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时间:2022-10-01 01:09:17

数学教学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做的物质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识、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形成以活动为主线的贯穿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其核心理念也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积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传统的数学课堂,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等若干结论以及解题过程的抽象、干涩的讲解,使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气和活力,更谈不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激活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价值观,师生间要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二、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要最大可能地保护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数学课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抵制。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和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然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数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情,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具、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激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数学教师,能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相信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数学成绩不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作为教师,绝不能把眼光只盯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希望,体现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以表扬为主,批评、暗示为辅,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有点滴的进步都应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教师还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不断成功。如,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点的题目,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

四、激发学生喜爱之情,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时期,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尚不成熟,他们对某一学科的喜爱,往往幼稚地取决于自己是否喜爱教这一学科的老师,是为老师而学的。所以,教师要想在数学上获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执着地热爱之外,还必须进行情感投资。学生是厌倦上数学课,还是期待上数学课,对教学效果的好坏至关重要。一堂教学课,无论教者组织多么严紧,备课多么充分,上课多么生动、形象,若师生间关系恶劣,学生不买你的帐,与你产生抵触、对立情绪,那么你的一切努力都会付之东流。相反,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你,期待着上你的课,那么,他的注意力、记忆力就会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一帆风顺,思维也会异常活跃、主动、积极,教学效果就会事半而功倍。

总之,数学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有把师生间情感调控好,使其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期望上数学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使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从而使数学教学达到预期的令人满意的效果。

上一篇:浅议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 下一篇: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初中科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