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21 07:16:19

栽培技术

栽培技术篇1

关键词:菠菜;春菠菜;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43-1

春菠菜就是指在春季播种的菠菜。种植春菠菜,可以缓解初春蔬菜供应的问题。生长期较短,一般播后30~50天可采收上市。种植春菠菜,对于迅速缓解春淡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广大菜农,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来谈一谈春菠菜的栽培技术。

1 品种选择与播期

1.1 品种选择

春菠菜在品种选择上,要选择抽薹迟,叶片肥大,品质好,产量高的品种。比如春秋大叶菠菜,就具有叶片大、叶肉厚、颜色油绿,该品种耐寒性强,抽薹迟,生长迅速,产量高,非常适合春播。

适合春季种植的菠菜品种还有圆叶菠、辽宁圆叶菠菜等等。

1.2 播期

早春,当土壤表层5cm左右解冻后,就应尽量早播,北方菜农称之为“顶凌播种”。以开始抽薹为采收的标准时,适当早播是提高春菠菜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要根据当年的气象环境来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可在早春日平均气温上升至5℃时播种。

需要注意的是尽早播种要把握好时间,依据每年的天气情况而定,也不要过早播种,以免造成菠菜减产。

2 选地作畦

在土质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土质疏松,中性偏微酸性土壤,并且土壤要肥沃。同时为了做好早春常会遇见的雨水天气,要将畦土整平整细,并做成窄略深沟,便于排水。

3 栽培管理

相比之下,春菠菜播种时温度相对较低,要注意保温工作的开展,确保出苗时间。可以利用小拱棚覆盖,也可利用塑料薄膜直接覆盖。

我们在采取塑料薄膜覆盖时,在菠菜出苗后即撤去薄膜或改为小拱棚覆盖。幼苗出土后要适当见光。使用小拱棚时白天让幼苗见光,晚间为了避免低温再盖上拱棚,另外下雨天也要盖好拱棚。另外要时刻观察苗情,如果幼苗过密,要及时间苗,并根据天气、苗情及时追施肥水。注意氮肥的使用,氮肥对于叶片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氮肥充足,叶片生长旺,可延迟抽薹,利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氮肥不要过量使用,适当即可。

4 病虫害防治

春菠菜在播种时节可能温度还比较低,但是伴随着菠菜的生长,早春温度增长速度快,温度会逐渐的升高,此时就很容易发生病虫害。

病虫害必须及时防治,一般春菠菜的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炭疽病、潜叶绳和霜霉病等。

蚜虫用40%乐果10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0~3000倍液喷雾;潜叶蝇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粉剂1000倍液喷雾;霜霉病用58%雷多米尔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喷雾;炭疽病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50%多菌灵700倍液喷雾防治。若发生蚜虫要注意早防治,用20%杀灭菊酯2000~3000倍液,或50%抗蚜威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菠菜采收前10~15天停止喷药。

5 适时收获

做好了前期工作,应该适时准备采收。为了不错过最好的采收时间,可以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和市场行情衡量收获时间。一般应抢在抽薹前及时采收,以保证品质和商品性。一般播后30~50天采收。

6 结语

以上从春菠菜的品种选择与播期、选地作畦、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五大方面叙述了春菠菜的栽培技术,仅供参考,希望对广大菜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树连,闫凤玲,华则科,张义成,仲崇良.怎样种好出口用的春菠菜[J].上海蔬菜. 2001(02).

[2] 李行培,李孝炳.引进春菠菜品种对比试验[J]. 福建农业科技.1998(05).

[3] 唐玉兰.早春茄子-水稻-菠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

[4] 新明.无公害菠菜栽培技术(二)[J].农民科技培训.2004(06).

[5] 崔彦玲,孙盛湘.圆籽大叶菠菜新品种‘菠杂18号’[J].园艺学报.2001(06).

[6] 兰孝潭,衣大鹏.夏菠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 2006(03).

[7] 史小强. 菠菜栽培四注意[J]. 西北园艺(蔬菜). 2007(01)

[8] 孟淑春,刘明池.大棚越夏菠菜栽培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专刊).2007(03).

[9] 曹军.菠菜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林科技. 2005(01).

[10] 谢丽英.对菠菜和芹菜种子发芽试验的研究[J].种子科技.1999(03).

[11] 曾长立,陈禅友. 菠菜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12] 刘云梅,张俊,黄春燕. 厚皮甜瓜、夏季菜苔、秋季青椒、冬季菠菜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J]. 上海农业科技. 2013(01).

