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与研究

时间:2022-09-30 06:47:55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反思与研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程走进的误区及其对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误区 解决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但有的教学只见活动热闹,只是追求新课改的形式,而忽略了课改的精神实质与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走进了以下误区。

(一)过于追求热闹而忽略文本。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避免冷场,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绞尽脑汁,在教学中穿插了大量的游戏、表演、采访、辩论,播放了不少课件,气氛十分活跃。然而热闹的课堂能否等于高效的课堂呢?学生有多少收获呢?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呢?培养了哪些语文能力呢?这种情况在公开课时尤其突出。

(二)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加上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是学生“死记硬背”。

(三)过多讨论探究而忽略背诵积累。不少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时间已经被分析讲解、讨论探究所占用,课后时间被查找数据、完成练习占用,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读背时间。读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没有大量的读背,就没有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就没有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多读多背,强化积累,培养语感,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不能简单地将必要的阅读背诵视为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而一概抛弃。

(四)过于强调个性而忽略培养共性。新课改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观点本没错,但并不代表教师只能对学生的回答一味给予褒奖,全然不顾学生的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合理。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又要指出其偏颇之处,启发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允许有分歧,但绝不能没有共识,只有让学生的个性与共性和谐统一,语文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

(五)课件成为“一枝独秀”。新课改的实施提高了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人们在评价一堂课时,往往要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可以从时间、容量、资源上为课堂开辟一片广阔的视野天地,但如果我们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堂语文课的魅力也将大大削弱。我们始终要明白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它起不到服务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

(六)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随意命题、随意指导、随意评改;生活积累意识欠缺,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七)教师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语文新课改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看气氛是否活跃,更要关注学生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认真考虑所有教学活动是否结合文本、符合学生实际,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课堂形式固然重要,但不是最终目标,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创设必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率地进行思考、练习,真正做到:在务实中求活,在求活中务实,只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出花样,脱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努力解决好媒体运用与以课本为主的关系。课件制作者制作前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以课为本;制作时,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而不是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这样制作后才没有或少有遗憾,课件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总之,教学教育活动中没有完全预见的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也没有完全计划好的教学过程。不同的时空、各异的学生、无序的信息来源,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景,只有具有高度的洞察力,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时、因地、因人施教,语文教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上一篇:让电子白板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下一篇: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后台支持前台”的实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