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引发中医热

时间:2022-09-26 12:19:40

一部剧引发中医热

随着《怪医文三块》在BTV的热播,“中医热”再次席卷荧屏。观众一边笑看着电视里文三块运用着各种怪招治愈病人。一边联想着“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中医大夫啊……”有吗?当然有,而且为数不少。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热心读者,听他们生动地讲述自己身边的中医故事。

《我的中医故事》之——主创篇

编剧牛静:老中医都有傲骨

《怪医文三块》的编剧牛静并不是学中医出身,但他的爱人却是毕业于中医药大学,现在也是中医大夫。通过爱人引见,牛静认识了不少老中医。其中有一位是当年京城号称“伤寒泰斗”的中医专家陈慎吾之子陈大启先生。“陈老先生给我推荐了不少和中医有关的书,其中既有医学知识,也有关于中医的故事,可以说,我在文三块的身上融合了10多位历史上的名医的故事,例如元代名医朱丹溪、清代名医叶天士等。此外,剧中出现的药方都是有据可查的,还有一些文三块治病的‘歪招儿’,也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文三块用烟袋油治好了紫玉,这一招就出自京城名医王石清先生的手下。”

在牛静看来,这些老中医都有着特别的“傲骨”,他告诉记者,当年是王石清先生开创了中医签字救人的先河,“王先生签字画押之后,从医院里接出了一位危重病人,并用中医的手法将病人治愈了,剧中的文三块也是用这种方法治愈了紫玉的母亲。我觉得现在的社会中比较缺乏担当精神,因此着重突出了这个方面。”

主演 冯远征:三年中药吃好了我的鼻子

冯远征起初对中医并不热衷,只是感兴趣而已。但通过一位老中医为自己治疗顽疾—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他彻底信服了。不仅信服,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出演了《怪医文三块》。

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怪医”

实力派演员冯远征在剧中出演一代怪医文三块,这是他首次饰演中医。“过去我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角色,特别有个性。他个性的怪在以往的电视剧里是没有的。所以我也格外花心思。”

冯远征说,他与文三块结缘要追溯到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制片人张旸谈起自己正在筹备的《怪医文三块》,当即对这部作品表达了兴趣决定出演。冯远征坦言:“关注中医药的影视剧不多,文三块这个人物也很有意思,虽然有传奇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很落地的情节和事件,我挺喜欢。”作为全剧的核心人物,剧中文三块将“怪”进行到底,凡看病者无论贫富贵贱,必先收取三块钱号脉钱;他狂放不羁,初到京城就向御医发起挑战;他嫉恶如仇,治疗手段奇特,并凭借医术一次次戏弄权贵。而在人物种种怪异的行径下,其实掩藏着内心的善良与担当,是一个外在怪异张狂,内在善良正直的复杂人物。

多年不愈的鼻炎被中医治好

生活中的冯远征是个中医的支持者和受益者。但他告诉记者,起初自己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我对中医只是感兴趣,没事在家的时候偶尔也会看看《养生堂》,但纯属为了增加知识,实在谈不上热衷。我的职业是演员,常年在外奔波,有时候家里人会用一些中医的办法帮我调理身体什么的,但说心里话我实在没有时间去专门研究中医理论。”

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医的态度。冯远征多年来一直患有过敏性鼻炎,其间也吃过很多种药,看过很多大夫,但是一直没有看好。这个病一犯起来经常让他很是痛苦,特别影响工作。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冯远征找到了一位老中医,通过把脉问诊,老中医告诉他,这个病看起来好像是受到过敏原的影响,其实问题是出在了他自己身上。“我本身就是寒型体质,容易引起鼻炎发作。过去我根本不知道,在饮食上从来没注意过,所以这个病才折磨了我这么多年。这位老中医特别厉害,我吃了3年他给我开的药,效果特别好。而且他还给了我很多饮食上的建议。比如建议我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如苦瓜、白菜、还有大米粥。过去我们都觉得大米粥是温补的,其实不是。他说,稻子是长在水里的,所以属于寒凉食物。而且他也让我一定不能喝冰水、吃冰激凌这些食物。开始的时候我还不信,但是特有意思的是,只要我头一天吃了冰激凌,第二天鼻炎准犯。”

过去十年吃错药了

如今,冯远征的过敏性鼻炎已经很少犯了,虽然没有把这个病彻底根除,但是已经好很多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这位老中医的话说,过去的十年我都吃错药了。以前鼻炎一犯,我就觉得自己是上火了,就吃去火药。其实我本身是寒型体质,还要吃寒药,不是雪上加霜吗?”

