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30 11:35:55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3-01

细菌性痢疾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肠道疾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理学上认为本病是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的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对细菌性痢疾进行有效的临床护理有着比较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本病进行循证护理观察并记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60例,年龄在25-56之间,平均年龄(37.5±2.3)岁,其中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32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患者中有31例为福氏菌群,7例患者为宋内氏菌群,22例患者为志贺氏菌群,所有患者感染程度均为中度或者重度感染。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1.2.1 护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和本病的病理学知识可知,本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高热、腹泻、腹痛、褥疮、焦虑等问题。

1.2.2 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细菌性痢疾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担心影响工作和生活,在心理上通常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进行细心的开导,并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解说本病的病理学知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量好的护患关系,以便使患者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当针对这类患者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饮食应当注意讲究卫生。③指导患者合理休息:患者在发病初期,由于病情比较严重,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者尽量多休息,等患者病情又随缓和后可以让患者适当进行运动。④饮食指导:对于急性痢疾患者来说,不应当饱食也不能不食,告知患者最好的进餐方式是少量多次进食,在患者发病初期如果有呕吐不止的症状,可以为患者静脉注射营养液,以保持患者正常的营养供给,患者停止呕吐后可以让患者进食流质食物,等到患者病情好转才可恢复正常饮食。⑤卫生护理:因为病理原因,这类患者大便次数通常比较多,多以应当保持患者床褥和部的清洁,以免出现重复感染。⑥高热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惊厥等症状,患者在日常护理中应时刻观察患者的提问情况,发现患者有高热症状应立即给予相应的降温措施,情况严重的还应当及时告知医生。⑦腹泻、腹痛的护理:医护人员应当注意为患者保暖,尤其是患者的腹部最好有热水袋进行取暖,不应让患者引用冷水,以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的发生率。对照组用采用常规护理。

1.2.3 临床评价 治愈:患者的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便常规检测正常,大便培养呈阴性。显效: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便常规检测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基本正常。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没有较大差异,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1.2.4 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统计结果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X2检测,若所得数据P

2 结 果

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7%。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状况进行分析(P

3 讨 论

循证护理是现代临床上一种比较先进的护理理念,其基本核心是护理人员以科学有效的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患者的症状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根据制定出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护理。通过本文的实验可知采用的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0%,而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56.6%,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说明循证护理在临床上有着良好的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量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鸿燕.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

[2]李景媛.萎缩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白色念珠菌基因分型和药敏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张海文.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在AECOPD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1.

上一篇:对晚期癌症患者开展姑息照护的体会 下一篇:护理专业优质就业管理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