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28 19:05:30

栽培新技术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灵芝;生长发育;栽培技术

灵芝又叫灵芝草,具有益心气、安神补肝、坚筋骨、利关节、治耳聋等多种功用,是主要的药用真菌。灵芝生长受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照、酸碱度等多种因素影响,代料栽培原料广泛,技术简单,经济效益显著,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我们通过对灵芝多年的研究,摸索出一套灵芝栽培新技术,现介绍如下。

1灵芝生长发育条件

灵芝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构成,子实体由菌柄和菌盖组成。灵芝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主要有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和酸碱度等。

(1)营养。灵芝是一种腐生菌,对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具有较强的分解吸收能力。木屑和一些农作物秸秆,如棉籽壳、麦麸、米糠、玉米芯、稻草等都可作为栽培原料。

(2)温度。灵芝是高温型真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3~40℃,最适为26~28℃,子实体原基分化温度范围是22~28℃,子实体发育温度18~30℃,以25~28℃为最适。

(3)湿度。菌丝生长阶段,培养基的含水量控制在60%~65%,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60%~70%,子实体生长期间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

(4)空气。灵芝是好气性真菌,二氧化碳对子实体生长影响很大。当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0.1%时,有促进菌柄伸长和抑制菌盖生长的作用;当达到0.1%~1%时,子实体虽能生长但形成分枝和鹿角状;超过1%,子实体发育极不正常。

(5)光照。灵芝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需要有较强散射光,菌盖和菌柄生长对光十分敏感。

(6)酸碱度。灵芝喜欢在偏酸性环境中生长,要求pH值范围3~7,最适为4~6。

2栽培季节的选择

灵芝属于高温结实性菌类,中原地区春栽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秋栽以8月中旬接种为宜。

3原料的准备

适合灵芝栽培的原料很多,常用的有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辅料包括麦麸、米糠、石膏、蔗糖和过磷酸钙。

4栽培场的选择

室外栽培的场所最好选在房前屋后排水良好、半阳半阴的场地建棚,棚上要作遮荫处理。

5培养料的配制

(1)常用配方。①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②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③棉籽壳44%,木屑44%,麦麸10%,蔗糖1%,石膏粉1%。

(2)配制方法。按配方称取原辅料,先干拌,再湿拌,要求原辅料均匀,干湿均匀,控制含水量为60%~65%,以用力握时指缝间有水但不滴出为宜。pH值4~6。

6装袋

选用直径15~17cm,长28~30cm的聚丙烯或聚乙烯专用袋,装袋可用手装和机械装,装料要松紧适度,用套塑料颈圈加棉塞封口或用绳子直接扎口。

7灭菌

灭菌采用常压灭菌。当温度上升到100℃时,保持8~10h,以达灭菌效果。

8接种

灭菌后将栽培袋移到无菌室或接种箱内,以无菌操作的方法,接入蚕豆大小一块灵芝栽培种,菌种与培养基紧密接触,以利于定植和生长。

9发菌

接种后的栽培袋移入培养室培养,室温应保持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应维持在60%~70%,并要求在黑暗环境中培养,经常通风换气,约25~30d,菌丝可长满栽培袋。

10出芝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再培养10~15d,菌丝即达到生理成熟。菌丝生理成熟的标志是培养基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突起的疙瘩块。将生理成熟的栽培袋搬入预先设置好的畦床内,用刀片划破薄膜袋,取出菌柱,竖放在坑内,随放随用干净湿田砂或腐殖储量较低的湿表土。填充菌柱之间的空隙,并覆盖1~2cm厚的细砂,淋水后覆盖薄膜。栽培袋埋土后,应使温度控制在22~28℃,空气相对湿度达90%~95%。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幼芝陆续破土而出,此时,应加强湿度和通风的管理以防湿度过小而使子实体变灰,加强通风,以利菌盖及时展开。子实体出土后,使温度保持在25~28℃,此温度下长出的子实体致密,有光泽、质量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随着菌盖的不断生长,边缘颜色逐渐加深,表面呈现漆样光泽,成熟的孢子从菌盖下方不断散发出来,便可以采集孢子或采集子实体。

11采收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山西省柳林县 谷子种植 栽培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54-01

谷子在我县有着广泛的种植历史,因其具备了抗旱、抗贫瘠、产量高及营养丰富等优点,受到了种植户一致喜爱。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消费者对粮食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满足温饱等问题,而是需求高质量、无污染、绿色的优质谷子。绿色谷子在生产过程中,因为具备了农药残留低、营养物质保存丰富以及施肥科学等特点,逐渐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好评。鉴于此,本次研究主要就谷子新栽培技术进行了必要的论述,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选地和整地

虽然谷子具有抗旱和抗贫瘠的特点,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谷子的产量,应该选择那些地势平坦,土质较为肥沃的地块作为栽培的主要场所。在种植地选择过程中还要注意地块应该尽量靠近水源,并保证周围不存在高污染的化工厂等企业,保证谷子在栽培和生产过程中洁净。地块选择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整地了,秋季应该及时对土地进行整地,第二年开春后及时的将田间存在的杂草去除,并将其清除出地外,避免其影响到谷子的生长,保持土壤的肥效,在整地过程中还要做好施肥工作,把握好施肥的时机,多施入有机肥、磷肥和钾肥,减少氮肥的施入量。在施肥过程中应该做到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证谷子优质健康的生长。

2 谷子选种和播种

2.1 谷子选种

在选种之前可以使用浓度为10%的盐水对谷子种子进行浸泡,这样能够去除混入到种子中的草籽和不饱满的种子。在谷子选种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县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水源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适宜在本地区生产的高产量、优质和抗病性能好的谷子品种。在选种过程中,应该保证种子成熟、不早衰,种子的颜色金黄,颗粒饱满。此外,谷子种子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抗逆性,保证谷子在种植过程中有较强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2 谷子播种

在正式进行播种之前,应该将谷子拿出在晴朗的天气下暴晒几天,然后将其放置于55度的温水中浸泡半个小时,能够有效地杀死谷子种皮表面存在的细菌。在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区,还可以将种子置于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消毒,然后将其清洗干净之后,放置于55度温水中浸种半个小时后,拿出晾干之后就可以播种了。在合适的播种时间,及时的采用犁开沟或者机械半自动化开沟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上湿润的土壤并及时进行镇压,谷子的种植密度根据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综合进行确定。

