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9 02:00:38

中日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各国对气候变化的重视以及国际绿色标准的盛行,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欢迎,环境贸易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环境产业的经济价值,也使得环境贸易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各国也纷纷制定向国际标准靠拢的贸易政策。因此国际环境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的新宠。发达国家对环境贸易和环境产品的开发比较重视,这使得发达国家在环境贸易方面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加深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境产业的发展,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下诞生的多样化的我国环境产业以及环境贸易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日本不仅是一个环境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贸易大国,随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贸易往来的频繁,如何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基于环境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经验和贸易政策,对进步一推动我国环境政策下的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环境产业 环境贸易 中日比较 启示

一、环境贸易政策的提出背景及内涵

(一)环境贸易政策的提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各国间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中后期经合组织国家普遍实行的比较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到20世纪初提出的环境贸易可持续发展政策,再到哥本哈根会议的开展,无一不体现出各个国家和组织对环境及环境贸易问题的重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环境贸易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出口竞争力弱。我国环境贸易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境产业和环境贸易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兴领域,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宏观引导力度不够;环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环境市场发育较缓慢等。而日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其环境产业的发展规模,并且拥有最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最科学的环境贸易政策以及最显著的污染治理成果,日本这个曾经发生过严重环境事故的国家,如何迅速转变为公害治理先进的国家,又如何壮大环境产业,从而更有效地支撑环境贸易的发展,其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二)环境贸易政策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起草组ISO/TC207。ISO/TC207 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套环境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规范企业和团体等所有组织的环境表现,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人类各项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职责是研究、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方面的国际标准。其中包括:1.绿色技术标准,即国家或组织出台的以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的相关标准。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发达,持有垄断技术,它们以保护环境为名义,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2.绿色卫生检疫,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国家有关部门为了保护国内消费者、保证商品安全,利用海关及商检机构对产品是否含有毒素、污染物及添加剂等进行全面的卫生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3.绿色包装制度,即为了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废弃物,采用易分解、易回收、利于环境保护的污染程度较轻的包装方式.

二、中国日本环境贸易政策比较研究

(一)中国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中国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环境保护及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而且使我国的环境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环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环境贸易的扩张,环境贸易反过来也推动了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环境资源价格、收费政策等制度体系的日益完善,随着环境监管的日益加强,随着国家的重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观念的变革,环保产业及环境贸易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舞台。2010年,我国出台了四大环保产业新政:第一,强化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推动环保发展需求,从而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第二,继续完善环保产业的相关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及金融政策体系;第三,加快国家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第四,推出一系列环保新标准,推动新的环保产业的出现。如今以上政策发挥了巨大的指引作用。

2.中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地区发展不平衡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环境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江苏、浙江、广东、天津等省份发展得最快。目前的生产力主要集中在环保机械产品以及“三废”综合利用方面,大多数地方尚未建立起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机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环境产业发展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环境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成熟,因此其对外贸易中的环境贸易额也占据主导地位。东南沿海部分省市的环保产业占全行业总数的 60%左右,总产值 80%则集中在江苏、辽宁、上海、山东、吉林、四川、广东、湖南、浙江、北京10个省市。

(2)环保产品种类过于集中

在我国,环保产品类别除了传统设备外,还包括家用纯水机、矿泉水设备、杀菌消毒设备、除尘设备、隔音材料、净化剂、活性炭、消声器、光电开关、除臭机、防辐射产品、环保工艺品、环保分类垃圾桶、环保家具用品、环保烟具、装修检测仪器等系列消费品、噪声与振动控制、放射性与电磁波防护、环境监测仪器等类别。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的环保产品品种比较齐全,能够进行相应的配套生产,基本上可以满足一般的防污治污的需求。然而生产核心产品的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国际市场对我国环境产品的认证度偏低

环境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产品和环境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也就是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一国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额占该类产品和服务总出口额的比重,可反映一国环境产业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我国环保出口产品的发展趋势是,由单机出口为主向单机出口与设备成套出口并举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环境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是频繁地遭遇国际技术壁垒的限制。日本有近400个农业标准。其中技术法规、认证等与技术相关的壁垒表现得最为突出,成为我国产品出口最难对付的障碍。

