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化学课堂构建初探

时间:2022-09-30 09:58:52

高效化学课堂构建初探

【关键词】高效课堂 化学教学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48-02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唯有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才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呢?笔者谈几点浅见。

一、高效课堂的理论概述

高效课堂的概述:高效课堂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高、效果好并且取得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高效课堂的特点:(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4)三学:肯学、想学、会学。(5)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精心备课,设计好导学式教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导学式教案与传统教案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前者从学情出发,重在“导”。一个“导”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认知过程中,恰当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设计,虽然也有目标要求、内容提要,在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复习等环节的设计上也讲究了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但整个设计始终以教师的意识为转移,教师带到哪,学生就走到哪,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一些要求和指令是刚性的,一些活动的设计是形式化的,有形而无神,出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一种假自主、假合作、假探究的普遍现象。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或半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将缺乏主见,缺乏创新意识。

而设计以学生为主的导学式教案,首先,能在预习、学习、复习等环节的任务、内容、目标上有更明确、更细化的要求,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梯度合理,层次分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各有所需,各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立体式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其次,学生们依照学案中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课内展示、汇报、交流,更具针对性,减少了很多无效环节,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再次,有了导学式教案便能为学生搭建竞争的学习平台,可针对一个问题设计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风暴头脑,畅所欲言,说完了这一个内容,下一个问题又等你去解决,问题解决了,知识学透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也就上来了,同时这也是开发学生心智的教学设计的体现。

化学对初中生来说,既充满神秘,又充满好奇。设计好科学、合理、高效的导学案,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培养初中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培养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高效参与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阵地

当今我国很多成功的课改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换位,必须“下台”,必须交出主动权,必须转让主阵地,全心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动脑思考,理论联系实际,自己寻找答案。可见,教师不再是真理与知识的化身,不能再用讲授和灌输的方法教学,而是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伙伴、朋友,引导和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世界、探索未知。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在其《破解素质教育的密码――新基本功》中论述:为使课堂教学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将大量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将课堂主阵地交给学生,而规定了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得超过40%,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低于60%的基本指标。可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意味着一节课当中大部分时间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一部分活动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要做好科学分组。分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4~6人为宜,组员的搭配要从性别、基础、性格、生活环境等因素加以考虑,同时要加强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一种默契,提高小组合作的行动率。

其二要明确任务及任务的分工。教师要把活动的游戏规则交代清楚,同时要规定好完成任务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或每一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其三要加强适时监控、巡导,将一些“潜力生”引领到学习活动中来,并及时解答学生学习活动中碰到的疑难问题。

其四要施以有效调控与约定,使整个活动有始有终、有序有趣、乱而有章、动而有度。如,在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活动中,笔者先将全班学生按每4人一组分成12组(视全班学生人数而定),1~10组做与课本相同的实验,11、12组(内定)用木炭粉代替红磷做相同实验,完成实验后填写实验报告内容(导学材料已有设定);接着全班齐声朗读实验要求,教师再对“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红磷(木炭粉)要过量”“待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等关键注意事项进行强调;最后规定本活动的时间为5分钟,同时要求速度快的组做完本实验后,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加做实验:将集气瓶活塞打开,迅速伸入燃烧的木条,观察显现,分析原因,待活动结束时,教师数一、二、三(约定),学生迅速回位,教师通过抽查展示、汇报,自由展示、汇报,指定展示、汇报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质疑、解惑,共享成果。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难看出,学生的参与面是广的,参与度是高的,在内容上既有梯度,又有深度,使得知识得以拓展和延伸。

(三)加强课堂信息反馈与检测,及时巩固学习成果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输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的教学信息,学生是否接受?接受了多少?教师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获取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情况,以便使信息传递和接收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因此,研究如何及时获取和利用化学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有效地改变教学方法、调控课堂教学,减少时间的消耗,避免教师作无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有国外教育专家通过测试得出:知识的熟练程度依赖于对知识强化次数的增加,实验教学的强化基本量要达到3~5次,理想量要达到5~7次。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强化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一靠要素轮换、组合;二靠动静转换;三靠方法变换。因此在对知识要点、关键要素进行强化时要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反馈,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而检测又是教学反馈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检测手段对已学知识进行反馈亦是巩固知识的好办法。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时,一是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对燃烧条件进行大致了解;二是通过动手实验得以体会;三是组织全班齐声阅读加强记忆;四是通过提问检测加深印象;五是通过练习学会应用;六是通过课堂小结再度强化。这样无形中就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强化了6次,按科学测试,学生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就基本达到熟练程度了。由此可见,这样的强化与反馈,在形式上是多样的,在面上是全方位的,在时间、距离上是合理的。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新路子,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立足本质 提升口语交际教学实效 下一篇:从一则案例看“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