栽培技术篇2

关键词玫瑰;品种选择;整地做畦;栽植;田间管理

玫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卉之一,属于常绿灌木,多年生木本花卉植物,其枝条粗壮,直立性较强,茎节的表皮上有刺。株高达150~200cm,羽状复叶,表面有光泽,叶长8~20cm。花蕾为顶生单花,花色多。如白、黄、红、粉等,花型为杯状。玫瑰是四季开花性植物,是中性植物,不耐高温,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在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中都能正常生长。玫瑰性喜温暖、阳光充足,长日照能够促进玫瑰的生长与开花,光照因素决定玫瑰24%~50%产量。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白天20~27℃,夜间15~18℃,在5℃也能极缓慢地生长开花,但低于5℃即进入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一些低温品种在10~15℃的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不发生冻害。在30℃以上高温与潮湿的环境中病害严重。它具有花色多、花艳、抗寒、四季开花、花容秀美等特点,有“花中皇后”之称。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农村的建设,玫瑰鲜切花生产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4]。现将玫瑰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栽培类型与品种选择

玫瑰主要采用2种栽培类型:一是剪枝法。该方法修剪技术要求高,成花慢,产量高,商品花比例低。二是压枝法。对修剪技术要求不高,成花快,产量低,鲜花质量好。在品种选择上,青海省气候比较冷凉,要选择比较耐寒的品种,如乔安娜、艳粉等。

2整地做畦

定植前深翻土壤,并用化苦进行土壤消毒,使土肥完全混合。做畦宽12cm,沟宽40cm,畦长5.5~6.0m。土不要打得太细,太细气性差,导致缓苗慢、后期生长缓慢。温室南面留50cm左右。

3栽植

栽植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一年四季均可定植,最佳时间为春秋两季。定植时每畦栽2行,行距40cm,株距10~12 cm,栽培床的两边间隔40cm,平均7~8株/m2,保苗6.3万株/hm2左右。不同品种的栽植密度有所差别。

4田间管理

定植缓苗后及时中耕松土,并防治红蜘蛛、蚜虫、白粉病。当植株长到25cm左右时,开始压枝,压枝时间在晴天中午进行,否则易折断。玫瑰定植后一般需要5年时间,因此施肥要多、重,一般施有机肥60t/hm2左右,磷酸二铵750kg/hm2,过磷酸钙2 250kg/hm2,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栽苗前7d左右浇水,保护床土湿润。定植后及时浇水,定植水一定要浇足浇透,晴天12~16时,每天洒水1~2次,保持床面湿润。

浇水追肥要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枝叶的生长状态进行。在玫瑰的栽培过程中,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就会引起植株正叶脱落。地表见干时应及时浇水,保持地面湿润。

5病虫害防治

白粉病多发生于嫩叶,其他老叶、花茎、花托等以至枝条也普遍受感染。受感染时,叶子呈现凸起,凸处颜色变淡有白粉状物,叶片形成凹凸不平逐渐蜷曲,病菌蔓延,整个叶背蒙上1层灰白色的霉,严重时,花蕾、花梗、整个枝杆、叶片全蒙上1层霉,新生芽、叶均蜷曲。该病多发生于晚秋至早春,在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时候容易发生。于夜间温度15℃,而且湿度高达90%时,最适于病菌孢子的产生、发芽及感染,白天27℃的高温而且40%~70%的低湿度下,则是适于孢子的成熟散发,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及早喷药预防。白粉病是靠空气流动来传播孢子。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定期喷药,用腈菌唑600倍液、百菌清800倍等药剂防治。每7~10d喷1次药,且时常喷水于叶片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发病的枝叶要尽快的剪去,以减少再传播的机会。霜霉病主要危害叶、新梢、茎、花梗和花瓣。先侵染生长点,叶片变为紫色至棕黑色,染病叶片初现不规则小斑,后逐渐枯萎或脱落,病梢干枯。花、花梗、花瓣染病出现近似的斑点。湿度大时各发病部位均易出现灰白色霉层。干燥时见不到病原,但湿时长出大量霉层,即病菌孢囊和孢子囊。温室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若昼夜温差大,温室不通风,湿度接近饱和,叶缘吐水或叶面结露,则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应选用抗病品种,并精心养护,将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注意通风,不偏施过施氮肥。初次发病及时喷洒72%克露等。

蚜虫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燥时为害。蚜虫能孤雌生殖,世代短、繁殖快。在发生的初期就要尽快灭除,尤其新芽发育旺盛的时期,喷施多种杀虫剂都有较好防治效果。重点喷药部位是生长点和叶片背面。常用的药剂为蚜虱净等,还可用敌敌畏熏蒸,效果更好,但成花后不能使用。红蜘蛛吸取叶片中的叶绿素,减少玫瑰光合作用的效率,且蔓延迅速,很快可使叶片受害,植株发育停止。多发生夏季,高温干燥时最易发生。发生初期,可用螨即死600倍液喷雾,或用锐螨净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好。

6参考文献

[1] 解洪涛,杨承芬.玫瑰栽培技术要点[j].湖北林业科技,2009(5):70.

[2] 常金齐,王廷江,李振涛,等.玫瑰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2008(13):41.

[3] 范书萍.野玫瑰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125-126.

