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30 04:27:49

如何运用归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摘 要】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理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政工干部应注重摸索官兵的归因规律,了解官兵的归因倾向,恰当地运用归因理论调动官兵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归因理论;归因动力;思想政治教育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它对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进行了阐释。部队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官兵的归因规律、归因倾向有所了解,并恰当运用归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运用归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不同的情感反应对后续行为又产生不同的动力作用。归因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影响人的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的自我归因,能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具有行为效能感,即有关自己行为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效能感的改变主要是通过归因过程来实现的。如果归因积极,则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行为效能感。如果归因消极,无疑会产生消极情绪,产生自卑,降低动机水平,减轻行为效能感。心理学研究归因的出发点,就是通过积极归因,增强人们的行为效能感,改变自己对能力的错误判断。

二是影响后续行为。归因的“取向”决定了归因的导向性。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将成功归于内在的可控因素,将产生成功的自信,期望继续成功,并且付出积极努力。如果将成功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成功就不会增强其自信心,对后续行为起不到促进作用,不会继续努力。同样是对于成功进行归因,导向不同使后续行为结果也就不同。

三是影响维持性。归因的目的是通过行为效能作用派生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把一次成功归因于努力,而努力是内部的、可控的,那么,这次成功将提高行为效能感,而效能感的提高会使他在下次完成类似任务时付出更多努力,以求继续成功。在此人们行为结果的归因表现出对后续行为的维持作用。

二、运用归因理论对官兵的行为进行正确归因

在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每一行为的背后都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原因。政工干部要遵循差别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对官兵的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找出官兵行为背后的动机,根据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因素分析判断官兵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原因,寻求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官兵的行为是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或使官兵脱离这种环境来改变官兵的行为;如果是由于官兵自身原因引起的,则可以引导官兵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控制情绪、增加努力来改变官兵的行为,解决问题。

同时还应当通过官兵对政工干部言语和行为的归因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政工干部对官兵的行为进行归因的同时,官兵也在对政工干部的行为进行归因。政工干部可利用官兵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展开工作,这就要求政工干部在进行思想工作时,言语和行为意图不要被官兵轻易归因。否则,就可能使官兵对思想工作产生抵触情绪,自觉抵制政工干部的言语和行为,如此就无法做好工作。如有经验的政工干部在做思想工作时并不总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而是迂回先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和官兵交朋友,帮助其解决实际的工作、学习、生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好思想工作,并使官兵对政工干部的行为由原来的做思想工作不过是讲大道理的不正确归因得以改变。

三、运用归因理论对官兵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正确的归因训练可以增强官兵对自身的自我激励。归因虽属于人的认知活动,但又具有动机作用。归因不仅仅意味着对外在行为表现的解释和说明,而且还意味着对行为者的评论,因而会对行为者产生动机的作用,或使其积极努力,或使其消极泄气。维纳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表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诸如努力、能力等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诸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则会使人产生意外和感激的心情。因此,政工干部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官兵进行归因训练,使他们习惯于作个人倾向的归因,将其工作、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能力,改变归因于内在难易或运气好坏的不良归因方法。特别是要引导官兵把工作、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而不宜过多归因于内在的稳定因素——能力。这样的归因能够使其给自己一个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从而增加其自信心,激发其加倍努力进取的决心。否则,就会使其给自己以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从而打击其自信和成就动机,降低行为的坚持性。

四、运用归因理论要引导官兵克服归因错误和偏差

归因理论对行为归因过程的解释是以理性人的存在为前提的,然而,事实上人们的归因并非总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往往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种种错误和偏差。因此,一方面政工干部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对教育的行为进行归因时要力戒避免上述归因错误和偏差的出现,使思想教育工作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也要在教育中引导官兵克服上述归因错误和偏差,使之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从而能够和谐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激发动机,使工作、学习不断进步。

在归因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和避免以下两类容易发生的归因错误和偏差。其一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这是指人们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因素,随情景改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作为行动者,人们往往不能清楚地观察到自己是如何行动的,自身的行为就不那么突出,所谓“当局者迷”, 而影响其行为的环境因素却很突出,因而易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外部因素;反之,作为他人行为的观察者时,会“旁观者清”,他人的行为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而环境则成为模糊的知觉背景,因而易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行为者内部因素。因此要引导官兵无论是在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都要注意到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不可偏激。其二是涉及个人利害关系、立场导致的归因偏差。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会形成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会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角度去考虑分析他人的行为,从而导致归因的错误和偏差。因此要引导官兵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从更广大的利益角度进行归因,突破自身狭隘利益的束缚。

上一篇:电力企业使用进口煤的合理性 下一篇:指导高级维修电工实训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