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著,感受典范语言魅力

时间:2022-09-30 06:58:03

走进名著,感受典范语言魅力

为阐明自己的观点,笔者先举个实例:

笔者曾任九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开学不久,几位任课教师告诉笔者,班上一位名叫小军的后进生上课经常看小说,屡“缴”不改。于是,笔者了解了有关情况:小军其他各科成绩都不及格,唯独一门语文却是优秀,尤其是作文水平很不错。原来他从初一开始就迷上了小说,教师、家长屡禁不止。了解情况后,笔者找他谈心,并没有批评他,反而鼓励他看优秀小说。笔者的态度出乎他的意料。当然,笔者也引导他调节好时间,不要荒废其他学科。后来,他的各科成绩都在中上之列。

事后,笔者深深思索:一个学习不够用功的后进生,其语文水平却比许多用功学语文的学生好,原因何在?

通过思考和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管是“题海大战”也好,启发导读也好,精讲精练也好,反来复去,一学期就那么一册语文书,就那么二三十篇课文,总共不过二十余万字,阅读量不过是一部《水浒传》的1/4,我们的中学生与典范、优秀的语言文字接触如此之少,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吗?

笔者认为,要学好语文,光上课学课文、做练习是不行的,还得多看课外书,尤其要多看名著。上世纪70年代未,吕叔湘先生调查过中学生,发现语文水平高的学生都“得益于课外书”。文学大师林语堂也曾说:“许多人今日中文很好,都是由看小说、《史记》得来的,而且都是背着师长偷偷摸摸硬看下去的。”作家叶文玲也在《我的长生果》中说,她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是由于小时候对课外书着迷。而他们所提到的“课外书”“小说”等大多是优秀的文史名著。

为什么多看名著能提高语文水平呢?首先,名著本身不但情节生动,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名著语言凝练纯净,大多是典范的白话文,且富有个性特征,极具艺术魅力,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的培养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次,名著大多是几十万字,甚至是几百万字的长篇大作,读十部小说,仅从字数看,其阅读量远远超过中学六年12册语文课本的总数,对于一个对名著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只需要一个寒假的时间。可想而知,名著的有效阅读是对语文课本的极大补充。再次,语文课上学语文,师生往往注意知识性分析、语法修辞层出不穷,由此生发的分层次,概括段意和中心等等,层层设题,把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哪里还有心情和时间体味文章的美妙!再加上堆积如山的练习,抄题、做题、评题,把学生变成答题的机器,何谈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看名著就不同,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感受典范语言的无穷魅力,没有压力,尽情享受,看似不务正业,实际上语言感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都在潜滋暗长。这无疑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结果。

当代中学生看名著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课业负担重,练习题过多;二是课外娱乐过多;三是上网、玩手机泛滥;四是部分家长和教师盲目反对等。但最关键的一条是,广大教师和家长没有认识到阅读名著与提高语文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引导得不够。

中学语文教学失败的症结何在?有人说在于教材陈旧,以选文为主不合时宜,需彻底编选新教材。此说颇有新意,却未必为佳。任何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教材有缺陷,教者可以设法补充,教材变来变去或变得太快是浪费资源,意义不大。还有人说在于教学脱离生活,强调教材应多选时文。此说颇有些道理,却也有些片面。且不说绝大多数选文内容贴近生活,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还是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的。要求教材应多选时文,时文一定就比历史上的优秀名篇(包括现代白话文)更好、更贴近生活吗?恐怕很难让人认同。笔者学得,还是“大语文教育”“课内外衔接”提得好。

总之,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中学生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名著。青春有限,多看书要紧。学生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是最重要的。认识清楚了,观念转变了,以下的操作问题也就相对简单了。总之,只有一手抓课堂教学效率,一手抓课外阅读,中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上一篇:贵州大学:黔山秀水间演绎多彩音符 下一篇:高中数学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