3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3.1 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

在谷子幼苗生长到2~3叶期对于间距3~5cm的间距应该及时的进行补苗作业,等到幼苗生长到4~5叶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间苗工作,将田间混杂的幼苗中杂草和病弱幼苗及时拔出。在谷子生长到6~7叶期之后,应该及时的进行定苗,在定苗过程中可以一丛是独立存在,也可以预留单颗幼苗。

3.2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

谷子在整个生育期大约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应该选择浅耕,主要在谷子幼苗生长到4~5叶期进行,其作用主要是为了疏苗。当谷子生长到5~7叶期之后,伴随着定苗和间苗完成第二次中耕除草工作。第三次中耕的时间应该在谷子抽穗之前的12~15叶期之间进行。在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应该全面做到第一遍浅、第二遍深、第三遍不伤害到谷子的根系,保证田间无杂草。

3.3 追肥灌溉

在中耕过程中要结合灌溉施肥。在谷子前期的生长过程中,由于谷子养分不充足,为了培养高产优质的谷子,要求在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过程中及时的进行追肥,科学施入尿素或者有机肥,控制好化学肥料的施入量。山西地区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需要做好灌溉工作。在谷子生长前期如果出现干旱的现象应该适度进行灌溉。在生长后期由于雨季的来临,应该做好田地的排水工作,避免谷子的根部长时间在水中浸泡,从而导致谷子出现倒伏的现象。

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做到科学防治,以预防为主,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在谷子生长过程中,常见的谷子病虫害主要有白发病、黑穗病和谷瘟病等几种病害,在防治过程中应该使用低毒类的农药,避免农药残留的产生,同时在谷子种植过程中还要注重作物的轮作,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及时的拔出杂草和患病谷子,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常见的谷子虫害主要有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于这些害虫的防治可以选择辛硫磷乳油进行防治,对于粘虫可以选择使用苏特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结语

谷子在我们日常的粮食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谷子生长过程中,需要种植户做好谷子栽培过程中各种工作,切实保证好谷子生产的质量 ,努力做到让消费者食用的舒心和放心。

参考文献

[1]宋淑贤,田伯红,张立新,刘艳丽,王建广.夏谷新品种沧谷5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辽宁农业科学. 2015(03)

[2]夏雪岩,李顺国,刘恩魁,师志刚,张德荣,张婷,陈媛,杨起旺,庞素芬,刘芳,连启超,张敏,赵建所,程汝宏. 半干旱区`冀谷31’微集水种植增产机理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03)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柑桔;管理;病虫害防治

1 建立果园

1.1 温度选择

应选择年均温度在16~21℃,日均温高于10℃,年积温达5000~8000℃,海拔在16~21℃以下,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pH值5.5~6.5范围,靠近水源,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果园。

1.2 实行“三大种植”

大沟,挖深、宽各1m的定植沟;大肥,每1m定植沟施农家肥或绿肥30~60kg,普钙0.5~1kg作基肥,分层施入;大苗,选高80cm、干粗1cm以上的整形分枝苗[1]。

1.3 栽植密度

山地:株行距3m×1.5m,每667m2种植148株;平地(田):3m×1.5m或宽窄行2.5m×1.5m或1.3m,每667m2种植148~250株。待树冠郁闭时再间伐。

1.4 定值

带土移栽,在夏、秋季定植。

2 果园管理

2.1 幼树管理

为使幼树迅速形成树冠,培养粗壮的枝干和良好的骨架,促使多次抽梢,需要进行摘心和短切,充分利用夏梢扩冠。每年施肥4~6次,勤施薄施,以氮肥为主,钾、磷肥配合。

2.2 挂果幼树的管理

为使树冠尽快达到最大营养面积,早丰产,对少花或无花的强旺树,进行拉枝、控制肥水、环割等处理。强树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弱树则相反。做到春肥速,夏肥稳,秋肥重,冬肥早。并合理修剪,以短剪为主,疏截结合,尽量多留叶片,加大主枝开张角度,保护下部枝。

2.3 盛果树的管理

为使树势健壮高产、稳产,品质好,要及时更新树冠和根系,加强肥水管理,促使春梢和秋梢早发,控制夏梢。深施冬肥,并逐年增大施肥量,以有机肥、磷钾肥为主。在花期至第二次生理落果期,喷用激素或微量元素保花保果,如磷酸二氢钾,稀土、硼砂、锌肥、氮、磷、钾肥等。对病虫枝、干枯枝、衰老枝要及时剪除,并不断更新生长出新枝,挂果较多的树,适当重剪,控制花量和果量;结果少的树,要保花保果,宜轻剪[2]。

3 主要病虫害防治

3.1 加强植物检疫

坚持“预防为主,综台防治”的方针,发现有检疫对象的病虫害树及时根除并烧毁。不到疫区引种、引苗(包括籽种和接穗)。

3.2 认真做好冬季清同工作。

3.3 柑桔疮痂病

用代森锰锌(喷克、大生)为主,溴菌清(炭特灵)、百菌清等为辅;治疗可选用霉能灵(酰胺唑)。

3.4 柑桔蚜虫

用啶虫脒(农不老)和吡虫啉(达克隆)等;对已产生抗药性的柑桔蚜虫,要选用吡虫啉和灭多威复配的农药进行防治。

3.5 柑桔红蜘蛛

冬、春季柑桔红蜘蛛发生期,宜选用速螨酮+阿维菌素或噻螨酮(尼索朗)或四螨嗪(阿波罗)等进行防治较为理想。夏秋季以选用托尔克(进口苯丁锡)或克螨特(丙炔螨特)或双甲脒等为主,轻发时单用,发生量大时混配速螨酮,效果更佳,但不宜连续多次使用,尤其托尔克年使用次数应控制在1~2次。国产托尔克效果较差。夏秋季在脐橙上喷施托尔克,果实上易形成“花果”,应慎用。

3.6 柑桔蚧类、黑刺粉虱、卷叶蛾

用毒死蜱(乐斯本)+机油乳剂或吡虫啉或噻嗪酮,也可选杀扑磷(速扑杀)+噻嗪酮,效果更佳,持效期更长。

3.7 柑桔潜叶蛾

用阿维菌素+吡虫林或灭多威+吡虫啉等药剂,重发年份选用吡虫啉+灭多威进行防治效果较好。

3.8 吸果夜蛾

采前3周喷氟氯氰菊酯(百树得)进行防治,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3.9柑桔炭疽病、黑点病

