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2 12:47:50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 胰腺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断和分级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男26例,女14例,年龄21~64岁。按营养支持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实验室各项检查指标等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禁食并均给予抑酸抑酶、抗休克、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在入院后24~48 h根据患者体重及病理生理状态补充足够的营养;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3~5d内于胃镜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并在X线下确认营养管的位置。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淀粉酶恢复时间及治疗14 d时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发生腹胀腹泻5例,二重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0%,对照组腹胀腹泻2例,二重感染5例,腹腔感染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不全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病情复杂险恶,并发症较多,病死率较高。目前通过禁食,抑制胃酸和胰液的分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已成为其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但对于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尚存有不同的意见。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由于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渗出,蛋白分解代谢、糖异生和脂肪动员增加,且应激期患者腹腔炎性渗出和禁食,易导致机体内环境的紊乱、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传统的肠外营养可通过肠外途径给予糖类、蛋白质、脂肪等多种营养成分的补充,以及使胰腺得到充分的休息,但长期肠外营养可引起诸如肠黏膜萎缩,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免疫功能损害,通透性增高,肝损害和胆汁淤积,免疫抑制和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等多种并发症[2],导致胰腺及胰周组织的坏死和继发感染,脓毒症和胰腺脓肿的形成,从而加重胰腺和全身组织器官的损害[3]。近年来,随着肠内营养制剂、技术和材料的发展及对肠道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肠内营养与单纯的肠外营养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①利于维持肠道结构、肠黏膜的完整性,降低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发生。②营养物质经门静脉入肝脏,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和代谢调节。⑤可降低炎症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肠内营养常见的并发症为腹胀、腹泻等,但可通过调整营养制剂的比例,减慢输液速度等措施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4]。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总之,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金才,吕农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的研究现状.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50(4):125128.

[2] 袁琮玮,李俊生,嵇振岭,等全肠外营养及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对比研究.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0,17(4):357361.

[3] 伏文胜,崔玉静不同时间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影响.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3):536538.

[4] 郭海英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现代消化与介入治疗,2008,13(4):249251.

上一篇:不同浓度的次氯酸钠冲洗液在根管治疗中疗效的... 下一篇:基质金属蛋白酶MM2、MM9和超敏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