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中语用失误研究

时间:2022-09-30 12:56:26

中西文化交流中语用失误研究

摘 要: 地球村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合作的增加和深入,也促进了中英翻译的增多。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带来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困难和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和汉英交际中的母语负迁移,导致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汉英翻译中译者要从传达原文的语用意图和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语用翻译策略和方法,达到语用等效,有效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语用失误 语用等效 语用翻译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很多材料被译成英文,出现在标语横幅、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上,以便让外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中国。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形态、语言习惯和认知模式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汉文化思维方式是螺旋形的,并非直接涉及主题;英美文化思维方式是直线形的,体现了有话直说的文化理念),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他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进行思辨、推理以及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遣词造句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

许多译者在翻译时没有认识到地域环境、种族渊源、、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中英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也存在极大的不同,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语用原则,将汉语和英语对号入座,就会英文读者感到难懂或不懂,甚至误解,或者感到奇怪可笑,晦涩难懂,难以接受,产生语用失误的译文,严重地影响了译文的预期效果。如:把“拳头产品”错误译成“fist product”,“黄金地段”错误译作“golden area”,“行李寄存处”错误译为“BAGGAGE STORAGE”,“禁止吸烟”、“不准攀登”分别错误译为“Don’t smoke”、“Don’t climb up”,“大象绿色洗衣店”被错误译成“Daxiang Green Washes Clothes”,“保管好私人物品”被错误译作“Take Care of Your Private Parts”,“老年人优先候车”被错误译作“Old People Waiting and Getting on First”,“节约用水”被错误译作“The Economy Uses of the Water”,“濒危珍禽”被错误译作“Dangerous Bird”等,不胜枚举。

一、错误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原因:首先,母语的负面迁移是造成翻译不当的一个原因。何自然教授曾指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有一些来自语用的错误转移,即错误地以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去,或者将具有不同语用特征的英语同义结构看作完全同义,不加选择地乱用。”[1]其次,语用失误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了解。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片面字面意义的翻译,忽视暗含意义,在翻译中注重汉英词语对应,忽视了两者间的差别,照搬语用规则逐字翻译,将汉语中的句式结构照搬到英语中,忽略语用规则的差异;2)译文违反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不懂得在特定的情境中,英语有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因而在翻译中不恰当地采用某种表达方式,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方式;3)套用汉语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忽视英汉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将汉语的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迁移到英语中;4)对宣传材料不区分对内对外,一律翻译成英文,造成语用失误,如“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向文明游客学习!”“向文明游客致敬!”等;5)译文中的文化缺省,造成语用失误。译者忽视中英文化、价值观念差异或冲突导致语用失误。[2]

二、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钱冠连认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认为:“只要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归纳起来,语用失误就是语言使用的不得体。

语用失误,根据语用者是对语言语境还是对社会文化语境把握不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或者指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没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者套用了母语的思维,使用了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引起交际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指交际中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出现的语言表达失误。[3]翻译中的两类语用失误的区分不是绝对的。由于语境不同,双方各自的话语意图和对对方话语的理解都可能不同,因而某一不合适的话语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是社会语用方面的失误[4]。无论是哪种语用失误,在翻译时都应尽力避免。Thomas(1983)说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能根据标准的语法编码模式去遣词造句,他顶多被认为是“说不好”,但若没有按照语用原则来处理话语,他就会认为是“表现不好”,被认为是“不真诚的、存心欺骗的或居心不良的人”[5]。操目的语的本族人往往可以宽容对方语法或拼写错误,但对被认为是不礼貌或用心不良的语用失误却不那么宽容,因此语用失误往往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三、消除语用失误策略

1.加强阅读,培养语感。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产生主要是人们运用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来翻译英语,却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要想在翻译中不出现语用失误,语感的培养和提升非常重要。具体而言:要大量地阅读背诵,注意语言的特点,注意英语语法特点,培养良好的语法习惯;加强语言实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多与英语本族人交流,熟知他们的交际文化和常用表达方式;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

2.加强文化渗透,减少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应加强文化间的渗透。“在文化因素较为突出和交际者的文化心理较为敏感的场合和区域,区分不同的交际对象,采取有效的交际策略,建立适当的交际关系(如地位的平衡、亲密的程度等)尤为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交际的成败和信息的质量”。[6]说话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入乡随俗”,即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来看,分析了解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了解其内涵,加强文化的渗透是减少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即社交语用失误的有效途径。