栽培技术篇3

关键词油菜;品种选择;适期播种;田间管理

1品种选择

根据茬口、土壤及栽培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双低油菜优良品种,如华双3号、中双4号、皖油19号、皖油20号、秦油7号、油研七号、皖油18、皖油22、德油6号等。

2播前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质地肥沃疏松、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的田地作苗床,苗床面积与大田比例一般以1∶5~6为宜,一般苗床面积大,留苗稀,有利于培育壮苗。苗床整地必须精细,要求做到平、细、实[1]。苗床的规格一般做成厢宽1.5m左右,沟深20cm左右。苗床底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整地,施尿素180~270kg/hm2或碳铵750kg/hm2,过磷酸钙600~750kg/hm2。注意化肥不能直接与种子接触,以免造成肥害。播种前要晒种,晒2~3d,然后风选,除去瘪籽及杂草种子。

3适期播种

掌握好油菜的适期播种,对油菜的增产增收十分重要。冬油菜由于冬前需要一段温暖时期培育壮苗,若播种过早,温度高,易旺长形成高脚苗[2],不利安全越冬;同时还易感染病虫害。播种过迟,温度低,冬前难以形成壮苗,也不利于安全越冬和春发。播种日期为淮南9月10~15日,淮北9月5~10日,具体播种日期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确定。

4适时移栽

适宜移栽期为10月中下旬。移栽时要求菜苗达到苗高20cm、绿叶6张、根颈粗0.6cm;同时要求无病虫,无高脚苗。应适时早栽,移栽过迟,气温低,活棵慢,冬前苗小、苗弱,难以安全越冬。移栽过早,冬前生长过旺,易受冻。坚持按拔大留小,剔除弱苗、杂苗的移栽原则,分级栽植。优质杂交油菜具有一次、二次分枝数多和个体发育优势强的特性,所以移栽时要合理密植,优化群体结构,搭好高产的苗架。一般早茬、肥力高的田块,栽植密度16.5~22.5万株/hm2为宜,一般为行距35cm左右,株距18~20cm。 5田间管理

及时间苗、定苗是保证全苗壮苗的重要环节,只有及时间苗、定苗,保证单株有足够的营养面积,并结合间稠补稀,才能达到苗全苗壮,在2片真叶展开时第1次间苗,3~4片真叶时进行第2次间苗,并结合补苗进行定苗。如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田块应适当推迟定苗,本着留壮苗,间病虫苗、小苗;留大苗,间密苗;留匀苗,间杂苗,保纯苗的原则进行。中耕能松土保墒,灭草增温,促进肥料分解,有利于根系发育,结合间苗、定苗浅锄,促根保壮苗;中耕有利于保温保墒、防冻防旱和安全越冬。在冬前需进行2次中耕,一次在活棵后,一次在越冬前,结合进行壅根培土;返青后进行1~2次中耕,消灭杂草,促使春发。

6水肥管理

有灌水条件的区域应适期灌水,在越冬期间,封冻前需进行灌水,冻后也应及时灌水,可促进油菜根部与土壤结合,冬油菜喜水怕渍,耐肥,对磷肥反应敏感,苗期需要湿润的环境,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70%~80%为宜。现蕾开花后需水增多,应及时进行灌溉。一般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终花期各灌水1次,其中以盛花期最为重要[3]。有灌溉条件的视土壤墒情进行冬灌,旱地主要通过中耕、加覆地膜做好保墒工作。大田施肥一般分为补施基肥、普施腊肥、重施薹肥、巧施花肥。对基肥不足的田块,施尿素150~180kg/hm2或碳铵450~525kg/hm2,进行条施,施后覆土浇水。12月中下旬施肥,施尿素120~150kg/hm2或碳铵375~450kg/hm2。油菜现蕾后,施尿素150~225kg/hm2或碳铵450~600kg/hm2,施肥不宜太迟,量要适中。为了增花、增角、增粒重,防早衰、防病害可在初花期采用药肥混喷。用尿素15 kg/hm2,磷酸二氢钾2.25kg/hm2,加入多菌灵杀菌剂对水750 kg/hm2喷施。

7病虫草害防治

春季是油菜病虫害大发生时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常见的油菜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菜根蝇、菜青虫和蚜虫等。防治方法应采取合理轮作、深耕灭草、适期播种等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4]。在药剂防治上,可根据病虫害种类对症采取措施。当油菜霜霉病病株率达20%以上时,开始喷洒40%霜疫灵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隔7~10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防治油菜菌核病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75kg/hm2对水600~750kg,在油菜初花期喷雾,间隔7~10d后再喷1次。在蚜虫达到

1~2头/株时可用乐果、氧化乐果、速灭杀丁等进行防治。稻茬油菜田间(尤其是免耕直播油菜田)草害严重,要抓好移栽前灭茬处理和苗期除草工作。移栽后,杂草三至五叶期用12.5%的盖草能乳油600~750ml/hm2对水600~750kg喷雾防治。

8参考文献

[1] 贾浩波,王玉明,敖荣挂,等.优质饲用油菜种植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6):34-35.

[2] 余步云,焦锦春,李翠兰.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41,143.

[3] 黎晓龙,汤兰,余淑琴,等.稻茬油菜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26.

