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课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30 04:39:15

高校大课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师生比显著上升,目前高校采取大课教学的现象愈加普遍。而大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听课效果差、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师生互动性差以及教学的弱智化等倾向,这就需要对大课教学的制约因素和如何优化大课教学进行理性的探索和思考。

Abstra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in the sharply increasing of faculty-student ratio, thus, large-class teaching is widely adopted b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ubiquitous problems and trends exist in large-class lectures as poor teaching effect, difficulty in maintain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lack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didactical mental retardation and so on, which require rational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its constraints and the way to optimize the large-class teaching.

关键词: 高校;大课教学

Key words: colleges;large-class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189-02

0引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攀升,从1998年的9.8%,到2003年的15%,再到2005年的21%,短短几年时间,在校生规模增加将近4倍。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相应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困难。[1]目前高校最大的困难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的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其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法适应高校招生规模的超常扩张。为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不少高校在急剧增加教师(主要是基础课教师)工作量的同时,越来越倾向采取大课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大课教学,就是大班课堂教学的简称,它是指单个教学班里面有两个以上的自然班杂合在一起有较多学生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采取大课教学能够在短期内缓解“扩招”后出现的供需矛盾,满足涌入校园的大学生,具有“应急”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大课教学,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已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将会对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1大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听课效果差偌大的阶梯教室,数百名学生将教室“塞”得满满的,这个场面初看起来很壮观。但是,由于教室太大,距离远的学生看不清板书,听不清讲授,听课效率较差,有的学生甚至开玩笑说:“一堂课下来只能看见老师脑袋在动,至于老师讲了什么,只有天知道。”

1.2 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在一些大班教学中,特别是在超过150人的大班教学中,就像一个自由市场,讲台上的教师根本不清楚下面的学生都在干什么,课堂秩序难以控制,学生上课时聊天、看课外书、睡觉等违纪行为相当严重,或者干脆就缺勤,尽管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如旷课3次就取消考试资格等等,但是如果每次课前点名的话,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只能偶尔为之。因而网上曾流传这样的名言:“大学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生动地反映了高校教学中无奈的现实。

1.3 师生互动性差现在有的大学,一个班有100多人,有的班级甚至多达200多人,这种大班制如何教学?大班虽然可以带来规模经济,产生绩效,但是我们还应该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为一个衡量指标。大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多。如果没有交流,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佳。如在有的大学大班上课时,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心不在焉,有的在做其它事情,教师则认为,教书是教师的事情,学不学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了。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师生互动,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弱化,难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单调而缺乏变化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师生双方疲劳,恶化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在疲劳后产生的浮躁情绪,反过来又影响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如此形成课堂教学的恶性循环。

1.4 教学“弱智化”倾向。传统上,学术的任务被认为是引导学生进入某种精英主义的学院文化,结果,总体上,高等教育机构从未觉得有必要使自己适应学生。相反,认为学生适应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放弃。”[2]以前由于我们是以教为主的校园,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管学生是否学。学生不想学了就退学,学校没有什么损失。但是现在如果学生退学,学校就收不到学费,也得不到政府的拨款资助,那么高校的损失就非常大。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留住学生。大学教师受到压力,要制造出一种赞许的氛围,使得没有哪个大学生会觉得受到威胁或冒犯,教学不是尝试通过挑战和压力来激励学生,而是致力于使他们感到舒适。[3]这样,就不得不降低学术标准,教学上形成一种“弱智化”倾向。

2制约大课教学的因素

2.1 学科性质及教学要求学科性质及教学任务是确定大课教学班级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科性质不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以及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有差异的。那些要求师生间互动频繁的学科,比如说英语,如果学生超出一定限度,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就不可能完成,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因而不宜采用大课教学,宜采用小班教学。另外,象一些选修课,通识类的课程,比如革命史、马列主义原理、大学语文等知识传授类课程,并不太多要求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来说,这一类课程的班级规模就可以稍大一点。但最好也控制在150人之内左右,否则,学生就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 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国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太多,教师就会顾此失彼,这就要求班级规模不能太大。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目后,往往难以控制。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控制范围还要小。就教室的物理空间而言,如果学生与教师的物理距离太大,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会加大。坐在教室后排与两侧的学生,总感觉离教师很远,认为教师不可能注意到自己,造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降低,上课时更容易走神或违纪。[4]

2.3 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研究业已表明,每个人在潜能、需要、能倾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大小不一的差异,其实差异就是一种资源,差异就是一种财富。教育应将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有效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资源和动力。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而学习方法的差别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大课教学由于人数太多,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坏、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并牢记在心。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或自尊心往往受到挫伤,因而教师也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上一篇:浅析“企业利润最大化” 下一篇:温泉旅游满意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