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苏州海洋灾害研究

时间:2022-10-01 10:08:06

我国古代苏州海洋灾害研究

【摘 要】自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灾害就如影随形,曾经给知识幼稚、技能低下的古代人民带来巨大困难和痛苦,通常会导致灭顶之灾。中国在全世界来说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沿海大国。我国濒临的大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深、面积最大以及边缘海、岛屿最多的大洋。所以海洋灾害在中国历史中是最主要的灾害之一。而海溢灾害是海洋灾害中最主要形式之一。由于海洋灾害具有较强的破坏性,无论在哪个时期人们都比较关注。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海洋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界和科技史学界,关注的是海洋灾害本身,而从历史学特别是文献学的角度对某地古代海洋灾害在史籍中的记载状况还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对中国古代海洋灾害的认识还缺乏系统性。相关历史文献中的海洋灾害不仅可以反应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也能从中反映当地沿海居民的经济、生活等社会关系。因此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海洋灾害记录中的社会性,是非常值得分析研究的。海洋灾害在古代对沿海地方甚至国家影响很大,文章以古代海洋灾害中古代苏州最多发的海溢进行研究,总结了古代苏州海洋灾害主要类型及年际分布特点,分析了古代苏州海洋灾害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古代苏州;海溢;影响

“灾害”是指“任何一种超出社会正常承受能力、作用于人类社会的破坏”。海洋灾害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没有现在所指的“海洋灾害”概念。但我国先民们从各自生活经验,对自身经历的灾害事件及海洋灾异现象作了地方性总结,因此对海洋灾害有了很多命名。有的名其状,有的述其形。这些命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灾害的认识。统观记录海洋灾害的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古人对海洋灾害的称谓大部分集中在海溢、海啸、海决、风潮、海翻、海沸等名词上。其中“海溢”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海洋灾害最常见也是最标准的命名。古代苏州最多发的海洋灾害便是海溢。

一、古代苏州海洋灾害的年际分布特点

海溢,又表述为“海大溢”,即海水溢出,所指代的是一切海洋增水异常现象。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海溢灾害,与当时社会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沿海无居民居住,无各种政治经济活动,则不会记载所谓“海溢”灾害,现在也无从研究。海溢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发生原因和频次都和当时的气候、地质等情况密切相关,有规律可循。古代苏州地区海溢灾害记录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原因之一是我国古代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东部沿海和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越发重要,这个地区发生的灾害必定会引起地方和中央政府高度关注,因此有关海洋灾害的记录到明清时期,见于正史就自然多了。二是海溢发生之后会变成灾害与该地区经济发展及人口密集程度有关系,如果该地荒凉无人居住,就谈不上灾害了。三是明清时期方志编写盛极一时,国家或地方编写的一统志、省级通志、府志、州志、县志,甚至还有乡志及里志等,就记载了大量由于海溢而引发的灾害。

二、古代苏州海洋灾害的主要影响

经常性的旱灾与水灾,通常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其损害程度往往跟这场灾害所持续的时间长短有直接联系。历史上,有的旱灾持续数月,甚至用年计算;普通水灾也大概如此。海溢灾害较其他种类的灾害有自身特点,最大特点是其突发性,其他特点还有呈现线性危害特征、持续的时间较短、强度大等。

(一)海溢灾害对古代苏州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

海溢的危害非常严重,有记载的危害更是多方面的,但每次海溢发生时,最直接的就是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害。

史志书上通常用“杀”、“溺”、“毙”、“漂”、“覆”、“坏”、“冲”等词汇来形容海溢给人们所带来的灾难。但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较为完善的统计方式,所以对海溢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描述,在大部分情况下用比较概括的词汇诸如“甚众”、“无算”、“多溺死”等来表述。例如苏州府志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表述:“明洪武十一年七月海溢苏州人多溺死”;“天顺五年七月海溢山县人溺死甚众”;“弘治七年海溢苏州平地水五尺沿江者一丈民多溺死”;“万历十年七月海溢苏州坏田禾人溺死甚众”;“顺治十年六月乙卯大风雨海溢平地水丈余人多溺死”;“九年七月己未地震有声海溢滨海人多溺死”;“十年七月庚子大风雨海溢平地水丈余漂没田产溺死人畜无算”;“乾隆十二年七月壬寅飓风海溢常熟昭文二县淹没田禾四千四百八十余顷坏庐舍两万两千四百九十余间溺死男女五十三人”……其它史志对海溢灾害的记载也大体相似。

一些即使未直接在海溢灾害中受伤的居民,也因其住宅被冲毁而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而且海溢灾害对江海之上的船只也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对海洋农业发展非常不利。例如“康熙七年三月山县天雨花或赤或白 海神见城北新(村)遂画晦 如夜大风卷屋入空中重舟掀坠数?死伤甚多”;“乾隆十二年七月壬寅飓风海溢常熟昭文二县淹没田禾四千四百八十余顷坏庐舍”。