栽培技术篇4

关键词芦荟;生态特征;栽培技术

芦荟系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别名龙角、油葱、乌七、象鼻花、罗帏花。原产非洲,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野生芦荟大约有300多种,其中原产南非的有250多种,马达加斯加约40个种,其余10多个种分布在埃及、加拿群岛、阿拉伯等地,亚洲南部的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分布。我国芦荟大多种植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台湾 等南方地区。芦荟是集医疗、美容、保健、观赏于一身的神奇植物,素有“多备良药”“天然美容师”“植物医生”“万应良药”“家庭医生”等美称,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催泻、健胃、通便、消炎、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

1生态特征

芦荟叶簇生,呈座状或生于茎顶,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花序为伞形、总状、穗状、圆锥形等,色呈红、黄或具赤色斑点,花瓣6片、雌蕊6枚,花被基部多连合成筒状。蒴果三角形,种子多数,花期7—8月。

芦荟性喜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冬季室温不得低于5 ℃,休眠期宜干;喜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盐碱,忌潮湿积水,不需大水、大肥管理;但喜阳光,不耐荫,在荫蔽环境下多不开花。

2栽培技术

2.1种苗繁殖方法

2.1.1分生繁殖。是芦荟的主要繁殖方法,通过人工技术,将芦荟幼株从母体分离出来,另行栽植,形成独立生活的芦荟新植株。在芦荟整个生长期中都可进行,但以春秋2季作分生繁殖温度条件最为适宜[1]。春秋分生繁殖的芦荟新苗返青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气透水状态,芦荟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复生长。

在分生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可采用2种方法。一是芦荟茎基或根部吸芽长成后,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然后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二是用分株刀具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一股时间(一般15 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作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如果将芦荟幼苗切离、带土移栽,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随时进行移殖,但比较费工。

2.2.2扦插繁殖。其是芦荟良种繁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与分生繁殖的区别是,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带根芦荟主茎和侧枝的下端可以发生不定根的特性,分离繁殖芦荟新植株,对于分株发达和茎节容易伸长的芦荟种和品种特别适宜。在去除顶芽后,侧芽发育迅速,易生长多分枝可作扦插繁殖材料[2]。

芦荟的扦插主要采用茎插和根插,而叶插很难成功。芦荟扦插可以露地进行,也可以在大棚保护地或温室内进行。露地扦插可以利用露地床进行大量繁殖,依季节不同,可以适当地采取塑料覆盖保护或荫棚遮荫等措施,促进芦荟枝条发根和不定芽产生,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环境因素对芦荟扦插的成活和生发有密切关系[3]。①温度。芦荟起源于热带,一般适宜的扦插温度为25~28 ℃,如果基质温度比气温略高2~4 ℃,则更适宜芦荟扦插苗生根成活。②湿度。芦荟生根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一般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50%~60%较为适宜,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不足,扦插材料腐烂。③光照。芦荟插穗带有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理活动,并可以将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输送,促进下部愈合伤口处加速生根。④氧气。当芦荟插穗端伤口愈合发生新根时,呼吸作用增强,因此,要求扦插基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证芦荟插穗在生根过程中对氧气的要求。⑤ph值。一般在ph值6.5~7.2的基质中进行芦荟插穗扦插易生根立苗,当ph值偏酸和偏碱时都不利于插穗生根,对于偏酸土壤,在育苗前可施用石灰加以改良,再进行育苗。

2.2选地

芦荟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土或河淤土,在此环境中生长快,叶片肥厚而浓绿[4]。芦荟切忌重粘土性土壤,在长期潮湿的土地生长,易烂根,感染黑斑病。在粘性板结的土地栽种,根系不发达。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增施炉灰、草木灰、风沙、水沙、腐树叶、麦稻壳、秸杆粉等改良土壤。

2.3整地作畦

耕地深度以30 cm为宜,可机耕或人力翻耕。如土壤过干、土块不易破碎,应先灌水,待土壤含水量达到60%左右时,耙地2~3遍,再整平作畦。种植畦分平畦、高畦2种方式,最好是高畦,能排水排涝,保证土壤见干见湿。同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及撒灭草剂进行除草。

2.4移栽施肥

温室最好是东西走向,室外南北走向易通风。提高日光利用率,行距根据苗的大小而决定1次或2次定植,苗高10~15 cm,其株行距15 cm×15 cm;苗高20~30 cm,以定植30 cm×30 cm为宜。在移苗期间最好进行适当的遮阳处理,可进一步缩短缓苗时间。正确使用人粪尿、农畜、家禽粪尿等有机肥,在使用前要经过高温发酵处理,灭虫、灭菌[5]。另一类为饼类肥料,如花生饼、豆饼、棉麻菜籽饼等,但要经腐熟发酵方能施用,芦荟尽量不使用化肥,以促进其无公害栽培。

2.5其他管理措施

2.5.1温度控制。芦荟最适生长条件是保持温度15~28 ℃、湿度75%~85%,冬季温室不低于8 ℃。由于芦荟的生态习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亦有所不同,冬季平均气温5 ℃以上可以大地面积栽培,冬季平均气温-5 ℃以上可以在大棚内过冬,平均气温-10 ℃以下,就需温室栽培,有条件的地方要备有取暖设备。

2.5.2灌水。根据土壤的干湿确定灌水量,原则是见干、见温。即干透或湿透,最怕是干夹层。

2.5.3中耕除草。中耕能疏松表土,促进土壤内空气流通,加快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为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吸收营养创造条件,同时还要结合除草、追肥,促进芦荟的正常生长[6]。

2.5.4病虫害防治。一般芦荟很少发生病虫害,一旦叶部或茎部出现黑斑病,可通过加强通风透气、排除田间积水、控制土壤温度、消除低温潮湿的危害、及时除草来防治。由于地区差异不同,一般的病虫害有红蜘蛛、蚜虫、棉铃虫、介壳虫,虫量不多时,用水冲洗即可,虫情面积较大时,可喷40%氧化乐果乳油1 200倍液,具有良好的防效。

3 参考 文献

[1] 韩学俭.芦荟栽培及药用[j].花卉,2009(12):32-33.