三年中,冯远征每天都要喝中药,一天两袋,从未间断,不仅他的鼻炎很少再犯,连过去一到冬天手凉脚凉的毛病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最近七八个月,我没有吃中药,而是经常打电话给他汇报我的情况。因为这位中医不在北京,但是他给我号过脉,知道我的脉象。所以每次都会根据我的情况给我下一步的建议。”

经常帮朋友介绍中医

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冯远征以往对中医的态度。慢慢地他也成为了中医的绝对拥护者,而且还经常给朋友们介绍好中医。“我哥曾经得过面瘫,西医已经没有办法了,我就帮他找了一位中医,扎了一段时间针灸,竟然奇迹般地好了,现在根本看不出来。后来我一个朋友的爱人也得了面瘫,而且特别严重,最要命的是她当时还怀孕了。当时也去了很多西医医院,人家都说只能这样,回家养着去吧,肚子里有弦子,任何治疗都不能做。后来我又给她推荐了这位中医,正好这位中医的妈妈也是儿科的中医。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我的这位朋友的面瘫竟然也好了,而且孩子安然无恙。现在,这个孩子应该有六七岁了,特别健康。所以我觉得中医的神奇之处就是可以将一切问题解决在无形中。”

《我的中医故事》之——救命篇

牛奶奶【85岁】摔伤后幸亏老中医相救

牛奶奶今年85岁了,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她的身体还算不错,能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但年轻时她可没想过能活这么大岁数。就在她46岁那年上平房修屋顶,不小心摔了下来,几乎瘫痪,那时有四五位医生给她看过都说治不好了,但她的老母亲不死心,到处打听寻找名医,果然找到了一位70多岁的刘姓老中医,据说他是中医世家,尤其是接骨最拿手了。果不其然,他给治过七八回之后再配合着喝他给开的汤药、敷他给的膏药,就真的能轻微活动了,再后来就行动自如了,真是妙手回春呀!当时光顾着疼了,也不知道医生是怎么弄的,只是每次都是钻心地疼。

过了一年多,她的小女儿突然胃疼,还呕吐不止,她就带着女儿去了老中医那儿,老中医号了号脉,看了看舌苔,问了问情况,就说是胃溃疡,还说他家里有一种祖传的汤药,吃几服就好了。记得当时的药方好像是在治腹泻的药里加入了一种常见的植物,是车前草还是马齿苋?反正是特别常见的,当时他还给了牛奶奶一张方子,几十年没用过,写方子的纸也早就没了,现在记不得了。按照他的方子给女儿吃了七八服就好了!而且以后就再也没犯过!

还有一次一位邻居的胳膊被刀伤得很厉害,血流不止,用尽了办法也止不住,牛奶奶带着伤者去找了老中医,老中医帮他处理伤口后敷上了一种白色粉末,据说是他家祖传的止血药,血果然很快就止住了,而且好了以后的疤痕也很轻很轻。

遗憾的是没过多久老中医就去世了,后来他的儿子也搬家了,就再也没听到过他们的消息了。

段燕燕【50岁】一场车祸后幸亏遇到他

段燕燕是位5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现在看起来健康快乐的她没有异样。可是,在十几年前她却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灾难。那年一天下班的路上,她过人行横道时被一辆失控的公共汽车撞得老远,没有当场丧命真是万幸,人们赶紧将她送到医院,浑身上下十几处骨折实在不好接,固定这里那里不行,西医大夫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女儿,老父亲心急如焚,突然想起年轻时老家有一位用民间土方接骨的中医世家特别有名气,他们的接骨方法也很独特,只用中药和小竹板就能将断骨接好。可是老人从家乡出来几十年了,想找到这位神医真有点难度,通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位接骨的中医,好说歹说把他接到北京,医生用他神奇的接骨方法,保住了段燕燕的生命,还把她的十几处断骨一一接上,不但没有影响她以后的生活,好了以后还能跑能跳,现在重生以后的段燕燕特别爱运动,经常是有空就到公园遛遛,爬山、走路都没受影响。

李志琏【78岁】按摩手艺两次救了急

李志琏今年已经快80岁了,但是经常被人间“您也就六七十岁吧”。老人除了血压高点,平时很少生病、吃药,她说她平时经常自己按摩穴位,每天打拳,也许这是她身体好的原因之一。20多年前她曾学过按摩,此后除了自我保健,还常为朋友们按摩,有几次因她及时出手,为挽救危急病人争取了时间。