海溢发生后,人们不但失去亲人,还面临着缺衣少粮的窘境,加上房屋被海水侵袭,崩坍殆尽,重建家园也就不是一件顺利的事情了。

(二)海溢灾害对古代苏州沿海经济尤其是农业和盐业的巨大影响

每次海溢灾害发生,大风、暴雨、狂潮紧接而来,损田害稼,毁坏农田是对沿海农田最直接的破坏。疾风骤潮将辛勤耕作的农田毁灭殆尽,加上沿海平坦的地势,海潮侵袭的影响更是可怕,通常一次海潮就能把农民辛苦耕作数十月、甚至一年的农作物卷走,对农作物造成的巨大影响是没法计算的。“正统元年海溢常熟县伤禾”;“万历十年七月海溢苏州坏田禾人溺死甚众”;“雍正十年七月庚子大风雨海溢平地水丈余漂没田产溺死人畜无算”;“乾隆十二年七月壬寅飓风海溢常熟昭文二县淹没田禾四千四百八十余顷”。

最后,海洋特殊的水质对沿海农业还有“卤田”的影响。因为海水盐度较高,侵入到农田以后,会伤害禾苗,若没有雨水及时冲淡盐分,几年都不能正常的耕种。可以看出来,海溢灾害对我国的沿海农业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另外,苏沪地区是产盐重地,一旦遭到海溢灾害,沿海灶丁会首先葬身鱼腹。盐业生产的首要因素盐丁,通常举家搬迁在盐场定居,生活很艰苦,并且生产效率低,加上盐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大,所以只要发生海溢灾害,苦心经营的产品甚至身家性命都会不保,给当地盐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海水浸漫农田只是给当地百姓带来较大损失,影响的仅是个别地方。如果灾害同时给多个盐场造成毁灭性打击,其影响范围就不仅是灾发地点了。海溢灾害破坏盐业正常生产,不仅使灶户没了单一的生活经济来源,还会给国家财政收入造成巨大的损失。更严重的是社会上由于供盐不足,盐价上涨,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三)海溢灾害破坏古代苏州的防护海塘和侵蚀海岸

因为苏州沿海居民经常罹受风潮之患,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在沿海地带修建保护工程,这些工程在长江以北地区通常称为堤或堰,长江以南称为海塘。但海塘通常需要经受时间考验:首先,当海塘年久失修时,极容易被冲垮;其次,海塘工程保护能力还要视海溢灾害强度而定,一旦潮水冲击力超出海塘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会导致堤溃人亡。

灾害发生时,潮水拍击海岸会产生强大冲击力,除了对于人工海岸工程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会不断地侵蚀土质松软的自然海岸,使局部海岸线不断发生变化。

(四)次生灾害

海洋灾害中的海溢灾害给古代苏州沿海居民造成的损失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了以上描述的带来的一些主要的灾难以外,海溢灾害过后带来的遗患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它们的危害之势虽然比不上潮灾袭来之时那么强烈迅猛,但是却要使沿海居民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恢复以往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消除这些遗患的过程中,沿海人民承受了巨大痛苦和精神压力,付出了超乎想象的精力、勇气和代价,是一项巨大且艰难的工程。

首先,巨大量的海水涌上陆地,涌入农田,除了卤死人们的庄稼,卤化了所有农田,还会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非常大的困难。海溢灾害过去以后,大江小河原来拥有的淡水被翻涌上来的海水盐化,当地居民们失去了长此以来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日常生活中将会突然面临着缺水的巨大困窘。而且因为有的潮灾发生当时以及潮灾发生过后,当地降雨量并不是很大,海水得不到及时淡化,因此导致河流中滞留的海水在较长时间内得不到新的淡水的稀释和冲刷。而且,如果发生很大的海溢灾害,即使有的个别地方使用水井,当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是一旦水井涌入海水以后,那水井的水淡化起来的难度会更大。除此之外,因为大量涌上岸的潮水导致大量的植物和动物被淹死,甚至还包括许多居民,随着海溢灾害的潮水退去,大量的残枝败叶加上数以万计的人和动物尸体随潮水流入河流之中,造成了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得灾难情况更加恶化。

其次,海洋灾害中的海溢灾害对当地已有的公共设施,例如附近的桥梁、道路、水道及公衙学署,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摧毁破坏,导致了当地居民灾后出行的极大不便,这种情况不仅弱化了邻里乡亲之间的互相援助,也导致了政府的救灾工作的迟缓。

再次,海洋灾害中的海溢灾害还造成了古代苏州地区饥饿或粮食价格突然上涨。如上文所表述,灾害中涌上岸的潮水卤死了大片庄稼,导致当地农作物严重减产减收,甚至会颗粒无收。因为当地个体农民基本上没有备灾贮存粮食,所以一旦遇到海溢灾害的突然发生,灾荒饥饿便会不可避免发生。

第四,海洋灾害中的海溢灾害发生之后还会造成当地疾疫的流行。即使并不是每次海溢灾害都会引起疾疫的发生,但若是处理不当,极有很可能在受灾区或附近地区引发疾疫的大规模发生,而且一旦瘟疫大幅蔓延,则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而由此造成的巨大灾难往往并不亚于海溢灾害本身所带来的灾难。

最后,海洋灾害中的海溢灾害不仅给古代苏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而且海溢灾害发生之时的悲惨情景也会给当地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恐惧和阴影,这种负面影响常常是长期性的、综合性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篡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2] 高建国.灾害学概说[J].农业考古,1986(1-2).

[3] 唐德富.我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和理论[J].农业考古, 1990(2).

作者简介:姜文晶(1989.08- ),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2012级硕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社会研究。

上一篇:高职高等数学与专业课程衔接统一的教学方法研... 下一篇:边远地区国家助学贷款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