[2] 杨伟.芦荟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 ,2008,18(28):126-128.

[3] 孙利祥,邹清成,卢钢.影响芦荟离体繁殖系数的几个因素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44-47.

[4] 戴秋菊.芦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9(12):14.

[5] 朱永莹.芦荟及其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 科学 ,2005,25(2):31-35.

栽培技术篇5

关键词芦荟;生态特征;栽培技术

芦荟系百合科芦荟属多年生常绿肉质草本植物,别名龙角、油葱、乌七、象鼻花、罗帏花。原产非洲,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野生芦荟大约有300多种,其中原产南非的有250多种,马达加斯加约40个种,其余10多个种分布在埃及、加拿群岛、阿拉伯等地,亚洲南部的印度、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分布。我国芦荟大多种植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台湾 等南方地区。芦荟是集医疗、美容、保健、观赏于一身的神奇植物,素有“多备良药”“天然美容师”“植物医生”“万应良药”“家庭医生”等美称,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催泻、健胃、通便、消炎、抗菌、抗癌等药理作用。

1生态特征

芦荟叶簇生,呈座状或生于茎顶,叶常披针形或叶短宽,边缘有尖齿状刺,花序为伞形、总状、穗状、圆锥形等,色呈红、黄或具赤色斑点,花瓣6片、雌蕊6枚,花被基部多连合成筒状。蒴果三角形,种子多数,花期7—8月。

芦荟性喜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不耐寒,冬季室温不得低于5 ℃,休眠期宜干;喜排水良好、肥沃的砂壤土;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耐干旱和盐碱,忌潮湿积水,不需大水、大肥管理;但喜阳光,不耐荫,在荫蔽环境下多不开花。

2栽培技术

2.1种苗繁殖方法

2.1.1分生繁殖。是芦荟的主要繁殖方法,通过人工技术,将芦荟幼株从母体分离出来,另行栽植,形成独立生活的芦荟新植株。在芦荟整个生长期中都可进行,但以春秋2季作分生繁殖温度条件最为适宜[1]。春秋分生繁殖的芦荟新苗返青较快,易成活,只要土床保持良好的通气透水状态,芦荟分生苗很快可以恢复生长。

在分生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可采用2种方法。一是芦荟茎基或根部吸芽长成后,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然后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二是用分株刀具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一股时间(一般15 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作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如果将芦荟幼苗切离、带土移栽,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夏秋季都可以随时进行移殖,但比较费工。

2.2.2扦插繁殖。其是芦荟良种繁良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与分生繁殖的区别是,扦插繁殖是利用不带根芦荟主茎和侧枝的下端可以发生不定根的特性,分离繁殖芦荟新植株,对于分株发达和茎节容易伸长的芦荟种和品种特别适宜。在去除顶芽后,侧芽发育迅速,易生长多分枝可作扦插繁殖材料[2]。

芦荟的扦插主要采用茎插和根插,而叶插很难成功。芦荟扦插可以露地进行,也可以在大棚保护地或温室内进行。露地扦插可以利用露地床进行大量繁殖,依季节不同,可以适当地采取塑料覆盖保护或荫棚遮荫等措施,促进芦荟枝条发根和不定芽产生,以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

环境因素对芦荟扦插的成活和生发有密切关系[3]。①温度。芦荟起源于热带,一般适宜的扦插温度为25~28 ℃,如果基质温度比气温略高2~4 ℃,则更适宜芦荟扦插苗生根成活。②湿度。芦荟生根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一般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50%~60%较为适宜,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不足,扦插材料腐烂。③光照。芦荟插穗带有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理活动,并可以将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输送,促进下部愈合伤口处加速生根。④氧气。当芦荟插穗端伤口愈合发生新根时,呼吸作用增强,因此,要求扦插基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证芦荟插穗在生根过程中对氧气的要求。⑤ph值。一般在ph值6.5~7.2的基质中进行芦荟插穗扦插易生根立苗,当ph值偏酸和偏碱时都不利于插穗生根,对于偏酸土壤,在育苗前可施用石灰加以改良,再进行育苗。

2.2选地

芦荟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土或河淤土,在此环境中生长快,叶片肥厚而浓绿[4]。芦荟切忌重粘土性土壤,在长期潮湿的土地生长,易烂根,感染黑斑病。在粘性板结的土地栽种,根系不发达。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可通过增施炉灰、草木灰、风沙、水沙、腐树叶、麦稻壳、秸杆粉等改良土壤。

2.3整地作畦

耕地深度以30 cm为宜,可机耕或人力翻耕。如土壤过干、土块不易破碎,应先灌水,待土壤含水量达到60%左右时,耙地2~3遍,再整平作畦。种植畦分平畦、高畦2种方式,最好是高畦,能排水排涝,保证土壤见干见湿。同时对土壤进行消毒及撒灭草剂进行除草。

