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活情境,展灵动课堂

时间:2022-10-26 10:15:25

创生活情境,展灵动课堂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学生思维多元化,学生发展更全面。情境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之后被广泛地应用到生物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来设置场景,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对情境教学的意义进行了认识,并对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活情境;灵动课堂;初中生物;情境教学

生物是初中阶段的新增课程,初中生物教师要做好入门引

导,提高生物课堂的活跃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生物课程常用的情境教学方法有实验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被充分调动。

一、初中生物情境教学的意义

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材料,通过多媒体、图画以及课堂实验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活跃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充分地表达自身的见解,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增长才干。在和同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中,学生的个人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情境教学要充分地利用演示实验、生物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感性材料,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分析和思考感性材料,上升为自己的理性认识,更好地掌握生物原理和生物概念。在生物情境教学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不同角色的变换,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二、初中生物情境教学

1.通过生产和生活创设情境

生物是和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通过生产生活创设生物学习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情境创设要选择学生熟悉的生产和生活情境,比如在细菌和真菌利用一课,教师可以提一些问题,比如酵母属于真菌吗?酵母的样子和结构是怎么样的?酵母和在面里为什么面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发开了?在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师不必当堂作答,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时间,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生物知识是奇妙的,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会大大提升。

2.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的实践性较强,生物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一系列的实验,生物学研究也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初中生物仅仅是侧重生命现象、浅显的和感性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减少理论授课时间,通过直观的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中,教师可以在两个试管中放入石灰水,在一个试管内注入空气,让学生观察两个试管的不同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注射器空气气体成分和吸入气体成分相同与否?为什么注入空气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创设画图或者多媒体情境

(1)画图情境

使用画图辅助教学可以更加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生理特征和形态结构,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比如在细胞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简单画图来形象化抽象的生物知识。

(2)多媒体生物情境创设

多媒体是直观的影片和声音,课堂活力和学生学习兴趣都会被充分地调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较为复杂或危险的实验演示给学生,缩短实验时间并降低实验费用。教师要控制多媒体播放时间,多媒体教学只是适当地引导教学,避免学生注意力的分散。

4.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情境创设是抽象到直观的过程,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实物、标本、多媒体课件、录像和插图等,生物研究对象更加得丰富化和生动化。与此同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完人体消化器官之后,教师可以针对器官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在学习了光合作用之后,教师可以用一系列的问题来让学生思考间作套作、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原料补充或者是光照时间延长的作用,增加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情境教学可以提高课堂的活力和趣味性,教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利用多媒体、图片或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生物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抽象理论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谈顺荣.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J].甘肃教育,2005(11).

[2]程清记.应用情境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J].少年儿童研究,2006(1).

[3]周友士.情境认知教学理念探微[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

[4]单石生.浅谈学生的创新教育[J].河北教育,2005(18).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江南中学)

上一篇:理性与真实的音乐课堂 下一篇:儿科计划护理的出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