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纤维及制品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探索思考

时间:2022-09-29 11:48:15

加强纤维及制品电商产品质量监管探索思考

中国电子商务这个“朝阳产业”正生机盎然、蓬勃发展,保持着一个年均不低于30%的较高速度,并拥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未来。但与此同时电商发展和电商监管的不匹配,特别是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适应电商产品的尴尬,迫切需要探索创新电商监管的理念和方式。

纤维与制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全国电商情况。2015年1月,商务部公布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13年同期分别放缓1.1个和0.6个百分点。其中,全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零售增长33.2%,比上年加快1.3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18万亿元。

(二)四川电商情况。2014年,四川省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1.2万亿元、增长40.5%,网络零售额超过1400亿元、增长54.7%,规模居全国第6位。据了解,四川近三年的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更是在6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多个百分点。电商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经历众多消费陷阱、伪劣商品等售后服务问题后,消费者也开始重新审视电商的弊端和线下消费的优势,电商的便利性让消费者难以阻挡,但网络违法情况层出不穷,仅2014年通过四川省网监平台就关闭违法网站103个,查处违法案件163件。

(三)四川纤检加强电子商业产品质量监管的探索。2014年数据显示,服装鞋帽、纺织化纤排在四川电子商务交易前两名。四川省纤检局承担了儿童服装、床上用品、羽绒服、皮鞋四类电子商务产品风险监测工作。抽检产品320批次,其中产品质量不合格98批次,整体不合格率为31%;使用说明不符合标准有175批次(不含皮鞋),使用说明不符合率为73%。

四川省纤检局积极采取相关的措施,运用传统管理和创新手段精准针对以上情况产品抽样,强化纤维制品监管:一是加强风险监测力度。针对突出质量问题,加大产品后续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推动产品质量责任追溯。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积极协调工商、质监、商务等职能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无缝衔接电商管理。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电脑操作、产品鉴别等方面培训,提升单兵作战能力,提高网上巡查的有效性。四是配套检验检测需求。根据电商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特殊性,对现有产品标准、检验规程,以及检测手段等进行调整。

存在的问题

(一)电商产品质量不稳定,投诉多。电商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一直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存在,伪劣产品不仅是传统的商品市场之痛,也是电商、消费者之痛,在拿到实物前,消费者看到的商品并不是实物,所能了解的信息仅限于网上图片及文字说明,所看到的经营者也只是一个代码,交易双方从浏览商品、协商交易、确认订单和实际支付,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是否涉嫌假冒伪劣,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无法像传统交易那样眼见、耳闻、手触,实实在在感受到商品的存在,监管部门和消费者都无法做出判断。

(二)电子商务立法滞后,监管难。一是我国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还较为薄弱。一方面电商发展速度快,相关措施和规定已不适合现在实际情况, 2010年前商务部、工商总局先后出台了《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网络购物服务规范》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但直至目前,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际上均未完成最终的立法程序,现行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并不具备强制力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违法事实认定和产品抽样机制、检测方法等方面依然沿用传统方法,致使监管处于盲区,无法对电商产品进行有效监管,客观上导致了电商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因素。二是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适应电商监管的尴尬。供应商所在地相对分散不集中,跨区域性,监管部门分工模糊,部门之间管辖权划分不明确,重叠和疏漏并存,跨部门的合作监管机制运行不通畅,部门之间协调难度较大,致使监管部门对其监督管理有效性不足,生产销售的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制约性不强,属监管盲区。对跨区域性的产品更是缺少相关协作机制,违规企业惩处达不到预期行政目的,部分案件久拖不决,最后不了了之,传统的监管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正常监管的需要。

(三)监督抽查方法传统,检测难。监督抽查作用成败,其关键在抽取的样品是否能代表产品本身,否则,再完善的检验设备,再高的检测技术,其结果依然为零,找准抽样手段,抽取真实样品成为有效监管之基础。一是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不能做抽样依据。网上卖的品牌产品多数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小型加工厂出来的,品质难以保证,消费者往往在拿到商品后,失望地发现与在网上看到的商品图片不一样,然而包装已打开,产品确认性遭到破坏,检验、抽样价值丧失。同时,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作为抽样产品无相关法律支撑,就算检测不合格也不能作为违法行为处罚依据。监管部门扮演的神秘买家,在购买产品后检测,也只能对产品的合格性做了解,同样不能作为不合格依据。二是监督抽样代表性难。电商企业为应付监管部门检查,通常会采取不同地点存放不同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产品与监管部门在监管时所抽样产品与销售的产品基本不一样。解决抽样产品真实性、代表性与销售产品一致性的问题,将对电商产品监管起决定性作用。

