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工作计划

时间:2022-10-02 11:23:55

科技发展工作计划

按照*市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围绕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和全面促进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结合*市科技发展的实际,特制定*市科技发展“*”规划。

一、*市科技发展现状

在“*”期间,*市的科技发展在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药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了一批科技发展计划。“*”期间,全市共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7项,无偿科技投入252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三费2029.7万元,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6项,争取科技贷款23957万元。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现已开发各类新产品16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已经鉴定的科技成果4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专利35项,依靠科技实现产值8.15亿元,创利税1.38亿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编制了《*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了“长*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长*森林恢复与农林业系统示范工程”、“节能草砖房建设示范项目”和“长*珍稀动物饲养繁育工程”等88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规划项目的93.6%,实际投资95.79亿元。人口教育示范工程、生态教育示范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3年9月,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中期验收检查,认为*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市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准备,今年8月18日-20日胜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验收组的全面验收。

3、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围绕做强能源、林产、矿产冶金产业,培育壮大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矿泉水等绿色食品加工方面,2004年1月,*市被命名为“中国*国际矿泉城”,引进了国内知名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形成了自己品牌。生产出林蛙油软胶囊、利生源红景天颗粒等畅销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基地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和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现已有中药现代化基地7个,有3个基地2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8户企业通过GMP认证。在“硅藻土精制系列产品开发”、“高纯度镁合金”、“超厚旋切表板实木复合地板”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临江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矿产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金隆木业、金桥木业已成为木材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4、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期间,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6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户。二是建立星火学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发挥专家作用。全市建立部级星火学校2所,省级星火学校4所。省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户,大院专家共计64名。三是突出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县(区)级新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42个。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全市已有80户企业与4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五是发展壮大科研机构和厂办科研。全市省级研发中心2个,独立科研机构7所,科技人员达到119人,80%以上的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六是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490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七是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二)存在问题

1、高新技术发展缓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户,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值不高,形成大的产业链条困难,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还很薄弱。

2、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全市企业科技人员只有6652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科技人员的素质不高,数量逐年减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科技投入力度低。政府每年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不足1%,企业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有很多企业还在依靠政府资金进行科研活动。

4、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和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二、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科技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立足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建设“三城两地”的奋斗目标,把老工业基地建设,科技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二)战略目标

“*”期间,*市的科技发展要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生态市建设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提高*市主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工业要逐步建立起资源集约转换为主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清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工业行业以能源、矿产冶金、建材、矿泉饮品、绿色食品、轻工医药、特产加工、汽车配套为骨干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实施创新基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20项,建立中试基地5处,开发新产品500种。生产技术水平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农业要突破传统经营方式,逐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不断培育林业副产品加工、食用菌产业化的龙头型科技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0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在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科技企业发展到4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20%。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和技术引进,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期间,建立科普基地20个,完成引进、推广成果2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在“*”期间,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企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重点产业的培育与提升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9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形成在国内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加速科技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上。科技信息网覆盖率达到50%,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0户。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科技工作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资源型城市提供科技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科技协调职能,优化整合技术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工作的主体。

3、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用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规模和档次,注重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适合*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原则。营造人才兴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在企业和农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5、坚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抓好科技发展重点的原则。要集中人力、智力、财力,集中投入“三城两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我市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

三、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

(一)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发展要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竞争能力,研究关键性技术问题,多层次攻关,尽快取得突破,推进我市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围绕长*森林恢复和林下开发做好工作。推广退耕还林、林参间作、老参地再利用、母树林基地建设等技术成果,保证森林资源的恢复。营造长*高效复合经济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研究品种选育、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重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山野菜及食用菌等其它经济植物的繁育栽培和保鲜、干燥技术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在中药材种植方面,要围绕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逐步完成长*道地中药材生产的GAP认证。到2010年,将人参、西洋参、穿龙薯蓣、桔梗、北芪、刺五加等基地扩大到20个,建成良种繁育基地、野生中药材生产保护基地,研究中药材的生长环境、病虫害防治、品种繁育及丰产技术。