1990年退休后,当时住在海淀区的李志琏参加了一个按摩讲座,学习的同时她还自己买了相关的书籍。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宣武老年大学举办的按摩学习班进行了系统学习,实习的时候就给周围的朋友按摩,使不少人受益。1994、1995年的时候,李志琏犯了气管炎,咳嗽还吐黄痰,毕业于卫生学校的她不愿吃西药,觉得咳嗽不影响自己吃喝,就一直扛着没去医院。老同事看她不见好,介绍她去看一位中医,“只吃了几服医生开的中药就好了。”李志琏说,后来的几年,每到冬天她就按照药方自行抓药,这些年都没再犯过。

李志琏还讲了她给老外治病的故事。1997年的时候,她去美国探亲,儿子家隔壁的老太太听说李志琏会按摩就请她给按摩一下,“那是个白种人,我给她全身按摩了不到1小时,她觉得特别舒服,很满意。”后来老太太写了一封感谢信塞进李志琏儿子家的信箱,信封里还有30美元。李志琏不收,老太太告诉她平时她也去中医那里做按摩,一次要付费60美元呢。

平时李志琏按照312经络按摩自我保健,每天早上醒来和临睡前都按摩自己的内关穴、合谷穴和足三里,她说坐车、与人聊天时她都会按摩穴位,很有效。有一次她与网友坐车准备去北海公园,在车上,那名网友突然摔倒晕了过去,她当时吓了一跳,很快想到救人要紧,于是掐网友的内关穴,网友渐渐有了意识,后来120赶来把网友拉去了医院。10多年前,李志琏1岁多的外孙半夜突然抽疯,她赶紧拿上针盒来到楼上的女儿家,在外孙的指尖上扎起来,当扎到第二个手指时,外孙“哇”地哭出了声,全家人长出了一口气。急救人员赶来时,大夫得知了李志琏的举动说她做得好。

李志琏还学了刮痧,当记者联系她时,她正为患有胆结石的丈夫刮痧。此外,李志琏平时还坚持打太极拳,练八段锦,木兰拳。经常通过中医自我保健或许是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身体好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她还经常向周围的姐妹、网友们介绍自己的经验,向大家分发按摩的材料,让更多的人也能有个好身体。

《我的中医故事》之——神药篇

燕子【52岁】8块钱中药治好了顽固胃病

52岁的燕子从小爱好体育,身体很好,很少上医院,两次治病经历使她对中医深信不疑。

早几年燕子曾经闹胃疼,严重的时候夜里睡觉都不能右侧卧,胃拧着疼,夜不成眠。她只好去了医院。先是看西医,钡餐、胃镜、肠镜、B超、胃部CT……检查做了一溜够,花了3600元,也查不出什么问题,胃疼依旧。后来,朋友带她去看了一个老中医,号脉、望闻问切之后,她吃了三服药、花了8块钱,折磨她好长时间的胃疼就好了。此后,按照老中医的嘱咐,燕子吃东西比较注意,生冷刺激的东西少吃,注意调养,这些年,她的胃渐渐好起来,胃疼的毛病几乎没再犯。从此,燕子就信服中医。

去年,燕子的腰伤着了,检查结果是腰椎轻度滑脱。宣武医院的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否则将来会大小便失禁。可燕子不愿意手术,就去看中医骨科。中医专家一看,认为不用手术,揉揉就能好。燕子一个星期去三次,揉了三周就好了。“中医的手法确实很神奇、很有效”,燕子打心里信服。现在,燕子每个月还会去扎针灸两三次,配合拔火罐、电疗等手法,腰疼的毛病也基本上没犯。

燕子说:“我很信服中医,我们家的人生活中都离不开中医。女儿手脚冰凉,我也带她看中医,几服中药下去,症状就渐好。平时只要身体不舒服,比如吃饭不香、睡觉不好,也会去找中医开点药,基本上吃了就有效。每到冬天,我还会找中医开点滋补方,给家人进补呢。”

孙音杰【27岁】多年“痘痘”被三味药治好

家住海淀区的孙音杰,今年27岁,从上学时她脸上就长了许多痘痘,多年了也不见消失,一来很影响观瞻,二来影响心情。一天,一位多年朋友介绍她去看中医,无奈中孙音杰只能试试,—位姓梁的大夫接待了她,这位梁大夫非常奇怪,他看病只用三味药,—个是制附片,也就是附子,另一个是干姜,再一个就是炙甘草。如果不用炙甘草,就用葱白来代替。他这个方子无论谁去看病都是这三味药,只不过每个人用的量不同。孙音杰开始以为这位梁大夫不够专业,怎么能这么搞呢!?明明是脸上长痘嘛!大夫却用大辛大热的中药,后来经过自己在网上详细查询,才明白,其实大夫用药的原理,就是先给你调养身体,附子以及干姜都是正阳救逆的,如果阴气太重,肯定会像自己这样手脚冰凉,脾虚肾虚的。孙音杰说,以前她一直认为长痘痘可能就是因为上火了,可能大多数人也这么认为,再就是认为内分泌失调了也会长痘痘。但现在并不是这样的。不然梁大夫也不会给她开这种大热的药。没想到几服药喝过来,孙音杰脸上的痘痘还真减少啦!孙音杰兴奋地表示:“这么多年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掉这些讨厌的痘痘,中医还是有高的。”

