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莜麦生产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

时间:2022-05-12 09:50:01

山区莜麦生产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阐述了山区莜麦生产现状,结合莜麦自身的生长特性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针对沁源县山区种植莜麦的自然优势,提出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科学选地整地、轮作倒茬、正确选种晒种、适期播种、中耕锄除、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莜麦;生产现状;优势;高产;栽培技术;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2.6.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041-02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岳山腹地,海拔最高为2 523 m,最低为939 m,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19 h,有效积温可达3 078 ℃,对发展莜麦谷物的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莜麦,又名裸燕麦,禾本科植物,对土壤要求不高,属短日照作物,喜凉、喜湿、喜氮,具有很强的水肥吸收能力,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谷类作物。莜麦抗旱、耐碱、能适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在不适宜种植玉米、谷子和小麦的旱坡地、高寒山区、沼泽和盐碱地,种植莜麦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莜麦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且组成平衡,尤其是评价蛋白质质量高低的赖氨酸含量高(每100 g食物中含量高达680 mg),是普通小麦粉的2.45倍,对智力与骨骼的发育均有促进作用;莜麦中还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铁、镁、钙等矿物质微量元素;莜麦的淀粉含量为60%,远低于小麦和其他作物,因此它也是糖尿病人理想的农作物之一。此外,谷类作物中只有莜麦中含有皂素,它不仅有美容的功效,而且对防癌、抗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正作为一种新型保健食品而深受消费者喜爱[1]。因此,将莜麦作为山区特色杂粮产业来发展是一项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

1 生产现状

虽然在山区种植莜麦有着多重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山区大多数种植土地贫瘠、水源缺乏、交通不便。据2012年对沁源县灵空山镇第一川村、黑峪村和五龙川村实地调查中发现大多种植莜麦的地块都分布在距村2 km以外的山坡地、沟坝地,产量750 kg/hm2左右。2013年对沁源县莜麦主产区的王陶乡花坡村、大峪村、黄段村和王头村进行了入户调查和实地勘查,发现在这一区域范围内莜麦主要分布在河滩地和山坡瘠薄地,产量750 kg/hm2左右。二是广种薄收,管理粗放。笔者走访过韩洪乡仁道村、鱼儿泉村和红窑上村等,从农户口中得知在种植莜麦时只种不管,秋后收获,产量最高可达900 kg/hm2左右,一般水平产量只有600 kg/hm2左右。三是由于多年连用农家品种,造成品种退化,抗性差,因而产量低而不稳。四是莜麦加工技术落后,产品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莜麦食品的需求。这些更削弱了农民种植莜麦的积极性。

2 发展优势

2.1 政策优势

近年来,从种粮补贴方面,种植莜麦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作物,与玉米相比可多享受补贴300元/hm2,与马铃薯相比可多享受补贴450元/hm2。其中,种杂粮直补375元/hm2,玉米、马铃薯75元/hm2,综补825元/hm2,达到了1 350元/hm2。

2.2 市场优势

近年来,由于全国种植莜麦的面积逐年下降,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食品加工业,保健食品的发展,以莜麦为主原料的食品不断增加,其中用莜麦制成的麦片是供航空人员食用的高级营养品。因此,种植莜麦前景广阔。

2.3 环境优势

沁源县山区地处黄土高原,莜麦种植区域内自然环境优越,水体、土壤和空气无污染,莜麦种植过程中大多使用农家肥,极少使用农药,这为莜麦成为绿色食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2.4 自身优势

莜麦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是山区人民日常的主食之一。莜麦殊的高蛋白、低淀粉结构,是糖尿病人首选的食品之一。莜麦中含有的色氨酸对防治贫血和毛发脱落有一定的作用;丰富的维生素E可延缓衰老、抑制老年斑的形成和保持旺盛的生理机能;可溶性膳食纤维能降低血脂,且是胃溃疡患者的良好食物。

据饲喂试验证明,精料中加入适当莜麦,能提高瘦肉率和肉品质,还能提高家禽的产蛋率。莜麦的茎秆、叶片和颖壳中含有蛋白质1.3%~3.0%、脂肪0.6%~0.9%,可消化的纤维素11.4%~18.3%,无氮浸出物17.8%~19.0%,比谷草、麦草和稻草含量都高,是良好的牲畜粗饲料,且对奶牛、奶羊的产奶量的增加和奶品质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3 高产关键栽培技术

3.1 科学选地整地

莜麦生产应选择空气新鲜,污染程度极低,远离厂矿和交通主干线,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肥沃土地。施腐熟的有机肥45 t/hm2以上,碳铵、过磷酸钙各600 kg/hm2,在秋耕壮垄的基础上,早春进行三墒整地、反复耙耢,达到地平、土绵,无坷垃,无根茬的要求,秋耕深度要超过根的深度,播种前后要进行镇压提墒,确保播保全苗[2]。