用代森锰锌(喷克)或溴菌清(炭特灵)、咪鲜胺(施保功)等进行防治[3]。

参考文献

1. 赵金华,化虎.华宁柑桔栽培技术要点[J].云南林业,1991(4)

2. 韩菊英,苏志玲.夏季柑桔园管理技术要点[J].汉中科技,2009(4)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蒜;选种;适时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6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13-01

大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用途广泛。鲜食蔬菜佐餐周年供应,加工产品种类繁多,可作为调味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以及美容化妆品的原料。有杀菌、抑菌、抗毒、健脾胃等医疗保健功效。对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对胃、肠、肝、肺、乳腺等癌症具有一定的减轻和治疗功效,从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大蒜的功效越来越广为人知,大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是由于气候原因或管理措施缺位,严重影响了大蒜的品质和商品性能。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并结合众多文献报道的新种植技术,对菏泽大蒜栽培新技术作一概述,以期为大蒜种植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 选种与整地

大蒜的产量高低与蒜种关系甚为密切,因此播种前必须选好蒜种。良好蒜种应具备的条件是:蒜瓣肥大均匀,肉质洁白坚实,无伤痕、无糖化、无光皮、蒜皮薄,呈紫红色,底部平、发芽快而齐,发芽率可达95%以上。以收获青蒜为目的的用种量为1 500~1 950kg/hm2,以收获蒜头为目的的用种量为1 050~1 125kg/hm2。耕翻深度一般在20cm左右,要细耕、耙平、耙实,没有明显坷垃,达到“齐、松、碎、净”。根据水源确定畦的长短,可做长80~100m、宽4.2~4.4m的畦,也可做长40~50m、宽4.2~4.4m的畦。

2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由于栽培目的不同,播种时间也有差异。收获青蒜的,露地栽培通常在9月上中旬播种,播种50~60d后即可采收。收获蒜头的,通常在10月上中旬播种。播种过早,气温过高,蒜种发芽出土困难,缺苗严重;播种过迟,易形成独蒜头,影响产量。播种前如能把蒜种放在0~4℃的低温条件下存放25~30d,则可大大提早其发芽和出土时间,且出土整齐。播种前要晒蒜瓣1~2d。合理密植是提高大蒜产量的关键措施,过密或过稀其产量均不高。种植大蒜的密度规格一般是:收青蒜的行株距为(13~17)cm×(7~8)cm,收蒜头的行株距为17cm×(10~12)cm。一般畦宽1.7~2.0m,畦高23~27cm。按顺序在畦面上划行开沟摆种,沟深7~10cm为宜,蒜种入土要求正直。蒜种在沟内摆好后,再施腐熟人粪尿于播种沟内,覆土。覆土不可过深,以不见蒜种为度。为了保湿、降温和防杂草生长,大蒜播种后可在畦面上盖1层稻草或草皮。当天晚上可以进行1次沟灌,水位应低于畦面3cm以下,让其自然渗透。若无沟灌条件,要先把畦床浇湿,以利发芽和生长。

3 肥水管理

追肥一般进行2次。第1次追肥在叶期,用过磷酸钙187.5kg/hm2加氯化钾112.5kg/hm2与稀薄的腐熟人粪尿7.50~11.25t/hm2混合施用,以促进蒜叶生长。第2次追肥在冬至前后进行,用过磷酸钙150kg/hm2加氯化钾75kg/hm2与碳铵225~300kg/hm2混合堆沤数天后,对水施用,或用过磷酸钙150kg/hm2加氯化钾75kg/hm2与稀薄腐熟人粪尿7.50~11.25t/hm2混合施用,以促进鳞茎的生长增大。据调查,若在第2次追肥时,能再加上熟石膏15kg/hm2与肥料一起混合施用,将对蒜头的生长和增大更有良好作用。大蒜需水量比较大,整个生长期一般需要浇4次水。一是覆膜水。大蒜播种后需及时浇水,浇足浇透,一株不漏,浇水1 500 m3/hm2。此次水既满足大蒜种植的需要,又为覆盖地膜提供方便。二是壮苗水。一般在4月上旬左右或地温在15℃以上时浇水。三是出薹水。蒜薹刚一出尖即浇此水。四是膨大水。拔完蒜薹即浇此水。

4 病虫害防治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5篇

1.品种选择

(1)品种选择的原则。选择丰产性好、品质优良的品种,果穗外观性状好,大小均匀一致,籽粒排列整齐;适应当地生产生态条件,对主要流行玉米病虫害有较好的抗性。

2.播种技术

(1)隔离种植。爆裂玉米的爆裂在遗传上是受隐性多基因控制的,为此,在生产上要进行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离。采用空间隔离法,一般要求在500米的范围内没有其他类型的玉米;采用时间隔离法,要求错期20~30天;此外,还可采用种植其它高秆作物(宽50米以上)或林带、房屋等自然屏障进行隔离。

(2)调整花期,辅助授粉。玉米雌雄花序同株异位,雄花早熟,雄花穗比雌花穗早抽,抽雄后8~10天雄花开花。雌穗遇不良自然条件,吐丝时间要比雄穗抽雄晚20天以上。花期相遇是提高结实率的保证,也是高产的重要条件。为达到田间雌雄穗花期相遇良好,种植过程中可采用分期播种的方式,即在同一地中先播下80%种子,余下20%可等10天左右再播1次,以此协调花期。同时辅以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

(3)播种条件。

种子精选和包衣。优质爆裂玉米的种子籽粒较小,自身营养较少,抗病虫和不良环境能力弱,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精选,并拌营养液和药剂,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种子包衣。

适宜的水土条件。只有田间土壤稳定通过一定温度时播种,才可能保证苗齐苗壮,爆裂玉米要求16℃。由于爆裂玉米的根系不如普通玉米发达,一般选择沙壤土质,水分含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5%,肥力较高,pH值在6.5~7之间。

