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语文多媒体教学

时间:2022-10-01 12:30:30

反思语文多媒体教学

这是一节典型的公开课::

课题:《海燕》(高尔基)。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情况:

1. 作者及背景简介。

2. 配乐(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朗读指导。

3. 设计文章内容分析表格(包括正面描写海燕、侧面描写海燕和海燕的象征意义三大格),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然后显示答案。

4. 放映配画朗诵录像,放映名家朗诵录像。

整个课堂多媒体可谓全程参与,色、光、声、像俱全。教师完全丢掉了粉笔,离开了黑板,站在计算机演示平台前,点击鼠标,把教材的文字图像化了,让学生眼见海燕、耳闻其声,遥远的海域拉到了眼前。置身其中,享受着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乐趣。师生们似乎都那么的入神。

然而,醒过来之后,却觉得自己只是当了一回观众。表演者除了教师还多了一部机器,因而显得更为纷繁多彩。

如果对照语文新课标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的要求,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课,跟传统“我讲你听”的教学相比,只是多了一件华丽外衣而已。不客气的说,如果“我讲你听”的教学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话,那么如此地使用多媒体,则使这些现象显得更为惨烈。

新课标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然而,在这节多媒体参与的课堂上,屏幕上先是作者介绍,接着是时代背景介绍,最后在填表分析时,海燕的“象征意义”的格子里出示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先驱”,这几个字特别用红色加粗,让学生毋庸置疑。这,怎么能说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呢?其实不要说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是成人,由于国籍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都不可能对海燕这一形象有相同的体验:一致认为象征“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先驱”。因为经典的也就是世界的,如果是某一个民族、阶级或某一个团体独有的东西,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在“世界在多元化的前提下和平发展”成为全人类共识的21世纪,我们不但没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反而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惨烈地“摧残”学生。

再则,假如没有多媒体,就没有后面配画朗诵的画面,那么一千个学生心中就会有一千个海燕,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正是这个再创造使文学作品充满了魅力。曾记得一个文学家说过,小时候听爷爷讲孙悟空的故事,他把孙悟空想象成一个英俊无比、威猛高大的英雄。后来看了连环画,见孙悟空原来是一个瘦骨嶙嶙的猴子,实在扫兴。

一般来说,不喜爱文学作品的人,都是缺乏想象能力,不善于把文字变为画面,即缺乏再创造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一半是天生,一半靠培养和锻炼。配画朗诵,固然十分精彩、十分动人,令人大开眼界,但它说到底是机器的精彩,是别人的精彩,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精彩。它的副作用可能会使善于想象的学生觉得扫兴,使不善于想象的学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而养成严重的依赖性。

课堂突出了朗诵指导,并以《命运交响曲》作为基调,对于理解《海燕》的主旨来说无疑是有益的。新课标也指出,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问题是“言为心声”,既然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又怎么能把全班的学生都定在一个调子上呢?即使是“流利”,也有“大江东去”“湘江北去”“门前流水尚能西”。哪一方“水”不是“流利”的呢?如此划一的朗诵指导,对照新课标的“自主”,的确有扼杀个性之嫌。

多媒体这个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怎样使它在落实新课标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十分值得商榷。

我以为,多媒体必须为学生阅读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比如海燕的象征意义,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自由写,然后通过投影,把学生所写显示出来。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评判,教师参与其中,最后再展示作者和时代背景简介以及传统的观点,供学生参考。海燕的形象也要让学生根据文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口头描述,然后再展示有关画面,让学生比较优劣。读也是如此,可准备几首音乐曲,让学生挑选配乐个别朗读。看哪首曲子喜欢的学生最多,然后以这首曲进行配乐齐读。最后欣赏名家的朗读作品,师生共同比较评判。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用这种方法,比如实物说明文,就可以尽管放图片,让学生接触实物,身临其境。议论文重在逻辑推理,多媒体可派的用场不大,则不必强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多媒体的教学特别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教学现代化与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关系。教学现代化主要是指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现代化,而非等同于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只是服务于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角色,因而教学手段现代化必须转变传统的媒体观,教学媒体应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谈”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那种以为多媒体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的认识,必然会造成观念混淆,以致错误地发挥或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二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堂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教学及课件制作应遵循和坚持“辅”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件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规律。三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西方学者的主导思想认为,将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后专题研究导向,而在课堂上还是以进行师生教学互动为主。这种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四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上,一方面,要考虑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另一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形式的翻新上,结果必然是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实效则平平。

上一篇:荒唐的研讨会 下一篇:一次“对对”引发的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