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研究

时间:2022-10-01 02:43:08

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与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以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为例,以《上海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基于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中的建筑课例,自行开发以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合理、创新地利用身边的建筑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多元的视角探究建筑的形式及内涵,并且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设计带有创新特征的建筑造型。

关键词: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小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一、缘起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现在人们不难发现建筑似乎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所以,很多艺术家、文化保护者呼吁“留住建筑文化”、“保护老建筑”。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我国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建筑是本土课程资源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小学美术课程中却很少涉及建筑的教学内容。

二、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丰富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资源,既有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外滩建筑群,也有凸显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枫泾古镇、金泽镇古桥等。上海地区建筑资源课程的开发,对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上海的本土文化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建筑就在我们的身边,此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海派建筑文化是融合多方文化的综合产物,它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文价值,更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发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建筑学习课例,为美术教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提供参照。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和创想出新的建筑造型,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三、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海地区建筑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筑会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传统和先进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建筑形式,因此上海建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并在上海地区推广。

(二)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笔者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汇总一至五年级10册教科书中与建筑相关的课例,详见表1:

序列 年级 课题 作业要求

1 一年级下册 第16课 彩虹桥 大胆的运用颜色画桥

2 二年级上册 第11课 繁荣的街道 画一画街道场景

3 三年级上册 第1课 各种形态的建筑 欣赏各种不同的建筑

第3课 老家门窗 画一画漂亮的农家门窗

第8课 高楼大厦平地起 画一幅城市高楼的图画

4 三年级下册 第8课 高架路上 画一幅表现高架桥的画面

5 四年级上册 第1课 古塔 收集古塔材料,班上交流

第3课 家乡的桥 画一画家乡的小桥

第7课 老房子 画一幅老房子的图画

表1:教材中相关“建筑”的内容

从表1中,我们知道:10册教科书中关于“建筑”的内容只有9课,其中关于上海本土建筑资源的更是寥寥无几。课例结构一般以单课时编排,作业要求比较单一,大都以“画一画”的方式呈现。

笔者走访了几所上海小学美术课堂,发现美术教师在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单课时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大都局限于建筑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学生一般以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笔者认为,单课时虽然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一直接受零碎的知识,自己又不能进行整合加以吸收,那么这些知识很容易就会被遗忘。所以,笔者认为以单课时和单元穿插教学的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会逐渐产生兴趣,单元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所学内容,并能整合以前所学知识。而且单元教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在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更是能大大刺激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开发了以“留住城市记忆”为议题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筑的形式及内涵。

四、“留住城市记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但同时也有很多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旨在围绕城市面貌的变化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了解上海城市面貌的变迁,通过绘画、设计、制作模型三种不同的方式探寻城市建筑风貌!

“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分为“继承”和“创新”两个层面,“继承”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保留上海过去的城市文化。“创新”是指学生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设计建筑造型,表达设计理念,探寻表现手法。

(二)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将“留住城市记忆”课程分为“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小小设计师”两个部分,共5个子课题,以一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城市变化。这一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图

(三)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具有海派建筑特色的建筑造型。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关心身边建筑,发现建筑的独特韵味!

2.教学过程

(1)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

第一、二、三课时,分别是 “新旧上海”、“海派建筑”。 教师根据上海建筑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旧上海”课程类型:欣赏•评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分别对上海的摩天大厦、弄堂建筑进行新旧的对比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新旧上海建筑的兴趣。学生分为“美容”、“毁容”两组进行辩论,讨论上海建筑变化的利与弊。

“海派建筑”课程类型:综合•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分为“弄堂故里”、“高楼大厦”、“外滩建筑”三支小队,进行上海建筑的考察学习,归纳总结各种建筑的特点,并且每个小组设计代表人物或者吉祥物将考察的照片串起来,组成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场景进行展示。(如图1)

这两个课时帮助学生了解上海多元建筑的特征,学生在“新旧上海”中通过辩论的方式,了解上海建筑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海派建筑”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前上海建筑的情况,学生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并绘制作品,展示上海建筑的风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了解身边建筑的造型,而且更是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2)“小小设计师”

本课程是建立在上一课程的基础之上,分为三个部分:设计‘新海派’建筑、“筑造‘新海派’建筑”和“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征,根据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设计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造型,探寻制作材料,制作模型,并且用文字加以说明。这一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

设计“新海派”建筑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分为“外滩建筑”、“弄堂故里”、“高楼大厦”三个小组),设计具有上海特征的建筑。并填写以下相关内容:

建筑名称: 成员:

设计来源及其意义:

设计思路 设计草图:

制作材料

筑造“新海派”建筑 学生根据设计搞,探寻制作材料,建议利用环保、或者废品制作建筑模型(如图2),学生实地考察上海大世界的建筑,了解建筑特征,吸收其特点,以游乐园为主题为大世界进行改装。

展示学习

成果 作品展示分为“学习过程”、“终期结果”两个部分,学习过程主要针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相应课件及其绘制的作品。“终期结果”是针对第二部分的学习内容及其建筑模型。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师评”、“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三种方式进行。 “师评”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作品,给予一个综合的评价,并且提供学生作品改进的方案,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课程。“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分为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的体会和课后探究学习三个部分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根有据地进行改进。“小组互评”则是通过小组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的评价,学生在小组的互相评价中,提出各自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学生通过这三方面的评价,不仅能够改进作品,而且很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 课程创新点

“留住城市记忆”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单元设计具有新意。课程从传承本土建筑文化为出发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想,设计“新海派”建筑,学生提高了主人翁的意识。

第二,教学方法新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建筑课程。在“设计‘新海派’建筑”课程中,学生填写设计表,积极创想,并自主探寻材料进行制作。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本课程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而且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建筑不断更替,建筑的保存及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以建筑文化为议题的单元课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保护旧建筑和创造新建筑提供新鲜血液,做好人才储备。随着上海地区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美术教学实践将会有更加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互动生成,推进过程化学习 下一篇: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