播量与播种方式。爆裂玉米的播种量一般要高于普通玉米品种,并采用穴播。播深应掌握在2.5~4厘米,可等行距种植。

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这两项技术可分别提前播种7~10天和10~15天,对于节省种子、培育壮苗、加速生育进程、争取早上市、提高产量都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应采用。

3.种植密度

一般遵循早熟品种密度高于晚熟品种,春种高于夏种的原则。爆裂玉米种子粒小,植株较小,叶片开展度不大,易长分枝,单株生产力低,种植密度要高于普通品种,一般比当地普通玉米适宜密度增加10%~25%。每亩4000~5000株。种植过稀会影响产量,过密则易倒伏。

4.施肥重点和田间管理

爆裂玉米的施肥可掌握磷钾一次施作基肥,氮肥的施用一般基肥种肥用量占一生速效氮肥总用量的30%左右。追肥应掌握偏施苗肥、重施穗肥的原则,在定苗后每亩立即用8~10公斤尿素给小苗、弱苗追偏肥,促进平衡生长;在拔节后结合中耕重施穗肥,一般用量占总氮肥量的50%~60%。追肥应深施10~15厘米,爆裂玉米的籽粒灌浆进程较快,穗、粒较小,一般无需补施粒肥。套种玉米难以施用基肥,可以将基肥分作种肥和苗肥施入。由于爆裂玉米发苗较慢,所以施肥不能过晚。

部分爆裂玉米品种分蘖较多,定苗后要及时打叉,减少养分消耗,且能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一般3~4次,争取双穗率达70%。

爆裂玉米的根系不发达,所以生育前期要注意中耕松土以利根系下扎,防止倒伏。

5.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主要是控制杂草。爆裂玉米苗期生长慢,不像普通玉米那样可以迅速形成一个优势群体,抑制杂草生长,所以,应注意防治草害。每亩可在播种后、出苗前使用乙阿合剂300~400克,兑水30~40公斤喷洒地面。3~4叶期结合施肥进行浅中耕,7~8叶期结合施穗肥深中耕除草。

6.收获与贮藏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6篇

一、生物学特征特性

1.植物学特征

丝瓜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茎蔓性,五棱,绿色,分枝力强。每节有卷须。叶片为掌状或心脏形。雌雄异花同株,花冠黄色,雄花序总状,雌花单生,子房下位。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有棱或无棱,表面有皱或平滑。种子椭圆形、扁平。普通丝瓜种子较薄,表面平滑,边缘有翅,灰白色或黑色,千粒重100g—120g。有棱丝瓜种子厚,黑色,边缘无翅,千粒重220g左右。

2.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丝瓜是喜温喜光的作物。适宜有机质丰富、略带碱性和比较湿润的土壤生长。但忌涝怕渍。在排水不良的情况下,结瓜少,瓜身短,瓜茎小,产量低。所以,在生产上必须选择宜丝瓜所适应生长环境条件,否则,影响丝瓜络的品质和产量。

丝瓜种子的发芽温度一般在12℃以上,发芽速度随着温度提高而加快。丝瓜耐高温,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24℃,开花结果的适宜温度为28—30℃,气温高于35℃时,生长势减弱,甚至出现凋萎而影响现蕾和结实。在瓜类中以丝瓜最耐湿,开花结果盛期要求温度更高,在炎热的夏秋只要不缺水肥,开花结果一直很旺盛。一般在温度适宜、风较小和夜间伴有露水的天气最有利于丝瓜的结实和生长。

二、类型与品种

供蔬菜用的丝瓜,在植物学上有两个种,即普通丝瓜和棱角丝瓜。

1.普通丝瓜果实为长圆筒形

嫩果有密毛,无棱,皮光滑或具细皱纹,肉细嫩。长江流域优良的品种有南京长丝瓜、棒锤丝瓜、上海香丝瓜、长沙肉丝瓜、武汉汉白玉霜等。

2.有棱丝瓜,瓜为棒形,有明显的棱角,种瓜纤维发达

普通丝瓜果皮薄,在南方容易受瓜蝇为害,而有棱丝瓜果皮厚,有棱丝瓜著名的品种有青皮绿、乌皮丝瓜等。

三、栽培技术

1.播种育苗

苗床准备:丝瓜苗床应选择避风向阳、太阳光照射时间长的地方作为育苗地,并提前10—15d施好苗床基、种肥,应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播种前1—3d整地制好营养钵,并覆盖好薄膜,以待播种。

播种:丝瓜播种宜三月底四月初进行。播种时:一是采用浸种催芽,先将种子晒2—3d,尔后用温水浸种约6h(种子充分吸水为准)然后将种子放入温箱催芽。待种芽露白即可播于营养钵或方格内。二是用干燥种子直接播于营养钵或方格内,但苗床土必须保持湿润。否则因水分不足影响出苗。播种后应及时覆盖地膜,并搭好小拱棚保温,争取早出苗。

苗床管理:种子播入苗床后,要抓紧对苗床的管理。在未出苗前,苗床膜内温度宜20—30℃为好。这样,经浸种催芽的种子2— 3d可出苗,干燥种子播种约6—7d也可出苗。出苗后,前期因气温低,苗龄小,以保暖防冻为主,中后期随着气温升高,苗龄增大,应进行通风炼苗。通风炼苗根据气温高低灵活进行,如阴雨天气低可以不通风,晴天气温高必须揭膜通风,并做到先小通风,后大通风,移栽前2—3d可不盖膜。

定穴移植:移栽一般掌握在谷雨前后,即当苗长出1—2片真叶时可带土移栽,移栽前7—10d,将确定移植瓜苗的行上施足基肥,每亩施入畜肥20kg、磷肥50—75kg,钾肥15—20kg。施好后及时进行土地翻耕,并精细整地,喷好除草剂,覆盖好地膜待移栽。丝瓜络栽种密度以500株左右为宜(亩)其行距3m,株距0.4—0.5m。

搭架引藤:丝瓜定植后即可进行搭架以1.5х1.5 m距离立杆,架高2 m。棚顶用小竹、铅丝或绳子纵横扎成正方形,搭架要结实牢固,能经得起鲜瓜重量的负荷和大风的袭击。待瓜藤长到2.5m以上时可引藤上架,瓜藤上架时,不管瓜藤长短与否,但上架后的瓜藤脑的部位必须保持一致,有利于瓜藤在架上平衡伸展。瓜藤上架以后要做到经常理藤,使瓜藤在架上分布均匀。

