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翻译与策略

时间:2022-10-03 11:55:36

分析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翻译与策略

一、引言 着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重要”(Nida,1993:110)。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的饮食名称,反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在此,笔者想通过英汉食品名称互译为例,来阐释一下文化异同与英汉食品名称翻译特点以及英汉食品名称的翻译策略等问题

二、文化异同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特点

1.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差异性”特点

英汉两大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是因为在民族宗教、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较大大差异所致,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由于目的语缺失这些食品概念,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这时就要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异国文化导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消除文化交流障碍,这充分体现了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差异性特点。

2.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共通性”特点

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很多中国特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遵循了权威与约定俗成的表述为依据,久而久之,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中,彼此对于对方食物名称的称谓就不再陌生,并被接受,在语言的交流活动中就不会产生歧义与障碍。这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翻译策略。它体现了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共通性特点。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通”,加拿大学者大山就有以下对于食物名称的流畅翻译,代表了权威性与通俗性。如,

兰州牛肉面 (Lanzhou beef noodle) ,

臭豆腐(smelly beancurd),

北京烤鸭(Peking duck),

月饼(moon cake),

作为媒体人的大山对这些外国文化所未有的食物名称的翻译有很大的受众面,可被广大国内外人士所接触认可,通俗性很强,从而使西方对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日渐熟悉,更多地减少了交流障碍。

3. 文化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貌似共通实则差异”的特点

可是,由于文化习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两种语言中代表权威与约定俗成的翻译貌似对等,其内涵却有着天壤之别。

三、文化异同与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策略

基于英汉两种文化差异,在针对汉语食品名称翻译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效果与特点。但,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它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只要不影响译文的准确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1.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直译策略:英汉食物中,有很大一大部分的食品都是由共同的食物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只是在风味、美感、色泽和名称上有明显区别,其本质类同,很容易被目的语文化读者理解,对于这类食品名称的汉英翻译采用直译较佳。

2.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音译加注策略:一部分食品只为中国所特有,在色、香、味或者食品原料与加工程序上基本不同于目的语国家,这就要求对这类汉语食品名称进行音译加注翻译,这样一来,既传达原文含义又介绍了中国文化。

3.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意译翻译策略:一部分中国食品和外国食品原料相同,但加工与制作方法有很大差异,导致了文化翻译的语言障碍和文化交流的问题。对于这样的汉语食品名称翻译,必须深刻理解,把它的内含意蕴翻译出来,切不可生搬硬套,逐字硬译。采用意译法揭示其本质内涵语义,使译文概念具有整体流畅的效果,并且在语义传递过程中准确达意。

翻译不能使译文语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统揽全局,把握语意,采用意译翻译策略进行语言的添加和注释转换,实现再加工,使目标语群体理解其含义。

4. 汉语食品名称翻译的转换形象翻译策略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相通性,有大量的对等相似词语的存在,使语言中相同主题的食品名称的翻译采用文化意义对等的词语转换进行表达,这就为转换形象翻译策略奠定了基础,使得译文翻译生动而准确。

四、结束语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来衔接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自然密切。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异同对翻译的影响,对文化的关注也日益密切。我们要在翻译活动中对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多理解,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汉语食品名称的文化异同问题做出准确的阐释,从而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英)普洛克特(Procter,P.).剑桥国际英语词典【Z】.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钟林元.China Today(精选本).《今日中国》杂志社,200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 杨自俭.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郭 可. 当代对外传播【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曹顺庆. 跨越异质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8】 吴 澎. 中国饮食文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与学法指导 下一篇:浅议新形势下的卷烟品牌培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