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高危患者85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30 08:34:00

压疮高危患者85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长期卧床患者的并发症之一,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大压疮常经久不愈,出现严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住院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达到5.1%~22.1%,而高危患者其发生率更高。压疮的治疗及护理一直以来是医学和护理领域的难题[2],而对高危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可使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下降50%~60%[3],故对压疮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及探讨实属必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5312例,运用权威的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工具Braden表进行评估,共评估出压疮高危患者85例。年龄24~92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脑血管意外伴大小便失禁32例,肝硬化失代偿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8例,股骨颈骨折2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7例,多发性骨折4例,脾破裂失血性休克3例,张力性气胸3例,脑外伤后遗症8例。

1.2方法 Barden量表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敏感性为83%~100%,特异性为64%~77%[3]。评估应在入院早期进行(最好在入院后24~48 h),包括患者的感觉,皮肤潮湿,活动能力,营养状况,活动方式,摩擦力及剪切力等方面,得分在

1.3结果 85例压疮高危患者经积极的护理干预后共发生急性压疮2例3处,1例为Ⅱ期压疮,为单个或多个水疱,位于骶尾部和足跟部,1例为Ⅰ期压疮,位于右髋部,均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

2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2.1导致压疮发生的局部因素

2.1.1压力 垂直压力作用于皮肤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压力施加于骨的突起部位[4],并与持续时间、压力长度有关。有试验[5]表明,皮肤毛细血管最大承受力为16~33 mmHg,最长承受时间为2 h。超过此压力和时间即可造成缺血性损害,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而导致压疮的形成。手术患者受压部位损伤发生率与手术时间及局部所受压力有关,损伤局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升高和再灌注损伤[6]。

2.1.2剪切力 有角度的斜卧位及半坐卧位、坐位导致的剪切力是引起压疮发生的第二危险因素,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剪切力由摩擦力和压力叠加而成,是施加于相邻物体表面,引起相反方向的进行性平行滑动的力量,它作用于人体皮肤的深层[7],同时组织间的血管被拉伸、扭曲或者压扁,可引起深部组织坏死。因此,剪切力持续>30 min,即可造成深部组织不可逆性损害。

2.1.3摩擦力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的力,能去除外层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皮肤对压疮的敏感性[8]。常见原因有床单不平整,有皱褶、渣屑或搬动时拖、拽、拉、扯患者等。

2.1.4潮湿 潮湿可由大小便失禁,出汗或烧伤,创面渗出,引流物污染等引起,导致皮肤浸渍、松软,天然屏障被破坏,皮肤弹性和抵抗力减退,更易被剪切力和摩擦力所伤。另外,大小便失禁时污染物浸湿诱发感染使皮肤更趋恶化。

2.2导致压疮发生的全身性因素

2.2.1全身营养障碍 如年老体弱,营养不良,长期发热,恶液质,外伤,骨折等能量摄入不足,负氮平衡,蛋白质合成减少,导致压疮发生发展和难以愈合。低蛋白血症是发生压疮的一个前提原因,而非压疮所致结果。

2.2.2感觉丧失 患者因感受不到过度压迫的疼痛刺激而不会自动变换或者要求变换,就容易引起身体某些局部皮肤的过度、长期受压。另外,感觉丧失的患者多合并局部皮肤的营养和循环不良,更加剧了压疮的发生。

2.2.3组织灌注不足 多见于各种类型休克以及术中长时间控制性低血压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影响组织的营养供给和代谢,皮肤抵抗力下降。

2.2.4体温的变化 亦是压疮发生的重要因素。体温高时,易损区周围温度增加,组织的耗氧量增加(每升高1℃增加10%),皮肤在床单上浸渍和摩擦的可能性增大。相反,体温过低时,机体关闭外周循环,由于受压区域血供减少,导致压疮形成。

2.2.5应激状态 急性损伤和手术等可使患者机体应激反应显著增高。急性应激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应激反应较强烈,处在严重的消耗紊乱状态,皮肤失去活性,降低了皮肤弹性,减少了皮肤与骨头之间的自然缓冲作用,对压力的敏感性增加,具备发生压疮的物质基础。

2.2.6心理、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会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生成糖皮质激素阻止蛋白质合成,组织分解大于合成可诱发和加重现有疾病,造成患者的脆弱易感性,并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疾病。因此,情绪紧张是发生压疮的重要因素。

3压疮的预防

压疮的预防主要在于加强支持治疗和健康教育,以及消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一定要注意局部护理和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