2.田间管理

大面积的商品生产丝瓜的管理工作很多。主要的有设立支架、浇水施肥、中耕、除草、培垅、人工引蔓、绑蔓等工作。在栽培管理上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1)整地挖芽去雄花。瓜藤上架后不断地进行整枝挖芽和去除雄花。丝瓜一般每株只留一条主藤,对其余的侧枝和赘芽要随时清除。丝瓜是雌雄花同节位着生,雄花数量之多,为减少养分的消耗,可将90%以上的雄花蕾及时摘掉,摘雄花时要防止碰伤同节位上雌蕾。

(2)留优瓜去劣瓜。丝瓜的天性是除基部节位外,几乎每个节位上都有幼瓜着生,留瓜过多,既不能提高产量,且产生大量劣质瓜络。经长期生产证实,一般每株在每瓜期只选留优瓜一条为好,最多不能超过2条。选留优质瓜实要视幼瓜上下匀称,瓜条直,瓜柄粗壮不细长。丝瓜幼果时裂瓜现象比较重,裂瓜原因除幼瓜的外皮生长速度较慢,皮层内的瓜络充实加速而引起外,植株生长过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比例失调也是造成裂瓜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栽培上,合理平衡施肥,去幼瓜要适时,最好在选留优质小瓜前的几个节位上暂留一条幼瓜,以争夺养分,当选留的优质瓜长到基本上不会破裂时再去除前面的小瓜,对结下的瓜不能任其搁置在架顶上,应及时放下悬空。若幼瓜出现弓形,须经人工整直,可用系线的小石块悬挂在花蒂上。

(3)合理追肥:要实现产量一般正常年份为100—130kg,并出现过150 kg以上的高产田,要实现丝瓜的正常产量,必须有足够的肥料投入。丝瓜一生中,在基肥施足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结瓜期,进行多次追肥。头次追肥应掌握第一期幼瓜直径长到4cm以上时进行,小于4cm追肥容易导致营养生长过旺。每亩施标氮15 kg左右。第一次追肥后隔10d再施一次瓜果膨大充实肥,每亩施标氮20—25 kg。以后每隔15d左右施一次追肥,每次每亩施标肥氮20—25 kg,连施2—3次,但具体要视丝瓜生长势和结瓜量多少,来确定施肥次数和每次施用量多少,追肥用方法以浇施为好,并离根部50cm以外处施入,以防近根产生肥害。并做到根基左右轮流交替施用。

(4)防治病虫:在丝瓜栽培中,病虫危害较多,如花叶病、病毒病、角斑病、霜霉病、地老虎、红蜘蛛、小卷叶虫、瓜野螟等。但影响产量较大的主要在霜霉病、绵腐病、瓜野螟等。

丝瓜霜霉病:丝瓜霜霉病是丝瓜生产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一般年份危害不甚严重,但在适宜发病环境条件下,可引起大发生,使大量叶片枯死,影响瓜果产量。防治意见: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农业防治,要适当配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病害初见时,应及时摘除病叶,以减少病菌扩展。药剂防治,可选500倍甲霜灵早期灌根,初发病时用2000倍瑞毒霉进行喷雾,每隔7d一次连防1—2次。

瓜野螟:一年发生数代,以7—9月发生量大。并世代重迭,为害严重。在丝瓜上危害,主要啃食叶肉,严重时造成大面积叶片仅留叶脉,影响产量和质量。防治方法:当幼虫盛发时,可用3000倍菊脂类农药等农药进行喷雾。

四、采收留种

丝瓜定植后40余天出现雌花,开始结瓜,50余天能采收,一般6月份始收,7—8月份大量上市。每隔一天采收一次,盛收期可每天采收。丝瓜果实采摘要及时,过嫩影响产量和品质,过老熟影响后期结瓜。一般以瓜体转变硬,瓜柄转黄,瓜蒂变软并有黄色环带,手捏可听到轻微暴裂声,瓜蒂凹度逐步变大时为采摘标准。丝瓜虽可采收至霜降,但秋凉后生长缓慢,品质不好,一般在9月中旬拉藤。

选瓜留种:为保丝瓜品种纯正和提高品质,必须十分注重留种工作。由于丝瓜品种较多,受昆虫和风的媒介,使品种受异性较大,故每年需经提纯复壮工作并做到隔离制种。瓜种选留以瓜身挺直匀称,长度70cm以上、子房室数多的优质丝瓜作为良种德育。

五、食用方法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7篇

由于过去锥栗栽培技术含量很低,导致单产不高,大小年现象严重,品种良莠不齐,栽培面积与产量增长缓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尽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我们通过多年的实验,终于摸索出一套锥栗嫁接苗栽培新技术,并以此指导某栗农种植600多株新品种的嫁接苗,种后2~3年就先后挂果,第六年亩产量达150千克,第七年达250千克,亩产值达2600元,与其他锥栗林相比亩产量提高约10倍。下面介绍这一技术。

一、栽植

1. 整地挖穴 捡去枯树、草根、石头等。栽前挖深60厘米,长、宽分别为80厘米的穴,每穴施土杂肥或腐熟的垃圾肥10千克,或钙镁磷肥2千克做基肥。栽植行距为4米×4米或3米×4米(坡度大于30°),一般每亩栽嫁接苗40株左右。

2. 品种选择 锥栗有十余个品种,分早熟(如处暑红、白露仔等)、中熟(如长芒仔等)和晚熟(油榛等)品种。1座山可单植1个品种,也可同时混植多个品种,混植的授粉率、产量皆高。早熟品种粒大,每千克有25~35粒,在处暑至白露成熟,市场价格高,但有大小年现象;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在9月中下旬,粒大小中等,每千克有50~80粒,没有大小年现象,且鲜果可入冷库存放至次年春季出售。不同品种各有优势,栗农可根据需要来选择。

3. 栽植时间 以选择春季栽植为宜,春季雨水多,树苗的成活率高。

二、幼树管理

1. 施肥 幼树是构成树体基本骨架的关键,也是以后成年树挂果的基础,幼树期关键要扩大根系的营养吸收面积,培育好丰产树冠,因此,必须逐年扩穴施有机肥和化肥。一般1年施肥3次,第一次在2月底至3月初施芽前肥,第二次在5月上旬施促梢肥,第三次在8月份施壮梢肥。栽植后1~3年,有条件的可施有机肥3~5千克/株,追施化肥(复合肥)0.1~0.3千克/株。施肥量应随着树龄的增大而适当增加。

