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措施对小麦先麦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时间:2022-10-02 12:43:45

栽培措施对小麦先麦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摘要 在邓州市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品种先麦8号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邓州市中等水肥地力条件下,10月10―15日播种,播量105~120 kg/hm2,先麦8号产量较高,且品质较好。

关键词 栽培措施;小麦;先麦8号;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019-01

先麦8号是河南先天下种业有限公司(邓州市种子公司)以宛麦369为母本、郑麦902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弱春性、早熟、大穗、大粒小麦新品种,于2011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早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10 d,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早熟2 d。幼苗直立,叶色黄绿,长势旺。分蘖成穗率高,春季返青起身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成株期株型松散,蜡质层厚,旗叶宽大半披,株高66.9~80.7 cm。长方形穗,长芒,大穗,成熟早,落黄好。籽粒角质,饱满度中等,黑胚率低。穗数549万穗/hm2,穗粒数33粒,千粒重48.4 g。抗性鉴定:经3年多点区试、生产试验,中抗叶枯病、条锈病、叶锈病,抗性好,综合性状好。农业科技工作者就栽培措施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过很多试验研究[1-4]。为使先麦8号充分发挥其优良的种性,延长其应用年限,笔者不断对其播期、播量等栽培措施进行研究,以便为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邓州市赵楼镇进行,试验地土质为壤土,中等肥力,土壤耕层养分为有机质0.56%,速效磷43.56 mg/kg,速效钾68.11 mg/kg。供试小麦品种为先麦8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播期处理,分别为10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播量105 kg/hm2;设5个播量处理,分别为90、105、120、135、150 kg/hm2,10月10日播种。随机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12.1 m2(5.5 m×2.2 m),条播,每小区9行。

1.3 试验方法

基肥施鸡粪45 m3/hm2、复合肥(15-15-15)750 kg/hm2,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225 kg/hm2,其他管理同大田。收获后,室内称产,并将各试验3次重复同一处理混样后进行品质分析[5-6]。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先麦8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10月5―25日播种,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先升高后下降;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随播期的推迟呈不断升高的趋势;吸水率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却呈增加的趋势。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是增加,10月10日播种产量最高,达6 808.5 kg/hm2,随着播期的进一步推迟,产量又逐渐降低。

2.2 播量对先麦8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在10月10日播种,随着播量的增加,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不断降低;稳定时间随着播量的增加,先降低,当播量超过120 kg/hm2时,又有所上升;其他各品质指标均随着播量的增加呈不断升高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有所增加,播量135 kg/hm2时,产量6 777.0 kg/hm2,播量为120 kg/hm2时,产量虽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较小,播量达到135 kg/hm2以上时,产量下降显著。因此,先麦8号播量为105~120 kg/hm2,产量较高、品质优良。另外,播量过大,群体发育不良,易遭受越冬冻害,后期倒伏,千粒重降低,影响商品品质。

3 结论

小麦先麦8号为弱春早熟品种,幼穗发育进程快,早播冬前可能发生旺长,遭受晚霜冻害;播种过晚,冬前大分蘖减少,成穗数较少,产量降低,适期播种是夺得高产的关键。在邓州市中等肥力条件下,10月10―15日前后播种,播量105~120 kg/hm2时,产量较高且品质较好。

4 参考文献

[1] 周秋峰,黄长志,王保林,等.栽培技术对小麦品质的调节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09(8):126-131.

[2] 李金榜,李金秀,许阳.砂姜黑土区氮肥基追比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7):73-75.

[3] 李春喜.磷肥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9,17(3):85-88.

[4] 季书勤,郭瑞,赵淑章,等.水肥运筹对不同类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2):130-134.

[5] 刘殿英,石立岩.栽培措施对冬小麦根系及其活力和植株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3(5):51-56.

[6] 王旭清,王法宏.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9(1):52-55.

上一篇:食管癌鳞癌患者术前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血感染指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