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 体会数学之美

时间:2022-09-30 01:29:33

自主探究 体会数学之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苏科版数学八上第三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与前面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较完整地认识四边形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体会数学中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一)本节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2.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说理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说理能力.

3.通过拼图探索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及应用.

本节教学难点: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的中位线.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由于本节与上节内容有直接联系,在上课前要简单回顾一下三角形的中位线.然后通过学生的剪拼图形,理解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思想.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中理解知识点的联系,最后让学生口头说理.例题讲解要引导学生分析,规范板书.练习要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学法分析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剪拼图形,观察与分析,在说理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做,例题讲解和练习中,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自己去探究和发现数学中的转化的数学方法,体会数学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如右图,D、E分别是ABC边AB、AC的

中点,则DE是ABC的____,DE与BC的关

系是_____.

2.在如图中,若F是BC上的任意一点(FE不平行于AB),沿FE剪开.

(1)你能把剪开的两部分拼成什么特殊的图形?

(2)猜想:线段DE与你所得到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动手剪拼图形,理解梯形的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之间的联系,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展示交流

1.定义:连接梯形____叫做梯形的中位线.

2.思考:如何验证你所发现的梯形中位线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去说理,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说得很好,对其他学生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

(三)训练提升

1.填空:

(1)若梯形上底长4 cm,下底长6 cm,则中位线长____cm;

(2)若梯形一底长6 cm,中位线长10 cm,则另一底长___cm;

(3)若梯形中位线长14 cm,高5 cm,梯形面积为____cm2.

思考:梯形的面积与梯形的中位线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S梯形ABCD=____

2.例题讲解

例1.如右图,梯子各横木条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

已知A1B1=48 cm,A2B2=44 cm,求横木条A3B3、A4B4、A5B5的长.

变式1:若A1B1=48 cm,A5B5=32 cm,求其他横木条的长;

变式2:若A1B1=48 cm,A4B4=36 cm,求其他横木条的长;

变式3:按照这样的规律,则A8B8的长为多少?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AnBn的长为___cm,其中n的取值范围为_____.

(这个例题是书上原题,三个变式是为了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巩固本节知识,又可以把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2.如右图,梯形ABCD中,AD∥BC,E是腰

CD的中点,且AEBE.你能说明:AB=AD+CB

(这个题目有两种常规解法,多数学生会取AB的中点,构造梯形中位线,这很好.老师还可以引导如果延长AE与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这样可以吗?第一种方法是直接应用知识,第二种方法则更好地体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数学的转化之美.)

3.拓展提高

在梯形ABCD中,AD∥BC,E、F分别是对角线AC、BD的中点.EF与AD、BC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有了例题2的讲解与练习,学生们有了新的想法)

师:如右图这里有梯形的中位线吗?

生:没有.

师:如右图这里有三角形的中位线吗?

生:也没有.

师:那我们怎么办呢?难道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困惑中.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你能理解吗?

由于同学甲太激动了,话说得快,其他同学还没有完全明白.老师把他的思路重新理了一下,这时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太神奇了,太聪明了.

老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到:在这里我们把一个我们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我们熟悉的问题,从而很好地应用我们已经学到的知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方法.

(四)评价小结

(最后让学生自己小结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和启示,不完整的可以互相补充.)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上做了精心的准备.整个过程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好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做到板书规范完整,语言简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踊跃,互相补充,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显得更为有意义.

如,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讨论:

1.学生剪拼的过程如果能在投影上演示效果会更好一些

大多数学生剪得很好,如果让学生去展示,他们会很乐意的.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益.

2.例题1的变式设计得很好

变式3可以提示一下思路,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这样会更好一些.这节课的主题是研究梯形的中位线,不应冲淡主题.在这个地方如果节省时间,后面授课时间会从容一些.

3.例题2的学生板书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老师应该加以规范,并督促学生规范书写解题过程

这一点很有必要.学生图形部分书写的问题一定要在平时加以严格要求,不然到了后面问题会更多.如果班级状况不好,老师则需要更多的耐心.

4.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的地位,充分地相信和依靠学生

这讲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但实际说明,只有我们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才会不断给我们惊喜与意外.

本节课总体上设计合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引导和发挥。数学的学习要遵循新课标要求,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老师要多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自主地发现数学之美,这远不是我们所能讲授出来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

上一篇:中学语文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谈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