2. 整形、修剪 定干高度应根据立地条件而定,嫁接树定干高度为0.8~1米。栽植当年7月份应摘去顶芽,使苗木加粗,从而培育好主枝、副主枝;栽植后次年春季萌芽前约15天,要将主枝适当短截,以培养第一层、第二层副主枝,并适当剪去重叠枝和病虫枝,以增加树冠的透光率和结果枝数量。

三、结果树管理

1. 栗山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1~2次,冬季顺山顶等高线(带状)深翻1次,以防止水土流失。

2. 施肥 锥栗树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硫、铁等多种元素,其中氮、磷、钾需求量最多。为了确保高产、稳产,必须在每年的3~5月萌芽幼果期、6~7月幼果膨大期、8~9月坚果成熟期和7月至冬眠前的花芽分化期,分别施用一定量的氮、磷、钾肥。

3. 主要病虫害防治 对锥栗结果树而言,病虫害防治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①栗瘿蜂。其尾部针管——产卵器,会在白露时期往锥栗树芽中注入2~3个卵,使树上长满栗瘿果,吸收大量养分,从而影响锥栗树的开花结果。

防治方法:目前最有效的办法——摘除。谷雨前摘除栗瘿果后可随地丢弃,谷雨后摘除的要集中烧毁或压碎。药剂防治:5月份可给树干涂甲氰菊酯(灭扫利)油液,杀死瘤中虫卵;6~7月份,在成虫羽化盛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2000倍液喷杀。

②栗剪枝象。芒种前后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为了传宗接代,栗剪枝象将卵注入幼果中,随被剪果枝落在土中发育。每个雌虫产卵40粒。有“假死”现象。

防治方法:发现果枝被剪现象后(6~7月份),随即用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30%敌百虫水剂300倍液喷洒,喷药前先摇树,让虫“假死”,树干、树枝、地面、草丛均要全部透喷,并将落地和挂在树上的被剪果枝集中烧毁。

③桃蛀螟。属杂食性害虫。成虫会在果苞表面产数粒卵,卵孵化成幼虫后,幼虫又会从果蒂附近注入果实内食用果肉。

防治方法:发现青绿大果苞纷纷落地时,可用30%敌百虫水剂300倍液喷杀;集中烧毁落地果苞。

④栗红蜘蛛。在端午节前后,当栗树出现一片焦黄时,说明已遭栗红蜘蛛侵害。栗红蜘蛛属螨类,虫体小如灰尘,用刺吸式口器吸汁侵害叶片,1年发生10代,从第三代开始代代重叠。阴雨低温时,为害不明显;端午节后气候高温干旱,暴发严重。

防治方法:关键时机在夏至。可用25%噻嗪酮(扑虱灵,200克/小包)粉剂配16桶水(15千克/桶),稀释后喷透。若6小时内遭雨淋,应补喷药液。

⑤栗胴(干)枯病。此病分布广,为害严重。树体感病后,病部会肿皱隆起,皮层组织腐烂,扩大后树皮干缩,从而造成全枝或整株枯死。土质好、管理好、树势旺的栗树少发病或不发病。

防治:刮除病部,刮深达木质部,烧毁刮下的发病组织,选用0.5千克多菌灵(或硫菌灵)加上1千克柴油、10千克水混合后涂抹伤口,连续涂3~5次,才能抑制此病发展。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栽培新技术;玉米;北方

近些年来,农业开始向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栽培农作物的技术得到了改变和更新,黑龙江省作为种植玉米的大省其土地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农业、林木业还是渔业均非常发达,这无疑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据调查,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国家前列,约有一万余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玉米作为当地最为主要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更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黑龙江省也因此而致力于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人们还需要面对病虫害防治问题,因此必须对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给予重点研究。

一、栽培新技术

(一)整地

播种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便是整地,整地要求精细,即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或人工方式将上一季使用过的土地进行翻整,翻整后的土块呈现出细土或碎土的状态,其细碎程度需要满足田地土壤的种植标准。若田地里有较大的土块,玉米种子将无法完好的埋藏。此外,还要将田地中的秸秆等杂物尽可能地清除干净,若是秸秆被遗留在田地中,那么玉米种的呼吸将会受到阻碍,玉米种将会陆续霉烂。因此,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重整的土地必须要表面平整,高低差异不要太过明显;关于玉米种的灌溉,则要根据玉米种的生长程度及实时天气状况决定灌溉方案,以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充分吸收适量的水分,既不会因缺水而枯死,也不会因积水过多而发生根系溃烂问题。

(二)浸泡、晾晒、搅拌种子

播种前应优选优质良种,玉米种的种类需要符合“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被选作播种的玉米种应该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非常高的适应性,其生长速度不会与季节变换发生冲突,应该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而上述要求的实现便需要在播种前做好浸泡、晾晒、搅拌种子的工作,事实上,若做好了上述工作,不仅可以使玉米种出芽率得到明显提高,玉米种也将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目前用于浸种和拌种的药剂主要有:沼液、种衣剂和磷酸二氢钾等等。在浸种和拌种之后,还需要晒种,即晾晒种子,而非暴晒。

(三)科学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

玉米适合种植在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若以黑龙江省为例,则最佳播种时间应该是每年的5月上旬,这时气温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加,玉米的种植可以兼具气温、水分两项要求。并且,玉米生长时间较短,要比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时间短得多,若过早播种,雨水过于充沛,便会导致产量降低;若过晚播种,气温过低,便会使玉米的幼苗被冻伤,果实难以生长到饱满状态,依然会发生产量降低的问题。

(四)科学施肥

施肥是为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给予其充足的养分供应,而在施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施足底肥,而现阶段常用的肥料有氮肥、磷肥以及钾肥。科学施肥可以使土地肥力得到提高,玉米的产量也会随之提高。一般而言,氮肥的施肥量应在10kg/亩左右,磷肥则在7kg/亩左右。

二、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小斑病

对于夏季炎热多雨的季风气候区,7月和8月可谓是小斑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可以选用郑单958等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质种,还可以实行轮茬制度或施用有机肥,同时做好通风排水问题,减轻致病因素带来的影响。

