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的有关探讨

时间:2022-09-29 07:23:16

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变的有关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特别是硕士生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后分析了现行单一硕士生培养模式产生的主要问题;最后阐明了打破传统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使硕士生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硕士 培养 模式

1.前言。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足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实力的主要指标。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研究生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4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直接担负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必须主动地适应这一要求。同志曾多次讲过:“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研究生教育“直接为科学技术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直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起若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我国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使社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社会认同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重要标志。这些都为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火的社会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特别是硕士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而造成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增,对研究生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2.现行单一硕士生培养模式产生的主要问题。

2.1 硕士生就业压力增大。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本科的大幅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也迅速增长。研究生招生数量从1998年的7.25万人,激增到2007年的41.86万人。10年的时间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幅近20%。其中硕士生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5.7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6.06万人,10年的时间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幅达22%。虽然近两、三年来国家对博士生招生规模实行了较严的控制,但硕士生招生规模仍保持了较大的增长。

迅速扩大的研究生队伍同时带来的是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的就业开始遭遇尴尬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就业范围较窄。从就业领域来看,相对本科毕业生而言,研究生的就业面比较狭窄,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往往是毕业硕士生的首选。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单位对高学历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同时也与研究生们在找工作时求安稳的心态有关;其次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院所通常是硕士生毕业时比较满意的去向,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度高,工作也比较有挑战性,而且常有经费资助。第三是外企或大型国有企业等,一般主要是在一些研发或高级分析研究性岗位,这些岗位能发挥研究生的专业特长,同时也有较好的福利待遇。

然而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企、事业单位用人也越来越务实,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硕士生,硕士生能胜任的工作不用博士生。有些企业单位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而不是硕士生。因为硕士生不如本科生安于本职工作,“跳槽”几率大。高不成低不就的硕士生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2.1.2 就业期望值较高。硕士研究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期望值往往比本科生要高,主要表现在:对单位的性质比较挑剔,薪水待遇要求较高,对工作岗位层次的追求,专业的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等期望都较高,这样,可供选择的余地自然就少了。

2.1.3 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存在矛盾。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硕士生培养大多以学术型研究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即以理论知识为主,而缺少应用性、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目前社会需要的很多岗位要求研究生有实际应用和开拓的能力,这就使得社会实际需求的硕士毕业生与学校实际供给的毕业生之间存在着供需不协调的矛盾,从而影响了硕士生的就业。

2.2 硕士培养模式结构仍欠合理。就研究生招生培养结构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比重仍然占据绝对优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如表所示:美国和英国的非全日制注册研究生占全部注册研究生的比例已经超过50%。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在1980年已经达到63.9%,2005年回落至52.1%;英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在1980年已经达到37.1%。2005年增加至57.1%。而中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在1991年仅为6.1%,到2004年也仅增加到18.8%,与美国和英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3 传统硕士培养目标面临挑战。在我国的学位体系中,硕士是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培养的,而且对其有明确的学术要求:①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②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现行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学术型而轻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的倾向。在培养模式上趋于单一,几乎所有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均采用“学位课程+学位论文”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忽视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使得毕业生缺乏人文精神,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最终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硕士生培养模式亟待改变。国外硕士层面的研究生培养普遍采取的是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学术型硕士教育只是作为一种过渡性教育,而应用性专业、职业型硕士教育占硕士层次教育的比例却较大,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我国目前硕士教育层次内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规模较人,其中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点达到3400多个,硕士点则达到1万多个,而截至2008年我国专业学位授权点数仅约为950多个(工程硕士未按领域统计)。可见仅仅靠增加专业学位授权的规模,难以解决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性人才比例偏低的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改进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增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向职业型转变,是近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有效办法。

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变那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旧观念,应当“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将学术型培养与应用型培养分开。在教学形式方面,应改变传统的导师讲授形式,采取更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开设讲座、课堂讨论、研讨会、科研实践等。

实际上在应用型硕士人才培养方而,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我国先后设置了工商管理、建筑学、法律、教育、体育、公共管理、公共卫生、军事、临床医学和工程硕士等17种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培养了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专门性复合人才,只不过目前在培养条件和规模上还受到一定控制。

教育部从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主要招收参加全国硕士统考的应届本科生,增招计划完全用于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可见从政府管理层面也开始鼓励硕士培养向应用型、复合型方向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结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已经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研究生教育必段紧跟社会的发展,摆脱以往“闭门苦修、孤芳自赏”那种相对封闭的处境。将过去主要按“以我所能”来开展培养工作转变为今后按“社会所需”来开展培养工作。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必须打破单一模式,向多样化发展。

从层次上看,硕士、博士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生培养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既承担着为博士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各类商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根据目前社会发发展的需要看,其重点应是在后者。这就要求硕士研究生培养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的同时,特别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和专业领域来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国际上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近些年来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所做的改革尝试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均表明,有必要将我国的学位类型划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型。并根据不同类型学位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特别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从目前科学学位占多数、辅以少数专业学位和应用于用类型的状况,逐步调整到以专业学位为主、辅以多种类型的新格局。

上一篇:过程控制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建设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