如通过职前培训和加强在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意识和道德,还可建立起严格的奖惩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质量认证人员与咨询彻底分离,一旦发现有人身兼认证与咨询两职而有失教育质量认证的公正与保密性,应对其进行严厉的惩罚。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国外教育质量认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国际指南为基础,遵循自愿与强制、国家认证与专业认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认证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四得”应用型人才 下一篇:略论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