3.1有效的、间歇性的解除压迫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 95%压疮发生于骨突处,平卧位的压疮好发部位是头后部、骶尾部、肩胛部、足跟部。给予患者安置防压疮气垫,翻身1次/1~2 h,是预防压疮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可预防大部分压疮的发生。压力=重力/体表接触面积,减小压力通过减轻体质量实际上很难做到,故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身体与支撑物表面的接触面积-通过改变卧位来改变患者与床和支撑物表面接触面积,从而改变重力所产生的平均压力及峰值。要达到此目的我们选择了侧30°和平30°来增加受压部位接触面积,左右侧30°时背部垫一软枕,使患者始终避开自身骨突起部位,压力得到再分配,与正位侧卧90°和斜60°相比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3.2在搬动患者和大小便时注意身体各部分的位置,避免拖、拉、拽、扯,平卧位时床头抬高不应超过30°。给患者及时更换床单,保持床单干燥、平整,无碎屑。保护受压部位,可涂抹凡士林或红花油使其形成保护性油膜。保持皮肤干燥、滑爽,给患者随时扑爽身粉或松花粉,特别是腋窝、肘窝及腹股沟处,必要时使用电吹风吹风加快蒸发。对于腹泻及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可给予香油涂抹,小便失禁患者可考虑短时间留置尿管。

3.3翻身的同时给予皮肤按摩及叩背 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皮肤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 min会自动性退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失,按摩必将加重损失程度。尸检证明,按摩部位的软组织常发生退变和撕裂;另有研究证实,在骨突出部位进行按摩可能有害。故按摩可应用于皮肤无发红的部位[9],应用活络油按摩受伤部位,对受压部位周围进行穴位按摩,应用盐酸山莨菪碱稀释液按摩受压部位,预防敏感性皮肤压疮[10]均取得了满意疗效。尽量避免骨突处按摩,如需按摩则采用无损失的轻按摩为好,避免拿捏按摩。

3.4预防压疮用具的使用 包括接触面压力较低的特殊床垫,如高密度泡沫床垫和充气床垫,手术过程中使用减压床垫,各种小型防压疮气垫的使用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3.5患者的营养状况与压疮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营养状况对压疮的预防和愈合有重要作用。营养不良或营养摄入不足是导致压疮发生发展和难以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增进营养的方法包括良好的膳食,肠内、肠外营养等。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快恢复内环境的平衡。

3.6给予患者及家属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以使患者及家属配合和支持。健康教育的内容:压疮的病因、发展、危害、易发因素和防范措施。

3.7此外,因迅速地纠正休克,手术中尽量缩短控制性低血压时间及手术时间,以保证局部组织血液灌注量;对于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应加以及时处理。同时,重视护理管理,加强责任心,经常巡视,认真实施三级监控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结论

压疮的发生率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只有全面分析认识压疮,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压疮的发生率[11],达到运用护理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贫血,营养不良,肝肾损害,心衰,感觉丧失,体温变化,应激,心理、精神因素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压疮形成的内在因素;而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潮湿是压疮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形成了压疮,且内因的作用使机体丧失了活动这种防御机制,是压疮产生的主要原因[12]。针对各种原因对85例压疮高危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选用合适的垫和床垫,缓解身体局部所受的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保持受压部位的干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地纠正休克,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加强护理管理,使得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显著地降低,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祁俊娟.压疮的护理进展[J].中华全科护理医学,2008,6(10):1076-1077.

[2]刘光维.压疮防治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0):2082-2084.

[3]张长惠.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压疮[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2.

[4]郑丽玲,林建东.手术中护理损失的预防[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7(1):81-82.

[5]陈珍薇.压疮护理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9,16(6):467.

[6]赵友娟,田莳,任小英,等.长时间手术患者受压部位损失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4,19(22):7-9.

[7]高嫚.压疮与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A):60.

[8]李频华,赵春英.压疮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10):44.

[9]何花英,杜峻,王素芳,等.压疮危险因素预测及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进修杂志,2005,20(9):803-805.

[10]金英爱,林召梅,原翠红.盐酸山莨菪碱在预防敏感性皮肤压疮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5.

[11]卢菊英,胡小梅.全面认识压疮成因[J].咸宁学院学报,2004,18(5):378-380.

[12]李艳菊,常宏.对压疮原因的再思考[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09-510.

上一篇:DKK1与肿瘤发展 下一篇:地佐辛复合地塞米松超前镇痛用于下肢骨折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