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9-29 06:10:16

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是知之始。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教学实践也表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并积极诱导学生提问,能收到特殊的效果。第一,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提问质疑,并能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解决问题。作为认识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第二,有益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

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动脑筋思考的过程。不仅如此,学生提问质疑,往往是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或不同见解,反映着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第三,可以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生的提问质疑,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但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新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现代评价观念认为,判断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不是看他能够解决多少问题,而是看他能够提出多少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和意见,哪怕是幼稚的、不成熟或者不完整的想法,教师都要充分尊重,用关爱的心和激励的语言消除学生提问时的恐惧心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问可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向着认知目标前进。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设问:“这节课的知识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用这样简单直接的方式对学生提问题,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没有问题”,因为这样设问既无法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更无法起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作用。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应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目标。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在使用教材中提出问题

教材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文本,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如:教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针对课题提问,学生经过思考,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计算的等等。其次,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问题:从与旧知识的比较联系上提问;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定律上提问;从算理、关键字上提问等等。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编者在教材中精心设计的问题,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提出新问题。

2.在活动中提出问题

在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统计与可能性”后,为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件进行一次统计的“你问我答”活

动,即各位同学将自己调查来的内容绘成条形统计图或制成统计表。活动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图表,然后再根据图表上所反映的数据由“我”向同学们提问(也可以由其他同学向“我”提问)。根据统计的结果,分析、说明,回答提出的问题。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统计能力,增强了运用统计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3.在求异中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实际应用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有的计算题可以有多种算法,有的开放题还可以一题多填、一题多编、一题多解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突破定势,从同一问题或材料中的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多样性,激发创造力。

4.利用错误提出问题

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出错的问题或者判断,除分析原因订正外,还可以尝试利用错误提出问题。

5.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并进行巩固练习后,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补充一些实例来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本上的数学的联系。

(二)创造氛围,让学生有问敢提

学生平时有了问题,但常常不敢提出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一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

1.足够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中注意加强教学民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心,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敢于提问。

2.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和讨论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过程。

3.允许出错后改正

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提问会更加积极。

(三)提供指导,让学生有问会提

“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1.示范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

2.学生尝试,掌握提问的法则

(1)对需要用数学知识解释的现象和事实提问

如:圆的认识中,可以设计三个动物分别骑方车轮、圆车轮、椭圆车轮的车比赛的情境,学生立刻对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为什么要安在它的圆心上产生了强烈的疑问。

(2)遇到日常概念与数学概念矛盾时提问

如:生活中比赛结果常有几∶0,而“比的意义”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学生立刻想问:“为什么比的后项不能为0,而比赛结果却常有几∶0呢?”

(3)对出现联系的数学知识提问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先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随后推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于是学生自然而然会问出:“长方形面积可以用两条相邻边相乘计算,平行四边形是否也可以用两条相邻边相乘计算面积呢?”

二、让学生有机会解决问题

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每个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要改变原来那种走过场,讲形式的局面,不能提完问题就算了,要善于捕捉学生高层次的问题,并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中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独立尝试解决

在一年级学生学完加减法应用题后,创设租车情境:18个小朋友去春游,现有11座的车两辆,6座的车三辆,4座的车五辆,你能想出几种租车方案?怎样租车空座最少?怎样租车最优惠?把这题作为最后的思考题,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第二天,大部分学生设计出了自己的方案,最后达成共识:除了考虑没有空位,还要考虑每辆车的价钱,考虑车是否舒适。学生设计租车方案,交流设计理由,既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会到解决不同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考虑,设计方案时还要考虑到实际需要。

(二)合作探索解决

不同的学生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往往有不同的思路,在问题提出后,激发学生的交流意识,使他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共进,在合作中学会争辩、接纳、欣赏、改进。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时,先和学生玩一个游戏,由学生随机报分数,然后我很快就判断出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游戏之后,学生很吃惊,立刻想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通过讨论,学生发现分母是4,8,25,100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而分母是3,7,9,11,39的却不能,我进一步启发讨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相互讨论后最终得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三)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学完比和比例知识后,可以开展数学活动“绿化校园”。请学生事先实地测量,应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设计美观实用的新操场平面图。上课交流时,学生结合设计方案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要铺设人造草皮,就要知道人造草皮每平方米多少元和铺设面积,操场要考虑安全隐患最好铺上橡胶地砖,就要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再次开展社会调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方法,教学活动就自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能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解决高层次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