2.4移栽施肥

温室最好是东西走向,室外南北走向易通风。提高日光利用率,行距根据苗的大小而决定1次或2次定植,苗高10~15 cm,其株行距15 cm×15 cm;苗高20~30 cm,以定植30 cm×30 cm为宜。在移苗期间最好进行适当的遮阳处理,可进一步缩短缓苗时间。正确使用人粪尿、农畜、家禽粪尿等有机肥,在使用前要经过高温发酵处理,灭虫、灭菌[5]。另一类为饼类肥料,如花生饼、豆饼、棉麻菜籽饼等,但要经腐熟发酵方能施用,芦荟尽量不使用化肥,以促进其无公害栽培。

2.5其他管理措施

2.5.1温度控制。芦荟最适生长条件是保持温度15~28 ℃、湿度75%~85%,冬季温室不低于8 ℃。由于芦荟的生态习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条件下亦有所不同,冬季平均气温5 ℃以上可以大地面积栽培,冬季平均气温-5 ℃以上可以在大棚内过冬,平均气温-10 ℃以下,就需温室栽培,有条件的地方要备有取暖设备。

2.5.2灌水。根据土壤的干湿确定灌水量,原则是见干、见温。即干透或湿透,最怕是干夹层。

2.5.3中耕除草。中耕能疏松表土,促进土壤内空气流通,加快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为根系正常生长发育、吸收营养创造条件,同时还要结合除草、追肥,促进芦荟的正常生长[6]。

2.5.4病虫害防治。一般芦荟很少发生病虫害,一旦叶部或茎部出现黑斑病,可通过加强通风透气、排除田间积水、控制土壤温度、消除低温潮湿的危害、及时除草来防治。由于地区差异不同,一般的病虫害有红蜘蛛、蚜虫、棉铃虫、介壳虫,虫量不多时,用水冲洗即可,虫情面积较大时,可喷40%氧化乐果乳油1 200倍液,具有良好的防效。

3 参考 文献

[1] 韩学俭.芦荟栽培及药用[j].花卉,2009(12):32-33.

[2] 杨伟.芦荟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 ,2008,18(28):126-128.

[3] 孙利祥,邹清成,卢钢.影响芦荟离体繁殖系数的几个因素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44-47.

[4] 戴秋菊.芦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09(12):14.

[5] 朱永莹.芦荟及其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 科学 ,2005,25(2):31-35.

栽培技术篇6

关键词甜玉米;品种选择;选地整地;田间管理

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甜玉米分为普通甜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型甜玉米三大类型,依据生产目的选择对路品种类型。以幼嫩果穗作水果蔬菜上市为主的,选用超甜玉米品种;以做罐头制品为主的,选用普通甜玉米品种。此外,还应注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种植,陆续上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北方地区种植较多的甜玉米品种主要有沈农甜单一号、甜单8号、津鲜一号、津鲜2号、甜玉2号、甜玉4号、甜玉6号、中甜2号、科甜110等。甜玉米糖分含量高,种子在土壤中易遭地下害虫取食危害,造成缺苗。最好采取催芽播种。精选饱满健壮的种子,先用清水浸泡24h,再用50%多菌灵或75%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2~3h,捞出后清洗干净,控干催芽。将种子放在铺有干麻布的容器中,在种子表面喷适量40~50℃的热水,盖上湿布,在25~28℃的温度下24h后芽即可出齐。若外界温度低,采取增温措施,促进种子萌发。芽以露白为好,不宜太长。

2选地整地

甜玉米发芽和拱土能力较弱,要选择土层深厚、肥力好、通透性好、酸碱度适中、灌排方便、光照充足的地块种植。种植无公害甜玉米还要注意种植区域空气清洁,3km内无污染源,大气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质量标准,灌溉水清洁无污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水质标准。土壤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土壤质量标准。对甜玉米种植地块深翻后曝晒数日,然后施入优质农家肥,整平田面,准备播种。甜玉米应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玉米隔离种植以免串粉,影响产品品质。可采用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2种方式,以空间隔离为好。采用空间隔离,一般平原地区为400m以上,如有树林、山岗、房屋、公路等天然屏障,隔离距离可适当缩短;采用时间隔离,甜玉米与其他玉米品种的播种期应相差30d以上,以2类玉米花粉不相遇为原则[1]。

3适时播种

当土壤温度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播种规格采取大小垄双行种植方式进行,行距50~60cm,株距因品种及栽培水平的不同,采用25~30cm。栽培条件好的,一般平展型品种,植4.95~5.40万株/hm2,紧凑型品种植6万株/hm2左右。播种方式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采用开沟点播,或穴播,播种深度5~6cm,每点(穴)播2~3粒种子[2]。育苗移栽有利节约种子和提早成熟,最好采用穴盘育苗,二至三叶期带土移栽,尽量避免伤根。

4田间管理

在甜玉米三至四叶期间苗和移苗补缺,移苗时要带土,栽后即浇水,最好在傍晚或阴天进行。五叶期定苗,每穴留1株,并结合追肥中耕除草。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前培土(耥)。甜玉米多具分蘖、分枝特性,为保证果穗产量和等级,及早除蘖打杈,尽量避免损伤主茎及叶片。及时做好人工辅助授粉与去雄工作[3]。散粉期人工辅助授粉,可使籽粒饱满,在散粉期遇到连续阴雨时更要加强人工辅助授粉。为减少养分消耗,在授粉结束后,可剪去全部雄穗。当甜玉米大部分进入抽穗期时,会出现1株多穗现象,应及时适当剥去多余小穗,以免影响商品价值。