尹红霞的儿子【12岁】“两片姜”治好了顽固气管炎

讲起关于中医中药的故事,家住缸瓦市的尹红霞给记者讲起了一个“两片姜”的故事:她儿子今年十二岁了,前几年儿子六七岁的时候每到冬天都会出现气管和肺部的毛病,咳嗽和痰盛,难受异常,整夜的憋闷看了让人心痛,又喝梨水、又吃消炎药的,总之用了多种方法都没有完全控制住病情,而且每年一到季节就犯毛病。邻居就向她推荐去中医院找小儿科大夫给开点中药喝喝,她起初怕儿子喝中药太苦,没动过给儿子喝苦中药汤的念头,但看儿子的病情不见好转,就带儿子去了中医院,儿科大夫给儿子把把脉、看看舌苔,开了几服中草药让回家自己熬去,在如何熬中药时特意加上一句话“在熬中药时加上两片姜”,喝了几服中药后还真有点见效,儿子舒服了话也多了,经常趴在我的的腿上调皮地对我说“妈妈我想喝两片姜”,如今几年过去了,儿子的毛病基本好了,有时稍有痰盛、咳嗽的他就主动申请喝大夫开的“两片姜”汤药。

莉莉【40岁】在美国依然最依赖中医

每次回国,如果因为忙感觉疲惫或者身体不舒服,莉莉就到中医医院看医生或扎扎针灸、做做理疗。她说住在国外的时候,除非得了大病或急症她才去看西医,一般的病或者睡不好觉、胳膊腿疼什么的她都是去中医私人诊所。“在美国,西医大夫只是简单地问问病情,然后就开药,必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以确认病情,主要是做药物治疗。而中医问得很细,询问你的病情,认真地号脉。然后进行针灸、烤电等治疗,感觉整个过程很放松。”莉莉说,因为担心西药有副作用、产生依赖性,她通常不敢吃西药,而中医让她在心理上感觉亲切,更人性化,所以她不是很急的病、不需要检查,她都是去看中医。她说一些老外也听信中医,在她看病的中医诊所,有时会看到当地非华裔的美国人也在那里看病,接受按摩、针灸等治疗。

《我的中医故事》之——按摩篇

陆飞【46岁】对盲人按摩上了瘾

48岁的陆飞跟中医的缘分由来已久。陆飞六七岁的时候得过一次急性肝炎,那时候每次跟小伙伴跳绳、做游戏,稍微累一点,她就肝疼。后来妈妈带她上医院找到一个朋友——当地很有名的中医大夫,大夫—看,陆飞的舌苔都发黑了,病得真不轻。于是开始吃汤药,每个星期把一次脉,微调药方,整整—个暑假,三四十服汤药吃下来,陆飞的病好了,一直到现在,也从没犯过。

或许是有这个中医大夫朋友的缘故,陆飞的妈妈对中医情有独钟。平时喜欢去山里采点草药,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妈妈就让伸出舌头看看,看舌苔发白、发红还是发腻,然后给熬点药汤喝,基本上都能解决问题。现在,陆飞自己家里也常备着鱼腥草、甘草之类的,感冒了、上火了、需要散寒了,就熬点水喝,一般也能管用。

因为长期伏案工作,陆飞的颈椎出了问题,肩背部常常酸疼,因为老坐着,还有腰疼的毛病。十年前,陆飞老去美容院,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让美容师给按摩背部,这钱可没少花。2000年搬家之后,陆飞突然发现家附近有家很正规的盲人按摩院,她赶紧进去试了试,盲人按摩师的水平比按摩院的小姐可是专业多了,不仅按摩手法好,还能教给她很多日常保健方法。从此,陆飞告别了美容院,转而依赖盲人按摩师,每个月至少按摩两三次,这些年坚持下来,原来僵硬的脖子柔软了、活动范围大了;原来“硬板一块”的肩背部也软了,腰疼也减轻了。现在,陆飞对按摩是着了迷、上了瘾,一不舒服就去按摩,按摩完了就浑身轻松。陆飞说:“这些年,中医按摩为我减轻了很多痛苦,明显感觉到身体比以前好了,因为按摩能让气血通畅、改善循环,相当于被动运动。过去我的脸色晦暗、发黄,现在肤色比以前白了、亮了。另外,按照按摩师教我的每天晚上坚持泡脚,睡眠也有改善。”