2.纹枯病

此病发生的气候条件与小斑病相同,此病可以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为避免玉米大规模死亡,可以在发病初期向玉米植株喷洒灭菌药物。一般而言,多菌灵和井冈霉素的使用率最高。

3.黑粉病

此病源于植株感染了黑粉菌,一般可在播种之前的拌种操作中掺入粉锈宁,或是选用对黑粉病有较强抗性的玉米种。为避免黑粉病发生,应减少田间作物的堆积。

(二)虫害

1.玉米螟

作为危害玉米最为严重的虫害,玉米螟可以危害玉米的叶片、穗粒乃至整棵植株,这种外观以褐色为主的飞虫需要使用辛硫磷颗粒等药物进行防治,此药可以放置在玉米植株的中心部位,放置量约为2kg/亩;也可以将新硫酸乳剂直接喷洒在玉米植株的中心位置,如此可以实现对玉米螟的有效防治。

2.玉米蚜虫

此害虫外观为黑色,数量较多,呈群体积聚状态,对植株有严重危害,可致其大面积受害。对于蚜虫,最好的防治方法便是放置生物天敌,如小黑蛛、瓢虫或者步行虫;当然,化学方法也可用于防治,一般选用马拉硫磷乳或敌敌畏。

结语:

现阶段,玉米可以从浸泡晾晒搅拌种子、科学选择播种时间等方面采取新技术,再加以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

参考文献:

[1]徐海云.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

[2]高爽,刘维柱,刘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9).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新技术 滴灌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128-01

滴灌是节水农业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避免其他灌溉方式产生的水分过多或亏缺以及 养分过剩或不足等状况,同时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作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协调生长,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将工程节水、滴灌技术、农艺节水、地膜覆盖栽培集成,实现了施肥、浇水的一体化和可控化。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新技术具有增加密度、增加收入、增加地温、增加产量、节水、减少肥料损失、减少种植风险、减少除草剂的挥发、保温、保墒、提高水利用率、提高玉米品质、提高科学种田水平、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提高丰产性能的特点。

一、品种选择及处理

选择株型较紧凑、耐密、抗逆抗病性强、不易早衰、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从种子经销商买来的玉米种子,至少要经过2项技术处理。一是晒种。播前5~7d,将种子摊开在阳光下翻晒2~3 d,这样可以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二是种子包衣。根据当地旋心虫为害严重的情况,玉米苗期易感顶腐病、根茎腐病等病害,采用l5%克福・唑醇三元种衣剂拌种,每1 kg种衣剂拌45 kg种子。种子经过种衣剂处理,玉米膜下滴灌田苗期很少发生发生顶腐病、根茎腐病等病害,后期很少发生丝黑穗病,地下害虫。

二、播种

玉米是高光效作物,通过适当密植增产潜力很大。也是先进玉米产区的成熟经验。由于覆膜能提高地温,可以比正常播种早5~6天。一般地表下5~10日平均地温稳定在8~10℃,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时。播种较适宜。紧凑耐密品种:亩保苗4200株左右,株距31厘米,播量3.5千克。大穗型品种:亩保苗3200株左右,株距40厘米。

三、田间管理

1.安装滴灌管网

滴灌管网分为主管、支管、毛管(滴灌带)。毛管连接到支管上。主管连接在首部上,主管和支管上安有阀门,用以控制开启。主管按“丰”字设计。首部连接到水泵上,首部上安装有压力表,并设有回流装置,当水泵功率过大时,多余的水可从回流口放出。首部内装有过滤网,对水中的杂质起到过滤作用,防止滴头堵塞。整个管网安装完毕后,分区进行给水,对管内的异物进行冲洗,最后对各类管头安装封堵备用。

2.水、肥合理调配技术

设备安装调试后,根据土壤墒情适时灌溉,每次灌溉1 hm2。首部工作压力在2个压力内,10h可灌透,再转换到下一个灌溉区。在转换时,先开启即将灌溉区的阀门,后关闭已灌溉完毕区的阀门,避免即将灌溉区管子突然开启水压过大而开裂。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追肥2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初期各追肥1次,每次用尿素150 kg/ hm2。追肥方法是用滴灌设备追肥,先计算出每个灌溉区的用肥量,将肥料在大的容器中溶解,再将溶液倒入首部的施肥罐中,开启水泵,10~15 min肥液全部用完。如果溶液一次不能全部加入到施肥罐中,可重复加入,水泵停止工作再向施肥罐中加肥液直至肥液全部用完。

3.植株管理技术

因种植密度大、温度高、水分足,植株生长过旺,为防止植株生长过高引起倒伏和过度消耗养分,示范田采取化控措施,控制玉米株高,防止倒伏和增加粒重。在植株8~11片叶时.用玉黄金10瓶/hm2对水750kg喷雾,此举有明显促 早熟和增产作用。为了改善植株营养条件,减少养分损失,在玉米丫子三叶期将其打掉。

参考文献

[1]于久全. 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 现代农业,2012,10:46-47.

[2]暴海坤. 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2013,06:52.

栽培新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香菇栽培技术;栽培期;菌袋;接种;培育;发菌管理;转色管理;变温催蕾

香菇是著名的食药兼用菌,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含有18种氨基酸,7种为人体所必需。而且香菇味道鲜美,深受市民喜爱,加其销售价格较高,种植管理技术易学易懂,农民朋友在秋冬农闲季节种植栽培非常适合。我国目前已是世界上香菇生产的第一大国。

一、栽培方式

香菇有段木栽培、人造菇木栽培和地栽三大基本方式,随着代料栽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人们保护森林意识的增强,近几年段木栽培已经很少,我国香菇主要来自代料栽培。

二、菌袋制作

1、原料准备选用桑树枝、苹果枝或其他阔叶树木如杨、柳、桐、槐等均可作培养料,只要不霉变,粉碎后均可使用。

2、栽培期的选定最佳季节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旬最高气温30℃以下,旬平均气温26~28℃。

