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时间:2022-10-01 03:39:20

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调整

摘要: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向高中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音乐世界。课改已实行了多年,但教材基本不变,由于社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所以每一年的学生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在每一年的音乐教学中灵活地使用教材,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本文就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对教材的内容调整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学内容;替换;补充

课程改革后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向高中生展示了一个多彩的音乐世界,在这里有歌,有舞,有器乐;有古典,有当代,还有各具民族特色的音乐。可以说,这个时代的高中生享有一个规范的教育体制,也幸运地拥有一套适合他们的音乐教材。教材具有普遍性,但学生具有特殊性。课改已实行了多年,但教材基本不变,由于社会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所以每一年的学生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年的音乐教学中灵活地使用教材,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

一、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与替换

教材提供给教师一个丰富的资源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资源库中的资源全部套用,而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做恰当的取舍或替换。

如高中音乐鉴赏的“民乐篇”,教材安排了骨笛演奏的《原始狩猎图》、编钟等民族乐器演奏的《梅花三弄》、管子演奏的《江河水》、阮演奏的《火把节的火把》、京胡演奏的《夜深沉》、潮州弦诗乐的《狮子戏球》等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对这些作品一一介绍并让学生曲曲欣赏,我们要做的是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该给学生什么再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删减。对于不同地方的学校还可根据自己的地方情况来进行内容的调整,如珠江三角区的学生由于对广东音乐熟悉,就可用广东音乐《步步高》来取代潮州弦诗乐《狮子戏球》,而管子演奏的《江河水》对南方孩子来说很难理解,这一内容就舍弃了;相反,北方孩子对管子、京胡等更容易理解,可以此为重点,而南方音乐则可用江南丝竹来替换,课的导入则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新民乐的组合如女子十二乐纺等引入,使教材内容得到一定补充。

再如花城出版社的《音乐鉴赏》“生活之音”中,教材安排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钟》、《里莫日的集市》、《赶摆路上》和《永恒的水》,这些作品都是国内外的经典作品,形式也不同,有交响乐队演奏的形式,有合唱的形式等等。笔者在教学中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的主次进行了安排,并从教材外选入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作为教材内容的辅助。实际过程是:把《钟》、《里莫日的集市》、《赶摆路上》等几个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的作品舍弃了,把《打字机》、《盖邮戳的音乐》和教材外的补充内容《野蜂飞舞》安排为课堂的开始,通过让学生为音乐找题目导入课堂,从教材外找的补充内容《破铜烂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音乐有更感性的体会,然后引出《永恒的水》,并把本课的重点放在《永恒的水》的学习上。这样的效果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教学目标更清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经典曲目的补充

音乐领域里有很多经典作品,作为教材不可能一一安排。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对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可适当引进课堂,对教材做恰当的补充。如高中音乐鉴赏“音乐与生活”中的“自然之韵”,教材内容安排了法国作曲家梅西安的《异国鸟》、德彪西的《海浪的嬉戏》和郑秋枫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由于教材中的作品相对来说不容易引起学生共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在导入时补充经典作品《森林狂想曲》和《百鸟朝凤》,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又更容易理解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引出课题后,再让学生欣赏《海浪的嬉戏》。由于《海浪的嬉戏》是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的作品,学生很难体会其风格,这时可安排补充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让学生既多了解经典音乐作品又能在对比中感受到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地方音乐素材的补充

1995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中,确立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主题,并提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最重要资源,1999年8月,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继续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之后,进一步对民族音乐教育作实践方面的探讨,倡议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为基础,建立“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构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工程”。《音乐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集风土民俗为一体。我国地大物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其自身文化艺术的特点,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音乐,更是各地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不同省市,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或音乐,这在教材中是没有的。以广东省为例,有粤东的渔歌,客家的山歌,珠江三角区的沙田民歌,粤中粤西的卖鸡调,粤北的民间歌舞,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音乐及文化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让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使弘扬民族音乐的课程理念得以实现。

四、自组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各校的条件和学情,教学中还可参考教材内容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也可根据需要自组教学内容。

2009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全国上下都用不同的形式来庆祝和纪念这特殊的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文艺栏目也适时推出相应节目,如歌声飘过三十年、歌声飘过六十年等。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一个不衰的话题,也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新的学年开始后,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时,依旧得到“我喜欢流行音乐”、“我希望流行音乐进课堂”的信息,在开学的第二个星期就上了一堂“中国通俗歌曲赏析”一课,而这课就是在观看中央三台播放的“歌声飘过三十年”、“歌声飘过六十年”等节目得到的启发设计的,本课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的有机结合,选择中国各个时期的部分通俗歌曲,按时间的发展顺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对比欣赏,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通俗歌曲发展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作品,怎样选择作品,选择什么作品,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他们熟悉的内容、“美”的作品,如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歌曲《小城故事》、《外婆的澎湖湾》;八十年代中期的《黄土高坡》;九十年代中期的《涛声依旧》以及新世纪韩红的《家乡》等。在这样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中,课堂展现出的是一片生机。(作者单位:顺德勒流中学)

参考文献:

[1]音乐鉴赏

[2]音乐鉴赏参考书

上一篇:借鉴与突破 下一篇:双重活动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