徐亦静【46岁】定期按摩缓解了颈椎疼痛

张亦静女士今年46岁,参加工作23年了,由于一直做文秘案头工作,早些年总是低着头写稿子,这些年改成用电脑写,也总是低着头,而且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不动,所以颈椎总是不舒服,第三四节变形了,经常痛,所以她就去某综合医院看了中医,中医让她坚持做按摩。由于长时间坐着工作,总保持一个姿势伏案工作,很少运动,不仅是颈椎变形,连肩周也出现了些问题,而这些病都是西医治不好的,只好求助于中医。

刚开始时她每周去医院做两次按摩,坚持了三四个月以后她觉得颈椎和肩周的情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变形的颈椎也被有经验的中医按摩师推归了位,疼痛减轻了不少,肩周也有所缓解。由于工作时间很紧就改成了每周做一次按摩,就这样,她一直坚持了两年的时间,现在她的颈椎和肩周已经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了。后来她就开始做全身按摩,连带着腰、腿部按,现在她基本上算是很健康。她很相信中医治病理念,偶有个头痛脑热或哪不太舒服,她就去看中医,还经常用中草药调理肠胃,偶尔也会用针灸、拔罐等中医疗法治治日常的小病。她平时也常劝着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去看看中医、做做按摩,有病治病,没病保健呗!她的老父亲今年72岁了,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炎,去针灸了一段时间现在小便时已经不怎么疼了。

她还注意日常的饮食养生,多数都是得益于中医的养生理论,别看她都46岁了,但保养得特别好,皮肤细嫩、白里透红,一看就很健康,而且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七八岁。

《我的中医故事》之—一名医篇

国家级名老中医

国家级名老中医 王嘉麟

1991年、1996年先后两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现任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肛肠科学术带头人。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外科委员,肛肠学会副主任委员。王老行医五十余年,在继承祖国悠久传统医疗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结合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创新和发展。发表“混合痔剥离结扎410例远疗效观察”、“长效麻醉2号用于手术止痛疗效观察”等学术论文。王嘉麟主任医师,数十年临床实践的用心积累,使得自己拥有高超的技艺。擅长中医外科、肛肠科,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脱垂、直肠前突、复杂肛瘘、环状混合痔、便秘、耳前瘘管等疑难病证的治疗经验丰富,有独特疗效。

出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特需门诊

国家级名老中医 柴松岩

1950年取得中医师资格。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9年评为市级名老中医,1997年评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妇科5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各种类型的闭经如多囊卵巢、卵巢早袁、月经稀发以及不孕症、妊娠病、产后病、妇科肿瘤、妇科炎症等。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特需门诊只预约

国家级名老中医 张炳厚

现为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用方方面,无论经方、时方,纵览伤寒、温病,至诸方为一炉,摆脱门户之见,创出众多类方和通用方。如自拟“川芎荼调散类方”治疗多种内伤头痛就是古方活用的典范。他还擅用活血化瘀、涤痰滚痰法治疗多种疑难怪症,效果甚佳。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常奏意外之功。擅治的病种有:各种痛证包括: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及各种内科杂病、怪病。并擅治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顽固性荨麻疹等皮肤痰惠。

出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特需门诊

国家级名老中医 危北海

危北海教授是全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1992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危北海长于治疗脾胃及肝胆疾患,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脾胃理论知识库,是北京市脾胃研究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在复制模拟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和建立观察指标方面,都做出了重大创新性工作,率先发现木糖吸收试验可作为脾虚证辅助辨证的新指标,提出融合中西医理论于一炉的新观点,得到了该领域内同行的公认和好评,是脾胃学说和脾胃疾病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主要业务专长: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已40余年,擅长治疗脾胃病、肝胆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曾进行国病毒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工作。

出诊时间:每周一、五上午特需门诊

国家级名老中医 许心如

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擅长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主治各种心脑病: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痛、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全、头晕、头痛等内科疑难杂症。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特需门诊

国家级名老中医 周乃玉

风湿内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兼学会风湿病学会委员。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痛、疑难病。尤擅长:中医痹症、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红斑狼疮、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以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帕金森氏病、脊髓空洞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出诊时间:每周一全天 特需门诊

上一篇:项目化教学在中职化工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 下一篇:让电子白板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