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多元评价伴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10-01 10:13:44

培养良好习惯,多元评价伴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抓住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要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将社会的要求真正内化为自己行为的需求,自觉养成好习惯。除此之外,评价手段也要多元化。第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第二,要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研究重点,探索思想品德素质全面评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教育 多元评价 改革

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角色功能的转变、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评价促学生全面发展”等,是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学校的构建内容要多元化,让评价“立”起来;过程动态化,让评价“活”起来;方法多样化,让评价“实”起来,使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家长参与评价活动,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校于2005年9月起,承接了邢台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坚持不懈和科学有效的实施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做事、做人习惯,培养学生对自我、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1)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自我、同伴、家长的评价;(2)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3)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更应该重视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4)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中,更注重质性评价;(5)不仅评价学业,同时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等。事实上,我校教师在该课题研究中对理念、方法等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经过我们的努力付出,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已结题,汇报如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重分数、重成绩的弊端,使得很多家庭和学校只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另外,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不懂礼节等不良行为。即使在学校开设了品德课,也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并没有真正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起到推动作用。临近考试的时候,学生努力地去背诵,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教师和家长看来,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学生品德行为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这样做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

几年来,我校在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注重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把小学生六年中的学习、做事、做人等习惯,按照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细化了学生在学校及家庭、社会各方面的习惯。在培养每一项习惯时,能细化的再具体细化成若干件小事,如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时,再把学生的家务劳动细化为小事,每天做一件体贴父母的事,如扫地、倒垃圾、洗碗等,让每个孩子每天都能做有意义的事,并让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表现。

1.注重以课堂为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课堂教学是学校实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活动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堂上进行品德与习惯培养,也就抓住了品德习惯培养的根本。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在讲课时,学生要专注,不能窃窃私语、搞小动作。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等,尽量避免不良习惯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让学生做事有始有终,使良好的习惯成为常规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另外,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班分的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应成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一。

2.在环境中陶冶。首先,优化人文环境。在学校的楼道内,我们可以布置教师、学生或名家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受到鼓舞,感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例如食堂、宿舍等地,我们可以悬挂主张珍惜粮食、节约用水等条幅,使学生时时接受文明礼仪的洗礼。针对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学校在各个班级成立了图书角,使读书的氛围更加浓厚,学生随时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接受书香的熏陶。其次,优化自然环境。学校应要努力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在操场、花坛等地种上各种花草,净化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不断陶冶自己的行为。

二、运用多元评价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突出评价的发展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表现的综合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的功能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研究重点,探索思想品德素质全面评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小学德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其中最大的缺陷在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突出地反映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观和评价的导向上。以带着的评价观点去探索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有效途径,学校课题组从调查学生品德现状入手,通过问题诊断获得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出现的新变化,揭示德育评价观念上的误区。通过研究和实验,这些课题组的实践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呈多元化,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具有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和平等意识;而在过去中小学德育评价乃至整个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偏差,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忽视他们的现实需要和个人兴趣,使思想品德评价“异化”,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自主性和创造性,既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又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过去德育评价的传统做法,正确认识今天的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德育评价活动。也就是说,要以全面评价的观点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评价方案。

由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潜在性,需要经过活动及环境的影响,在情感的作用下,逐步内化而成,所以,对学生进行品德的教育和评价都不能急躁,要经过多次活动,多次体验,多次内化,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班队活动、校外活动和家庭活动等使评价信息来源更为广泛,使活动课程更加重视学习过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更加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因此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更为突出。此外,活动课对学生的评价更是多元化的,要根据学生在活动中各自的特长,允许有不同的评价结果,充分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概括起来说,由于这类课程必须体现活动的实践性、知识应用的综合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和活动效果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评价必须做到: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态度、重视学习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归结起来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一题多方法 巧借对中考 下一篇:移植“类比”,巧学物理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