(四)市场主体在虚拟空间交易,维权难。电子商务本身具有的即时化、电子化、无纸化等特点,导致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相关的交易证据容易灭失,这就使得交易纠纷一旦发生,监管部门取证工作相当困难。与传统交易市场相比,电子商务的卖家往往不开发票,使消费者缺乏必要的维权凭证。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自由性,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到网上开设网店,从事网上交易,从而成为网上具有经营行为的“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很难确认经营主体真实身份和信用,无法判断商品信息的真实性。消费者因缺乏相关的识别和鉴别的常识和技能,在购买到相关产品发现质量问题时,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失去了检验的相关依据和价值,在与商家的交涉中,处于不利位置,对产品的维权缺乏有效的途径。

对策建议

总理强调:要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新消费热点,要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多方努力、多元共治、形成合力、持久推进。

(一)加强立法,完善电子商务监管的法律体系。根据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形势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监管的立法体系,推动地方政府可以先行制定相关地方性规章,及时解决网络交易中的法律规制问题,促进电子商务监管领域的法治化进程,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推动制度建设。推动在省级层面出台电商管理办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着力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和网店经营者信用管理制度,建立“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电商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给消费者提供维权的依据和渠道。二是强化平台商责任意识。电子商务是把“双刃剑”,电商产品质量好坏将影响消费者使用和平台信誉,强化平台商责任意识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加强资质认证、商品服务等各类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在线支付、电子格式合同等各方面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为监督部门全面执法、严格监管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电商消费环境。三是赋予购买样品替代抽样的合法性。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抽样要求和方法都是为传统监管而制定,电商是随着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性消费模式,传统的法律法规已不适用于现在电子商务管理,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在电子商务监管法律体系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电子商务监管的特殊性,消费者购买产品模式是目前电商监管抽取真实样品的最有效方法,推动这种模式获得合法性已迫在眉睫。四是检验检测标准的完善修订。根据抽样基数,决定样品量,再用所抽样品制成检测样进行检测,这是传统抽样检验规则,然而电商产品的样品量将不再是几件甚至几十件,往往只能是一件,在这一件的基础上可能还要进行三个样品的封存、留样、送样、仲裁样,样品的数量是否能满足检测所需,检测最低需要多少?这些都须对现有的检验检测规定进行完善和补充,推动新标准的、实施。

(二)创新方法,精准抽取电商样品。一是以样品购买方式,创新抽样方法。从不同岗位、不同地方、不同层次发展电子商务产品监管志愿者,让志愿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产品购买,这样可有效预防销售商知道是监管人员因人而异发放货物,失去样品代表产品真实性的可能。以纤检网络监管巡查人员对电商实施动态巡查,结合相关情况制定抽样计划,并随机在志愿者中选取人员发起样品购买。俗话说“要让马儿跑,得让马儿吃草”,为了激励志愿者积极配合做好样品的购买工作,确保监管工作的准确及时,可参照《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违法犯罪活动有功人员奖励办法》,将志愿者作为举报有功人员进行经济奖励。二是销售包装防伪,确定样品认定方式。假货威胁到的是消费者等权益人的利益,而对于电商平台而言,过多的假货则会蚕食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一方面明确电商平台责任,加强对商家产品的包装的要求,推动电商平台对平台销售商包装品唯一性建设,如:使用专用胶带、包装物,促使商家所销售的产品在销售邮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防伪举措,增强销售产品不可更换性措施。另一方面志愿者在购买到电商产品后,不得拆除包装,将转邮相关监管部门,再由监管部门执法人员将产品带往销售商所在地,经销售商确认情况下当场开封,进入样品抽取程序。

(三)加强培训,着力培养电商网络监管人才。电子商务监管与传统监管方式的重要区别是,监管人员经常面对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微机网络。配备精通电脑操作,熟知常用法律、法规,具备识假辨假能力和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能力人员,开展网上巡查机制,同时对新出台的有关电子商务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要及时组织学习,做到不断更新知识,运用自如,适应当前电子商务市场监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做好电子商务监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四)区域联动,协同推进电商产品监管。电子商务存在流动性、跨界性、隐秘性等特点,商家的注册地、经营地、服务器所在地、商品发货地往往不一致,电商平台上出现的消费欺诈、产品质量问题和假冒伪劣现象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和遏制。因此,充分发挥纤检系统职能优势,推动中纤局加强不同区域纤检机构的相互协作,构建起在非辖区内的供应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相关的处理,对非辖区内相关的违法行为进行协作处理的工作机制。一是资源共享。推动中纤局协调不同区域纤检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全国纤检系统的大数据、云计算等自身资源共享优势,加强不同区域纤检机构合作。运用不同区域的技术、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实现不同区域纤检机构数据共享,便于掌握本区域内电商平台销售产品的相关出厂信息。二是区域协作。建立区域内信息平台建设,及时采集企业产品标准、销售台账等相关数据,提高数据库的完整性,为资源共享提供坚实基础。对非本区域内质量违法案件,积极向相关单位报送,按相关规定及时移送、配合管辖地纤检机构处理,对处理结果及时通报。

(作者单位:四川省纤维检验局)

上一篇:EPROM存储器数据丢失导致的电梯突发故障 下一篇:家具包装的基本概念及其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