3.采取适当的语用翻译策略。

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语用翻译理论用于处理翻译中的语用问题,是一种等效翻译观,它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会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语言等效就是用译文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社会语用等效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语用翻译的目的就是力求把原文的语用用意在译文中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效果。语用翻译注重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用意和目的语与源语的语用等效。

为了避免语用失误,实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根据语用翻译的理论,“翻译就是译意,这个‘意’是指意图,原文作者的意图”,可对原文作出删减、重组、改写等多种处理,以传达出原文的精髓和意图;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能力和反应,可从传达原文的语用意图和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语用策略:1)对原文进行删减、重组或改写等处理,注重传达原文的信息和语用意图,对中文材料中堆积辞藻的语篇进行加工,删除“溢美之言”和“不实之词”;2)顺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3)照顾译文读者的心理、感情,用语礼貌;4)解释性译法填补文化缺省,用归化译法解决文化冲突;5)分清内外,对内宣传材料不宜翻译。

四、语用翻译相关译法

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作为一项交际活动,翻译的任务是在源语与译语之间实现意义的对应转换,从而保证双语之间交际的准确、完整和得体。得体的交际要求使用的语言不仅符合语言环境而且符合它所在的情景。因为翻译关注的中心是意义层的成功转换,而意义是多层次的、动态的,译者对意义的理解应更深入一步,即从一般的概念意义扩展至语境意义。语用学对于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于语用学十分重视“语境”和“言外之意”,及考虑两种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正如Venuti所言,翻译的过程便是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共同点的过程。故译者必须认真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所存在的诸多差异,尽可能既在忠实于源语语言文化习惯的同时,又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背景,即做到最大限度的“信”,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源语的语用含义。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以下语用翻译方法。

1.释义手法。

指在英语中找不到语用等同的对应词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释义手法,对其深刻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释,正确而充分地表达原文中的词语的语用意义。

2.喻体转换。

译语与源语指称意义相同,却不能和语用意义等同,因而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为表达与原文一致的语用意义,译文可采用喻体转换的方法,即将原文的喻体转换成译文中承载对应喻义的物体,以取得等值的意象联想。[7]

3.加注补义。

为了保持原作的风格、色彩,有时需采用直译法。但仅凭直译不能正确表达原文语用意义的时候,可采用加注补义的方法。加注,包括附注、尾注、脚注等,也是有效移植文化的补偿手段。加注作为补偿确是译者移植文化的有效手段,但在翻译实际操纵时不宜太广泛使用。

4.借用法。

当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可借助译语文化中流传甚广、尽人皆知的人物、事件或典故进行表达时,译者不妨加以借用,但必须与原文的语体风格融为一体。

5.增译达意。

也叫增益、增词或加译,旨在译出源语发出者感到理所当然而译语接受者却不甚了解的意义。

因此前文列举的翻译错误就可以分别修改为:“knockout product/ hard to punch product/product with a competitive edge”,“prime/central/ideal location”,“LEFT LUGGAGE OFFICE(英国)/BAGGAGE ROOM(美国)”,“No smoking!”、“No climbing!”“Daxiang Green Laundry”,“Take Care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Senior Citizens First”,“Save Water”,“A Rare Bird Threatened by Extinction”.其他还有如:“拙政园”译为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西施”译作Chinese Cleopatra;“月下老人”译作Chinese Cupid;“济公”增译为Ji Gong,Robin Hood in China,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莺歌燕舞”译为“the ambience of prosperity”(繁荣兴旺的景象);“Tasting is believing”巧妙地套用汉语谚语“百闻不如一见”,译为“百闻不如一尝”。

五、结语

语言既是文化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高度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交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我们要让中国了解世界,同时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做好跨文化交流,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中西文化交流中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译者应利用自己的双语言、双文化能力,对译文和原文进行语用对比,有意识地采用语用策略。翻译过程中时刻牢记从读者对象出发,力求提供给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译文,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译文的效果。我们提倡语用等效来解决这种跨文化交际问题,译者应该遵循语用等效原则,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有效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祝东江,熊潇.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刘萍,沙红芳.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中的语用失误[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6]李刚.英语跨文化交际敏感域和交际策略研究[J].外国语,1999.

[7]张复星.翻译――语际间表达方式的转换[J].中国翻译,1991,(2).

上一篇:由互文想起的对《出师表》一句译文的商榷 下一篇:《古代汉语》教学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