3.2 实行轮作倒茬方式

莜麦的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能力较强,若长期种植,不仅杂草丛生,病虫害产生严重,土壤营养成分失衡,而且产量较低、品种变差。因此,种植莜麦的地块必须实行轮作倒茬,才能恢复地力,减少灾害,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一般轮作期在3~4年以上,前茬为豆科作物最为理想,一些施肥较多的中耕作物如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也是理想的选择。

3.3 更新选种晒种观念

莜麦的品种较多,根据收获季节的不同分为夏莜麦和秋莜麦2种,通过近几年引种试验和示范,适宜沁源县种植的品种大多为秋莜麦(表1)。

品种选定后,在播前3~5 d要进行晒种,以提高种子的温度和内部酶的活性,促进早萌芽、早出苗,同时也可杀死病菌,减少菌源传播。

3.4 树立适期播种思维

沁源县属夏播秋收类型,要充分利用7―9月的雨热同季。适宜播期为立夏至芒种之间,即5月上旬至下旬,早播或晚播都会影响产量。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播种,一是气温较低,播种后需14~18 d才出苗,有利于莜麦地下部分根系的生长,相对提高了抗旱和抗倒伏能力。二是播期适宜,能有效避开干热风的危害,有利于籽粒的形成与灌浆[3]。播量一般为高水肥地播120~150 kg/hm2;中等肥力地块播105~135 kg/hm2;旱薄地90~105 kg/hm2。机播、耧播和犁播均匀播深3 cm,特旱地块播深4~5 cm,播后适当镇压,可起到提墒作用。

3.5 增加中耕锄草次数

长期种植经验表明,中耕锄草1次,产量可提高10%;锄草3次产量可提高30%。通过2012年和2013年对韩洪乡鱼儿泉村、仁道村4个点20个小区试验,发现不中耕锄草的地块将会出现上不封垄下封垄的情况,结果每中耕锄草1次与不中耕锄草的地块相比,产量可提高10%左右,这也是提高莜麦产量的一项关键技术。

3.6 重视田间管理环节

3.6.1 苗期管理。苗期主要是旱锄、浅锄1~2次,早锄不仅能锄草,而且能提高地温,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蒸发,达到防旱保墒之目的。

3.6.2 中期管理。管理的重点是深中耕、早追肥、巧灌水、细管理。追肥可提高成穗数、减少空铃、增加穗粒数,旱地和肥料较少时,可于分蘖期结合深中耕一次性追入;高水肥地或追肥数量较多时,可在分蘖期和拔节后分2次追施;分蘖后期追尿素120~150 kg/hm2;分蘖期追氮肥能够促进小穗分化,延长叶片的寿命,提高光合作用,增加有效分蘖。通过韩洪乡鱼儿泉村和仁道村布点试验,结果表明每追肥1次产量可提高30%以上。一般在拔节后深中耕2遍,以促进根系深扎。为满足高产莜麦对水分的要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浇好分蘖、拔节和孕穗3次水,即做到饱浇分蘖水,晚灌拔节水,适浇孕穗水[4]。

3.6.3 后期管理。莜麦生长后期,根、茎、叶生长基本停止,生长中心转向籽粒发育。这个时期的主攻目标是多成粒、成大粒。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叶片早衰,提高光合功能,促进光合产物的转运速度,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灌浆期适当浇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转,防止夹秋旱。有缺肥情况时要进行根外追肥,一般在孕穗期用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2%过磷酸钙水溶液750 kg/hm2喷施叶面,具有提高粒重的作用。抽穗后期叶片发黄时,用尿素7.5 kg/hm2加水750 kg/hm2进行喷施,对增穗粒、促粒重可起到良好作用。

3.7 加强病虫害防治

莜麦的主要病害有坚黑穗病、红叶病和锈病等,主要害虫有地下害虫、蚜虫和粘虫等。其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性;清除根茬、拔除病株;实行轮作倒茬。用种子量的0.2%~0.3%多菌灵拌种可防治坚黑穗病;使用1∶1的波尔多液喷雾或用65%代森锰锌500~800倍液喷雾可防治锈病;用50%辛硫磷乳油0.1 kg,对水5~10 kg,拌种100 kg可防治地下害虫;用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喷雾可防治蚜虫[5]。

3.8 掌握适时收获时间

莜麦籽粒成熟一般是从穗的上部开始向下成熟,同一个小穗上是基部第一花先熟,因此在成熟的过程中,会形成穗部颜色不一的花铃期。收获过早大部分籽粒尚未成熟,产量不高,收获过晚又因落粒而减产,因此当穗部3/4小穗粒成熟即为最佳收获期。收获后要放到通风处晒3~5 d,以加强后熟过程,随后晒干脱粒。

4 参考文献

[1] 刘坤.山西特色杂粮莜麦的药用保健价值与发展前景[J].小麦研究,2008,29(2):28-36.

[2] 任晓丽.山西莜麦的发展前景及关键技术[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22):55-56.

[3] 任红梅.山区旱地莜麦种植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33(5):132.

[4] 王继宏.高寒山区旱地莜麦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7):62-63.

[5] 石建国,杨武德,魏亦文.现代杂粮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123-127.

上一篇: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复杂性骨折疗效分析 下一篇:青豌豆套种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