3、香菇菌袋发菌温度要求接种后1~7天,袋温比室温低1~3℃,室温可控制在28~30℃;7~10天,发菌要求温度26~28℃;10~15天,菌袋开始自行升温,发菌要求温度24℃~28℃。15天以后,菌袋自升温情况和自然气温下降情况基本上是同步的。如掌握得当,合理利用通风,把菌袋摆密或摆稀,层数增高或减低,这样整个发菌期60~70天(如 8月中旬种植至9月中旬),基本不用增温设备,依靠自然气温即可顺利完成,达到基本恒温养菌的要求。这样既能减少很多人力、物力,降低成本,又能达到发菌好,出菇适时,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高的目的。

4、配料 (1)木屑38.5kg,麸皮10kg,石膏1kg,糖0.5kg,PH值7.0~7.5,含水量55~60%。(2)锯末35kg,棉籽皮7kg,麸皮6.5kg,石膏1kg,糖0.5kg,PH值7.0~7.5,含水量55~60%。上述各种原料要称量准确,反复搅拌均匀,“料水拌不匀,种菇坑死人”。适当调高PH值,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提高纯菌率,促使菌丝提早分解利用木质素,提前出菇。配料要求:配比合理,称量准确,搅拌均匀,稍干勿湿。

5、塑料袋的规格 香菇袋栽多数采用的是两头开口的塑料袋,有壁厚0.04~0.0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和厚度为0.05~0.06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袋。

6、装袋灭菌 先将塑料筒的一头扎起来。扎口方法是将采用侧面打穴接种的塑料袋,先用尼龙绳把塑料袋的一端扎两圈,然后将带口折过来扎紧,这样可防止袋口漏气。把搅拌均匀的培养料装入袋内,松紧适当,不要过实或过松,以手托装好的料袋中央,没有松软感,料袋两端不下垂为好。聚丙烯袋高压、常压灭菌都可。采用常压蒸汽灭菌锅时,开始加热升温时,火要旺要猛,从生火到锅内温度达到100℃的时间最好不超过4小时,否则会把料蒸酸蒸臭。当温度到100℃后,要用中火维持8~10小时,中间不能降温,最后用旺火猛攻一会儿,再停火焖一夜后出锅。出锅前先把冷却室或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高压灭菌时,要保持0.103兆帕的压力2小时,温度过高会使袋子熔化,这需要特别注意。

7、接种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一定注意无菌操作。香菇料袋多采用侧面打穴接种,将打穴用的木棒的圆锥形尖头放入盛有75%酒精的搪瓷杯中,酒精要浸没木棒尖头2厘米,再将要接种的料袋搬一个到桌面上,一手用75%的酒精棉纱擦抹料袋朝上的侧面消毒,一手用木棒在消毒的料袋侧面打穴3个。1个穴位于料袋中间,其他2个穴分别靠近料袋的两头。双手要经常用酒精消毒,打开菌种瓶盖,将瓶口在酒精灯上转动灼烧一圈,长柄镊子也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把瓶口内菌种表层刮去,然后把菌种放入用75%的酒精或2%的来苏水消过毒的塑料筒里;双手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直接用手把菌种掰成大小适中的菌种块迅速填入穴中,菌种要把接种穴填满,并略高于。在袋上均匀打三排孔。

三、培育

1、发菌管理 发菌管理是指从接完种到香菇菌丝长满料袋并达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内的管理。发菌场地的环境要暗,强光和直射光对菌丝有抑制和杀死的作用。气温最好控制在28℃以下。开始7~10天内不要翻动菌袋,第13~15天进行第一次翻袋,这时每个接种穴的菌丝体呈放射状生长,直径在8~10厘米时生长量增加,呼吸强度加大。这时由于菌丝生长产生的热量增加,要加强通风降温,最好把发菌场地的温度控制在25℃以下,为了降低温度,白天加厚遮盖物,晚上揭去遮盖物;菌袋培养到30天左右再翻一次袋。一般要培养45~60天菌丝才能长满料袋。这时还要继续培养,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接种穴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就可转入菇场转色出菇。

2、转色管理 转色是香菇独有特性,是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进而达到重量成熟发生子实体的标志和生理过程。菌袋表层先长出一层白色绒毛状的气生菌丝,接着倒伏,形成一层薄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吐出黄水,菌袋由白色转向粉红、棕紫褐色,带金属光泽,被称作“人造树皮”的菌膜,称转色,管理的具体措施为:①脱袋后1~4天,密封薄膜,不翻动菌袋,保持温度18~22℃,湿度85%遮光成阴。②第5~8天,菌丝表面分泌一层黄色到棕褐色水珠,此时结合揭膜通风,连续两天给菌袋喷水,第一天用喷雾器轻喷,把黄红色的水珠冲散,第二天加压重喷把过浓的棕红色水珠冲净,然后将菌袋表面菌丝干燥不粘手时再覆盖薄膜,转色一般8~12天完成。③第9~15天,转色结束后,每天进行干湿差及温差刺激,昼夜温差拉大到10℃以上,但要掌握最低8℃,最高22℃,连续3~4天,即可有大量菇蕾发生。

3、变温催蕾 香菇属低温,变温结实的菇类,菌丝体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时,在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促使养分和水分积贮成聚点,进而形成原基,原基形成须创造一个温差和干湿差条件,保证原基形成并正常发育成菇蕾。具体措施如下:拉大菇棚温差,低温变温催蕾,当旬均温度在8~22℃时,都是催蕾合适温度。但温差必须拉大到10℃以上,干湿差15%,连续处理3~4天茵丝便可互相纽结成原基。出过一、二茬香菇的菌袋,要及时补充菌袋内的水分。

四、香菇的采收及标准

采菇时节一般在香菇长至七、八成熟,形成铜锣边时。即及时采摘。采菇应选择晴天进行,因为晴天采的菇水分少,颜色好。将整朵香菇连根摘下,并及时烘晒干燥。商品香菇干燥程度须达到含水量约18%,以便长期保存。目前多采用火力干燥,也有采用半晒半烤的办法。香菇采收时,要轻轻放在塑料筐中,且不可挤压变形,然后清除菇体上的杂质,挑出残菇,剪去柄基,并根据菌盖大小、厚度、含水量多少分类,排放在竹帘或苇席上,置于通风处,及时加工

参考文献:

[1[吕作舟主编.香菇高效栽培技术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2]李曼霞编著香菇栽培技术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香菇栽培技术――农民科普丛书•食用菌栽培系列 中原农民出版社发行部2006

作者简介:

上一篇:造福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在建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