(二)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现状

1.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现状

日本在20世纪中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和我国相比,由于其国土面积狭小,日本的整体环境承载力较差,日本政府在当时盲目发展重工业、却忽视了环境保护,这给日本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致使公害事件频发。自1973 年开始,日本通货膨胀与要求保护环境的强烈呼声同时出现,使日本的工业不可避免地向高端市场快速转型,于是日本政府开始考虑实行“环境立国”政策,对环境产业进行了大力整治,这使得日本迅速变成世界环境模范,也印证了这一转型的成功,同时引领日本在接下来的15年中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的环境产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日本环境市场的规模不断得以扩大,每年新从事环境产业生产的企业有3000多家,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环境市场。

2.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的发展优势

(1)绝对优势的全球市场份额

目前,发达国家国内环保市场需求已逐渐趋于平衡,国外的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成为日本等发达国家开放的目标和对象。日本饮用水市场、废水处理市场及固体废物处理市场已从2005年的 1410亿马克增加到2010年的1540亿马克。2009年,在亚洲环保市场上,美、日、德三国占了很大份额,例如在废水处理方面,美国占 16%,日本占 34%,德国占 13%;在固体废物方面,日本雄居第一,占到48%,而美国仅占 28%,由此可见日本环境贸易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2)环境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在普及环保意识、推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使得一系列的环保法规及制度逐渐成形。目前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环境保护法规最完善的国家当属日本和德国日本2000年推行了《推进形成循环经济社会基本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还有 21世纪新颁布的《关于推进有机农业的法规》和《关于有机农业推进的基本方针》。日本环境省曾作出预测,到2050年环境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60万亿日元。

(三)比较分析中、日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产业选择及措施

1.中日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产业比较

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等领域。环境产业及环境贸易大多还是停留在初级的产品和服务上,涉及技术及高端产品方面的出口产品仍然需要继续开发,日本的环境贸易市场包括污染治理、装置技术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日本环境贸易政策的实践表明,有效地运用环境贸易政策可以帮助一国的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的环境贸易政策为扶持日本将来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2.中日实施环境贸易政策的措施比较

针对我国政府来说,在环境产业和环境贸易的探索实践当中,日本在制定相关环境政策、法规以及机制、程序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我们在发展本国环境贸易时,则应该注意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注意多学习和借鉴日本在环境产业和环境贸易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如制定完善的政府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新高效的效益驱动机制;适当完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

三、日本环境产业及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一)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与谈判

参与国际公约和条约的制订,参照世贸组织的基本架构,构建我国的环境与贸易管理体制。中国作为环境大国、贸易大国,在国际贸 易立法和国际环境立法中的作用是相当有分量的。我国应当积极主 动参与多边体制内的贸易与环境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我们要与发展中国家紧密合作,为制订既顾及发 展 中国家实际情况与合理要求,又利于环境保护的多边贸易规则而共同 斗争。

(二)实现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

清洁生产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轻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清洁生产不但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使用和最后报废处理过程中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工业“末端治理”的被动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减污的目的。我国的企业应当把实现清洁生产作为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增大投资,改进技术,加快发展速度。绿色产品是清洁生产的产物,是绿色经济的表现。专家们估计,在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品都要进入绿色家族。

(三)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污染物,怎样处理这些物质,这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我国的企业必须长远地考虑到对社会和公众负担的责任,要认真建设“三废”处理设施,并确保有效运行。具体来讲,即建设废物净化装置,采用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实现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净化处理;开发和采用利用废弃物的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开发替代能源和替代材料的技术,开发和采用环境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四)积极实施环境标志认证

实施环境标志,是根据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地采用环保技术、工艺、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污染防治能力的步伐。国际标准化组织自1996年10月以来的系列环境管理标准一15014000,包括环境管理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行为标准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标准。由于我国产品无环境标志,每年有23亿美元的出口商品。为了减少损失,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开发环保产品,积极申请环境标志认证。第二,加强与国外环保部门的沟通,使我国环保标志得到国际认同。

参考文献:

[1]汤天滋.中日环境政策及环境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7.

[2]耿丽萍.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与外贸战略调整方向[J].商业研究,2008,(6).

上一篇:图形化动画风格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