在动物饲养、水产养殖繁育方面,以长*珍稀动物为重点,围绕林蛙标准化养殖、长*冷水鱼养殖、濒危物种的培育、梅花鹿饲养繁育、野猪饲养繁育开展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中的品种选育、疾病预防、饲料配方等技术难题。畜禽的养殖要引进优良品种和改良地方品种相结合,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在疾病诊断、疫病综合防治、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开展攻关,实行规范化、标准化养殖。

在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方面,要推行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太阳能住房研究与示范、沼气的利用与推广,继续推广草砖房等节能住房建设项目,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10个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引进果树、蔬菜等优良新品种。在农产品质量的监测检验上开展研究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

(二)工业科技

要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选择科研攻关课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广CAD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和无公害化生产,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大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更新,发展生态型工业经济。

1、能源工业。加强煤的洁净燃烧及煤化工新技术研究,开展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

2、林产工业。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林产品,调整林木产品结构,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把开发林木新产品做为重点,开发名优新特产品。

3、医药工业。发挥长*天然药材库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发展高科技,在生物制药、中药材有效成份分离提取,制药加工工艺的改进,加速传统工艺的改造,在人参、西洋参、虎眼万年青、林蛙、红景天、北芪、淫羊藿等方面加大中药新药研制和植物提取物技术的研究力度,继续加强化学合成药、生物药等创新药物研制。依靠科技开发具有一流水平的新药、特药,并形成产业。

4、矿产工业。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综合利用研究,引进技术以开发硅藻土、白云石、高岭土和稀有金属为重点,提高开发层次;研究煤矸石、粉煤灰、低品位矿、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5、绿色食品工业。大力开发长*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研究保鲜、保绿、保脆技术、杀菌技术,开发山野菜、食用菌、野浆果、干果仁、矿泉水等名牌产品,研究开发食品、饲料、膨化技术。

6、建材工业。要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建材新产品,发展多功能墙体装饰及新型建筑材料,推进利用粉煤灰、煤矸石、页岩土生产建筑材料的研究,加速建材工业的产业化。

7、塑料工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深入研发,不断开发大棚配套产品、医用塑料、塑料降解膜及建筑工程用塑料、汽车配套用塑料等新产品。

8、汽车配套工业。加强科技合作,在轴承、轿车门、铝轮毂、汽车用塑料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方面进行开发研究。

(三)高新技术

根据*市的发展实际,建立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孵化一批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力量对我市的具有高新技术发展潜力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领域,合作开展生物制药的研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疲劳等药物的研究开发;在新材料领域,合作开展硅铝合金、硅镁合金、铝镁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开发;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开发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

(四)社会发展

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对科技的需求,组织50-100项带动性强、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对重点工业污染、家庭节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进行研究和应用;进行新型建材、绿色建材、替代建材应用技术开发,开展高值化非金属矿、工业废物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研究;进行绿色节能、新能源技术开发;推进疾病防治、诊断、治疗技术,推广新型治疗技术和计划生育新技术开发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健全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真正把科技工作提高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坚持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科技管理系统,形成上下紧密联系,横向协调一致的科技管理体系,为科教兴市奠定组织基础。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要以优势产业为基础,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建立厂办科研机构,提高厂办科研水平,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各级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针对*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科技与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企业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不断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条件留住人才,用待遇稳定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大科技投入。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要努力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不断提高市本级财政的科技投入,保证科技投入按一定的比例增长。

(五)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项目为载体,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积极引进高技术成果和专利技术,发展优势产业,为*市经济建设服务。

(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服务体系建设。要抓好科学技术普及的载体,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建设,以农科部门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开展科普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开展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推动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科技示范引导和科技信息网、星火学校建设,推动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上一篇:民营企业发展计划 下一篇:民政事业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