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探析

时间:2022-09-29 06:00:14

对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探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上大学交学费已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近几年来不断攀升的高校收费又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件事情,也成为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高等教育收费产生的背景、合理性、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及原因分析,探索高校面临困境需采取的措施,旨在呼吁全社会和高校一起同心协力关心、爱护、发展中华民族的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经济背景及产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转而对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了迫切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适应形势和人民的要求,逐步扩大办学模式,开始招收计划外自费生。因当时高校经费主要是政府按计划内学生人数拨款,而国家允许对自费生收取学费,这便是高等教育收费的初始。

1997年,高等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国家对各高校的计划内学生和计划外自费生实行并轨,对全部高校学生收取学费。学费标准由各省物价部门分别测算和规定,高校将学费用于补充办学经费中国家拨款不足的部分。

1999年,国家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做出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计划在三年内扩大招生数量一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有加入了扩招行列,至2005年秋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比1999年增加了3倍(413.42万人:1400多万人)。

同扩招的急速发展相比,国家对高校拨款的增加不成比例,高校经济负担日益加重。2000年物价部门对学费标准进行调整(湖北省),高校学费收入有所提高。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要求,2001、2002、2003年学费标准不做调整,2004年适当上调后(湖北省),学费收入已成为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一部分,但这仍不能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在这过程中,高等教育收费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高等教育收费行为的合理性

从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来看,高等教育属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它的私人收益具有排它性和竞争性。公共产品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而对于准公共产品,则应采取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高等教育经费不应由国家财政全部承担,而应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一部分。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讲,教育服务使受教育者提高个人的知识素养,培养个人的职业技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成本分摊原则,既然个人从高等教育中获取个人利益,他理应对教育成本支出作出部分补偿,高等教育向个人收取一定费用是合理的。

提供高等教育服务是要支出成本费用的。建设基础设施,购买教学设备、仪器、实验材料,提供后勤保障,配备师资队伍等。高校为了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单靠国家拨款办学是难以实现的。虽然高等教育属于一种非盈利公共,但也要维持日常运转,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收取一定的培养费用是必要的。

三、高校不合理的收入结构及其原因分析

自1999年扩招后,连续2次调整学费标准,使教育收费成为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项收入。而从社会角度看学费标准已是超高了,那么学费是不是可以完全弥补高校的需要呢?试加以分析:例如,2004年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年生均拨款为8000元(农林院校和师范院校),而教学质量好一些的学校生均年度培养成本约15000元左右,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标准是3375元(农科),8000元加上学费3375元,尚有3600元左右的缺口,因而只有采取不是办法的办法--贷款。因此,拨款、学费、贷款形成了高校实际发生的收入的三大部分。这种收入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长此下去,将影响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高校收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1、百姓负担过重。高校收费超过了居民的支付能力,南昌大学甘筱青等教授指出,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从1995年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进入新校区学生的学费则在6000元左右。这就是说在短短的十年间,大学的学费飞涨了625%、750%。而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纯收入自1995年的3893元到2004年的9422元,仅增长242%,农民的平均纯收入自1995年的1578元到2004年的2936元,仅增长186%,学费上涨明显超出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

2、高校办学成本过高。高校人员经费近年来迅速增长,增加了办学成本。人员经费主要是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其他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许多学校引进院士、教授及各种科研人员等,大幅度提高待遇标准,大大增加了办学成本。其次,现代教育质量观要求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育技术等必须不断提高,从而使教学投入明显增加。最后,高校规模扩张,使得学校基本设施建设投入呈现新的高潮,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室等的建设,大大增加了高校的办学成本。

3、教育成本测算的不确定性。关于高等教育收费较高的情况,教育部门的解释是:高校教育收费是以弥补成本为目的,是根据在校学生的成本核算的。但是教育成本的计算,一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任何一个高等学校公布过本年年均学生培养成本的数据,因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

4、政府投资不足。测度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指标有多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当前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率,一直处于百分之三点多的水平,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79%,已连续两年下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偏低是高等教育收费偏高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教育收费问题的措施

1、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就需优先发展教育。当前,我国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而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机会均等,也就没有社会的公平,和谐社会就难以构建。我认为加大教育投入是国策的需要,同时也可缓解群众强烈反映的“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2、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高校应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对存在的机构臃肿、冗员泛滥、官多兵少的现象;不合理的师生比现象;铺张浪费、出国考察为名的公费旅游、公费吃喝等现象要予以实质性的整改。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即“节源增效”。

3、科学合理制定收费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学费是按生均成本核算的25%收取的,虽然生均成本的计算比较复杂,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政府应尽快建立高校生均标准成本核算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校学费标准。同时,让社会、公众对学费价格标准有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使教育收费透明化,从而利于社会监督。

4、完善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制度。加大奖学金的金额和获奖比例,拓宽奖学金的来源渠道,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企业、校友等的支持,解决一些困难学生的问题。助学贷款是高校贫困生在校期间由政府全额贴息的优惠政策,政策性极强的商业贷款,主要由银行来承办。高校应积极开展“银校合作”,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进行。同时为避免学生违约现象的出现,对学生还应加强诚信教育,逐渐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上一篇:转型期灵活就业可行性的理论分析 下一篇:德国物权法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