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教育的人生关怀

时间:2022-10-01 07:42:19

现实教育的人生关怀

【摘 要】现实教育要实现对人生的关怀,应兼顾人生的当下与未来,平衡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倡导个体对人生的

主动探索。

【关键词】现实教育人生关怀

教育要实现对人生的关怀,应实现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统一,注意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平衡,倡导个体对人生的亲身投入;教育要走向新生的路径,就需要拓展科学的视野,关怀人生,以期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要实现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统一

教育是与人生,人的生活,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相关联的重要实践领域;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出来的世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但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与生活的脱离,必将导致教育对人生问题的忽视。教育直接指向现时的人生和当下的生活过程,教育不仅传授人生所需要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引导个体主动体验,主动超越现实的生活,教育也即是一个超越的过程。教育对人生的关怀包括对人当下生活的关怀,也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关注,而人们往往论及的教育只是“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的工具,过分强调了教育对未来生活的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对当下生活的关怀,这就是常常论及的教育教授 “是其所不是”而忽视“是其所是”。

人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哪段生活更重要,也不能牺牲现在的生活成就一个不可知的未来生活,因此,我们不能给教育设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因为面向未来的教育必定是对今天教育目标的解构,教育活动应该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扩展到学校以外人的整个一生中。未来不过是明天的现在,当下也就是昨天的未来,当下的生活就是一个过程,是昨天通向未来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教育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怀,也就完成了对整个人生意义的构建。

人们认为在学校接受教育就是为将来“进入社会谋生”做准备,于是未来的“将来生活”忽视了“眼下生活”的存在性。假如教育时刻都将力气耗费在未知的未来,对眼前的一切生活视而不见,那么,教育永远不能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育是关注人生存状态的一种特殊生活实践,教育应当同时关注人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人的内心发展。教育若想让人获得自由而充实的人生,就要关注人当下的生活状态,只有体验到了当下学习的快乐,才能激励着他去生活,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教育帮助人们走好每一段当下生活也就是帮助其获得辉煌的未来,这是教育兼顾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绝佳途径。

二、教育要注意个体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教育在关怀个体人生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观今天教育中的问题,一方面大力地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能动性,极力的批判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但是,教育又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毫不限制鼓励发展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结果便把一切可能有的社会问题统统化约为个人能力的社会,导致经济关系与利益原则渐渐成为个体感觉世界的重要尺度,而以传统的方式评判社会利益关系道德意识,也逐渐瓦解;另一方面,教育在急剧瓦解的公共道德意识的过程中无力抵抗社会中的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影响,教育者把人们接受教育作为一种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进行打磨的过程,造成教育世界种种压制性暴力的泛滥。

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问题,应该采取一种整体性的观点来认识。首先,我们要抛弃二元思想的思维方式。因为二元论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其他的事物都是客体,这就导致主客二分,进而造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事实上,“个人”与“社会”的确存在一定的冲突,但更多意义上它们还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在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而且总是必须在社会环境中成长,他们许多的反应变得明智了,或者有意义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在众所承认的意义和价值观念的环境中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行动的”。 而社会之为社会就在于每一个体拥有共同一致的目的,信仰,期望和兴趣,倘若缺乏了对这种共同经验的了解和共享,那么即使人们互为邻里,也不一定成为一个社会,反之,相距很远也可能联系紧密。所以个人和社会完全可以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是可以达到“独善其身”和“兼具天下”的和谐,达到生命的舒展和社会生活有序之间的平衡,特别是在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中是完全可以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其次,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和“社会”的分歧和统一,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中发展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个人”和“社会”的分歧不是固有的,是历史和具体的,二者统一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一定的历史阶段,也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

教育价值取向上的“个人”与“社会”的分歧和矛盾是可以平衡和调节的,他之间不存在必然性的分歧和矛盾,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境遇性的问题。人们把教育价值分为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主导价值和非主导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都是为了研究的需要,从多种角度认识问题。在现实的社会中,价值问题与人们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育价值就是一个整体,教育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另外,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人们的幸福,就是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个定义下,无论是教育的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最终都要服务于这个目标,或者说统一于这个追求。

二、教育要倡导个体对人生的主动探索

对人生的一种主动探索也即是生命个体对人生一种亲身性投入,一种亲证。人生是自我选择和造就的过程,现实的生活永远停留于个体的体验中,尽管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但绝不是相同的。我们的教育就要把人生作为体验的过程,个体接受教育的过程看作他们体验自己人生的过程,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地以当事人的态度走进教育。受教育者只有以参与者的态度真正体验教育,亲证人生,我们的教育才能把提高教育质量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获得反馈来调整推进。

主动探索意味着一种深层觉察和整体领悟,意味着个体对人生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感悟,但是我们的教育却没有给受教育者理解知识的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和领悟生活的机会。我们的教育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个体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想象,并过分强调记忆,背诵,忽视个体的创造性。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是一种继承的教育,培养智慧的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是注重过程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带有个人情感的体味,反思和感悟人生的过程,是个体充满怀疑去证实或证伪知识的过程,只有个体真正步入学校生活,享受生活,受教育者才能领悟出发自内心的呼唤。受教育者只有亲历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更好地发展和把握个体,理解和领会世界,亲自参与实践的体验会更具有内在性意义。

主动探索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你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前人的至理只有我们自己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抓住其内涵。杜威先生说“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深重负担”。对于教育而言,追求美好生活和成功的未来当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这种合理和必要只是一种应然,而不是实然,所以,教育应当倡导人们去亲证美好的人生理念,教育要尽其所能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人提供体验的机会和条件,只有人们真切的感受到教育生活,感受到教育带给人们现实生活的美好,教育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教育的创造性价值才能不断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金生.保卫教育的公共性[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下一篇: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