5肥水管理

甜玉米采收期比普通玉米早,必须做到施足底肥,合理肥料配比,北方地区在施腐熟有机肥30t/hm2的基础上,建议施入三元复合肥(15-15-15)225~300kg/hm2作底肥,以保证甜玉米对养分的需求。并分别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与灌浆期各进行1次追肥。合理排灌,苗期土壤水分在持水量的50%~60%时可不灌水;拔节以后应保持在持水量的70%。

6病虫害防治

甜玉米植株比普通玉米甜,极易招致玉米螟、金龟子、蚜虫等害虫,必须抓好苗期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为了防止食物中毒,在中后期慎用农药,授粉后用生物措施防治虫害,尽量少用化学农药,决不用残效期长的剧毒高毒农药。防治地下害虫,可用3%米乐尔颗粒剂75kg/hm2,混细砂在播种沟撒施;防治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接种赤眼蜂卵块,用杀螟杆菌、白僵菌粉等灌心叶,在抽雄前、花叶率达10%时为防治适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2 500~3 000倍液,灌心10~15mL/株,防治效果达85%以上,并可兼治玉米蓟马[4],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制成毒土或稀释液灌心。

7适时采收

玉米果穗在吐丝后22~25d含糖量最高,皮最薄,最适宜采收。过早、过晚收获,都会影响甜玉米的品质和口味。同时,甜玉米加工出售时,宜用水蒸气蒸熟,千万不要水煮,以免降低甜玉米品质。

8参考文献

[1] 杨莉,韩乃勇,热西旦,等.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159.

[2] 倪飞.绿色食品甜玉米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2):6.

[3] 杜荣州.甜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05(1):8-9.

栽培技术篇7

关键词:花椒,栽培技术

 

在我省主要分布于海拔2450米以下,气候温暖的河湟谷地,在循化、贵德产椒为上乘。论文大全。在热适宜的条件上,花椒具有生长快,结果早、收益高的特点。五年生单株能产鲜花椒2.5-3.5kg.收益100-140元,有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的好树种。为了广植利用,种好、管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介绍一些栽培技术供参考。

1 选择适宜种植的地点:

栽培花椒应选背风、向阳、地势较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排灌方便的中壤质土最好、忌山顶、风口、冷湿地及土质瘠薄干燥等地方栽植。

2 精心栽植

种植之前要认真整地,一般株行距2*2,栽植坑深60-75cm,口径30-45cm,定植1-2年生壮苗,并拌2kg有机肥,踩实保证根系舒展,及时灌足底水即可

3 生长期水、肥管理

根据土壤条件,树势和树龄的大小,对未结果的幼树一般每株施家肥1-3kg,座果树每株施家肥10-20kg。适当掺些过磷醉钙为好。论文大全。也可加一些草木灰,以提高地温,并结合施肥进行翻地除草。浇水,视具体情况布定,一般20天左右一次,但夏末后,必须控水,控肥增强树体抗寒能力。论文大全。

4 防治病虫害

花椒树在生长期主要病虫害有根腐病,叶锈病,花蜘蛛,蚜虫等。病害应喷施0.1-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和清除树下地面杂草及枯枝落叶,同时对地面喷洒2-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对蚜虫的危害,可用40%的乐果乳剂1500倍液喷洒二次,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5 采椒注意事项

采摘花椒一般在秋分、立秋左右,果实变红紫色开始采集,注意勿伤果枝,并将鲜果在阴凉、通风地方摊薄阴干及时收藏,以保持椒香浓味,提高调料药用商品价值。

 

栽培技术篇8

关键词 吊瓜;栽培技术;安徽宿松;陈汉乡

中图分类号 S64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144-01

吊瓜,学名栝楼,又名瓜蒌,为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其块根肥厚,富含淀粉,果实、果皮、种子和根均为传统的中药[1]。吊瓜果实具有止泻、抗菌、抗癌、扩张血管、抗心率失常、抗胃溃疡等作用,其块根称为天花粉,含天花粉蛋白,具有抗肿瘤、抗艾滋病等作用。2006年引进宿松县陈汉乡试种,由于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在当地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当地累计种植吊瓜106.67 hm2。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以供瓜农参考。

1 园地选择

吊瓜为喜温植物,较耐寒冷耐旱,怕水涝,应选择向阳、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排灌条件、土质较肥沃的砂性土壤。

2 整地施肥

整地一般在冬前完成,要施足底肥[1]。一般可整成宽5 m的畦,入冬前深翻土地,整细耙平,种根栽植。在畦中间按株距2 m挖0.8 m×0.8 m×0.5 m的穴,一般栽植900株/hm2左右,行距5 m。同时对沟、穴内四周撒生石灰,做土壤消毒处理。定植前15 d在穴中施入腐熟厩肥45 t/hm2左右或饼肥4 500 kg/hm2、过磷酸钙600 kg/hm2、钾肥225 kg/hm2、硼肥7.5 kg/hm2。按一层肥一层土混施,施后覆土,隔15 d左右待栽。

