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不预则不立”

时间:2022-09-29 09:47:19

数学课上的“不预则不立”

《认识面积》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单元的第一课时,因为是校际的教学研讨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件的制作、教学具的安排、课堂教学的预设等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可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让我尴尬的一幕:

案例回放:

师:(课件出示后)大家看,用肉眼观察很难比较面积大小。同桌合作,利用身边的材料,想办法动手比一比。这里老师为你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有透明的方格纸,两张图片,还有一些长方形纸条。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学生操作后交流)

生1:我们把透明的方格纸放在这两个平面图形上,数一数可以发现正方形有9格,长方形有8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2:我们是把这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再把多出来的部分剪下来放在一起,结论也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这是一种剪拼方法。你很聪明,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处可大了。。。。

(正当教师为学生的精彩表现感到欣慰时,第三个学生打断了教师的话)

生3:教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是用尺子量的

(教师一愣,急忙打断了沉重的回答,并提高嗓音)

师:用尺子测量的是长度,我们现在比较的是面积,希望你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

下课后我找到这个同学,问他的想法,这个同学说:教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我想到的方法就是测量,我认为图形的周长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图形的面积与周长难道没有关系吗?老师没有让我接着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当我问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时,没想到孩子这样说:希望下次发言的时候,老师能耐心的听我把话说完。

这个案例中,生3的方法在老师看来,已经偏离了预设的“程序”,如果老师给学生机会,耐心听完他的想法,就会发现,有不少学生也认为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有关,这为授课者提供了课堂的生成资源。在数学课堂上,老师是一名智者,在耐心倾听学生的同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学生理性的数学思维之美,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案例思考:

一、孩子说的对吗?

课后我来到这个学生身边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孩子急了,拿来尺子量给我看,A图形的这两条对边的长跟B图形的这两条对边是一样长的,那么只要量出A图形的另一组对边比B图形的另一组对边要长,就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我这才恍然大悟,孩子说的是对的,而且值得表扬并用作课堂的生成资源,首先他勤于思考,不拘泥于老师的教学思路;孩子思维水平很高,其想法与求长方形的面积一致。他把枯糙的数学学习与他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更形象,更容易理解。

二、我的做法对吗?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被重视,是一种灌输学习;如果有了预设,并在预设中有所生成,就说明师生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被重视;如果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样的学习是有生命活力的学习。教师在教学前预设还不到位,所以才会在课堂上手足无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顾忌的只是自己的公开课,为了让课顺畅的进行,而草草的结束学生的发言,一味的把学生拉到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上来,没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浪费了一段很好的教学生成资源,也错过了学生精彩的发言。我的做法对自己来说是无预设的,对学生而言则是粗鲁的。

三、我会做了吗?

反思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做法,无非是另外几个答案,都是在备课时已经预设好了的,考虑到在教学时学生肯定会提出来,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进行下一步的研究。而这位同学提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显然没有预见到学生的这个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这样的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所以,我们要及时调整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进行教学,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及时的给予鼓励!

上一篇:浅析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下一篇:土木工程综合实验模块式教学的改革思路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