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正确意识

时间:2022-10-03 04:31:38

学校管理者应具备的正确意识

一、依法办学的法制意识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不少教育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管理者树立坚定的法制意识,是以法治教的需要,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及教育政策法规,是根据我国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任务及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内在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规和政策,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管理者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体现自己坚定的法制意识。在宏观上,要始终把握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办学方向,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管理目标,来决策和部署自己的管理工作。在微观上,即在具体的日常实际工作中,自觉用教育法规和政策来规范、调控、检查和评价全部的管理活动。

二、目标管理的驱动意识

目标管理是当今世界普遍采用的被实践证明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没有目标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目标管理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管理目标本身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而且在于实施目标管理能使学校管理过程系统化、程度化,使管理活动产生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树立牢固而持续的目标管理的驱动意识,自觉运用目标管理的原理与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管理任务。一位目标管理意识强的管理者,在其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别注重以下三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一是正确制定管理目标,胸中始终装着既定目标。二是善于分解目标,善于将学校管理目标转化为学校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职责和美好期望,善于通过有效途径勾起师生对美好目标的向往,并把对美好目标的向往化为实施目标的积极行动。三是搞好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严格检测与调控,防止指标、计划、措施彼此脱节或不落实的“空运”。

三、以教学为中心的主体意识

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育人活动,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教学的这种中心地位始终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也不能任意改变。注意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来开展,使各项工作都服务和服从于这个中心。

四、平等和谐的民主意识

大量事实证明,倘若只把教师看作是管理对象,处处管字当头,就很难真正尊重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很难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许多管理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体验到,只有当自己制定的管理目标被教师们认同,自己的管理意图被教师理解并接受,自己提出的管理主张和措施与教师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真正结合了,学校的各项管理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管理者平等和谐的民主意识,反映在其工作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能正确处理做好教师工作与做好其他工作的关系,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做好教师工作上。其次,做教师工作时重在建设,能把对教师的培养、使用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塑造一个师德高尚、乐教敬业、业务过硬、教艺精湛的高素质的教师群体。第三,把教师当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全面关心,倍加爱护,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师们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努力创造一种干群团结和谐,教师爱校恋教、奋发进取的心理氛围和工作环境。

五、身体力行的示范意识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自己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在规章制度的执行上,自己要身体力行,要求师生不能做的事自己坚决不能做,哪怕是不起跟的小事。比如:“规定校内严禁骑车”。广大师生都在看管理者,只要管理者能做得到,大家也可以做到。再如:要求师生早到校,管理者只要每天提前站在校门口迎接大家,迟到的人也会感觉不好意思。其次在质量形成的过程中,管理者如果在工作中细心认真、时时处处讲质量、人人事事为质量,师生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

管理者的正确意识源于管理者的管理实践,在管理实践中不断成熟、不断升华。同时,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又必须在与学校管理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中证明其正确性,体现其价值。作为肩负着管理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中学管理者,应该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一名既有正确而稳定的管理意识,又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教育管理行家。

上一篇:中小学校如何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下一篇:如何在高考复习中选择教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