3 种子繁殖

3.1 选种

选择结实率高、果大、籽多、粒重、品质好的早熟瓜作为繁殖用种,选出的种果洗净阴干,低温保存。

3.2 浸种催芽

一般将种子用50%多菌灵200倍液消毒4~5 h,清洗后放入水中浸泡2 h,然后洗净种子,用湿沙混匀,放在20~30 ℃条件下干催芽,当大部分种子裂口即可播种。

3.3 播种

播种期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2]。播种后覆盖厚3 cm的细土,然后用地膜小拱棚覆盖,促进保温保湿。

4 适时定植

3片真叶时起苗移栽,先在处理好的土地四周开40 cm深的排水沟,行间开20~30 cm。一年生块根种植900~1 500株/hm2,二年生块根种植600~900株/hm2。同时要求雌雄搭配,一般雄株搭配不少于10%,以提高授粉结籽、增强产量。

5 田间管理

5.1 适时搭架

吊瓜一般用棚架式栽培,需水泥柱桩(240 cm×10 cm×10 cm)600~750根/hm2,深埋40~50 cm。柱子埋好后,各柱用3~4 mm的钢丝线横纵连结,钢丝线两头固定在棚架外相应埋好的水泥柱上,拉紧[3]。主架拉好后,再用一号细钢丝在主架上织成孔径30 cm左右的网。

5.2 中耕除草,适时排溉

要及时中耕除草,锄草切不可过深,防止伤芽、伤根。定植后如土壤干燥,在离苗根15 cm的地方开穴浇水。切不可浇蒙头水,以防烂根。吊瓜生长期既怕涝,又怕旱,在干旱或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保持田间湿润,雨季要及时排除积水。

5.3 适时引苗长架

每株留1~2株健壮茎作主茎,及时除去多余的芽。用细绳引导主茎向棚架生长,除上架主基外,在棚架下方萌盛的侧芽一律摘除[1]。

5.4 摘芽疏枝

棚顶上的主茎长至1.5~2.0 m时应及时摘心,适当摘芽疏枝。特别是高温多雨季节,必须及时将多余腑腋芽摘除,将过多的细弱蔓、动弱卷须疏去,剪去旺盛的徒长枝,使幼果得到充分的养分[4]。一般9月后开花结的果,由于生长期短,收获前不能成熟,因而在9月对新长出的侧芽、花蕾一律摘除,以利于养分充实现存的果实[1]。

5.5 人工授粉

用毛竹蘸雄花的花粉授到雌花柱头上,6:00—8:00进行。

5.6 合理施肥

适时追肥,追肥以远离吊瓜根茎50 cm左右施用为宜,否则易造成肥害[5]。现蕾期可穴施复合肥60 kg/hm2,填平覆盖,施后保持田间湿润。在开花坐果后,每次穴施复合肥75~150 kg/hm2、尿素75~150 kg/hm2,填平后浇水,保持田间湿润。

6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一定要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严禁使用甲胺磷、呋喃丹等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

6.1 病害防治

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①炭疽病。是使吊瓜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在吊瓜果实成熟期陆续表现症状,初期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圆形斑点,后逐渐扩大稍凹陷,表面生出许多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可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防治。②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近圆形的白粉状霉斑,并向四周蔓延,连接大片的白色粉斑,可用多菌灵、三唑酮等防治。③蔓枯病。主要危害茎蔓,病斑长椭圆形,灰褐色。可用甲托、口恶霉灵等防治。

6.2 虫害防治

虫害及防治方法:①黄守瓜。在6月开始危害,1年发生1~2代,成虫食叶及咬断茎蔓,幼虫在土中食吊瓜块根。成虫可用50%辛硫磷喷杀,幼虫可用50%辛硫磷浇根。②瓜绢螟(吊丝虫)。食吊瓜茎叶、花果,是为害吊瓜最严重的虫害。严重时3 d能将瓜园叶片吃光,危害期在7—9月。可用5%甲维盐、25%杀虫双水剂、三口生磷喷雾,要求喷施均匀,架面棚底全面喷施,以确保防治效果。③透翅蛾。幼虫在7月中下旬开始出现,先食茎叶,后蛀入茎内部,茎受害部细胞受到刺激增生膨大,严重的造成受害部位以上全部枯死。要在1~2龄幼虫期(未蛀入前)用药,防治药剂与瓜绢螟相同。

7 适时采摘

当果实表面由白粉色变成橙黄色时分批采收。秋分后可摘去果枝上的叶片,使其通风透光,促进果实早熟变黄[6]。采收的果实,扒开果皮,将瓜瓤种子倒入缸内,待瓜瓤发酵,用布反复揉搓,清水漂洗[1],晒干,捡去杂质,瘪籽,贮藏待售。

8 参考文献

[1] 张志良.浅谈吊瓜的栽培与管理要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4):95-96.

[2] 童培银,傅金松,陈华夫,等.大粒吊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7):204-205.

[3] 兰姿.吊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258-259.

[4] 陈金寿.吊瓜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农业,2010(5):20-21.

[5] 毛道祺,陈传科.吊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丽水农业科技,2009(2):35-36.

上一篇: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现代主义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