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2-09-28 11:23:37

生态社会主义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生态社会主义运动致力于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力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模式,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对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0)05-0017-02

“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这也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共性。生态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生态运动相结合、建立“红绿联盟”的产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生态运动的影响,反映了当代西方左派从生态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也反映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与社会主义前途的必然联系。认识和研究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问题,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们当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充实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

生态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那里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总体来讲,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理论倾向。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问题上,在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者普遍有着共同的立场。

1.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生态危机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要解决生态危机,最终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生态社会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也是“生态”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最大化要求生产最大化,而生产最大化必然要求消费最大化,如果消费最大化不能实现,其结果必然是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凯恩斯主义,并依据它制定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大消费,甚至是浪费性的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一举措延缓了经济危机,却造成了生态危机。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被消除,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的无限扩大化与社会购买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暂时缓解,生产的无限扩大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一般都主张放弃“稳态经济”,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稳态经济”是西方生态运动早期的一个基本经济纲领,其含义是指实现经济在数量上的“零增长”,谋求质的发展,以此来保护生态环境。这种主张虽有其可取之处,但在现实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于广大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要治理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量和质是不能分开的。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生态社会主义中的影响日益扩大,“稳态经济”的思想逐渐被取代。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要实现环境保护,关键是必须跳出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控制,理性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摆脱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当然可以理性地控制生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以全面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为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人们不是为了交换价值,而是为了使用价值和人类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在生产中体验到创造技巧的喜悦和休息中的快乐。在改造自然和制造自然产品中,人们为了更有效地和有用地改造自然,努力地探索自然规律,也发展了自己的智力,同时人们还把自己变成能欣赏自己创造的产品的、具有审美情趣的人,从而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改变由财富和权力不平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即人的实现能力的不平等,使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反对利己主义,使一切私人的或公共的权力机构的决策和行为符合社会公平正义原则,从中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4.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生态帝国主义理论。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背景当然是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高速的增长,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化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垄断资产阶级不但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上的剥削,还推行生态帝国主义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并将环境污染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资源和环境问题超越民族和国家,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帝国主义除了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一般性的资源掠夺之外,还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加强对边缘地区资源的掠夺,为了掠夺资源,生态帝国主义国家甚至还不惜发动生态战争。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当代生态帝国主义是早期生态殖民主义的升级版本,并对生态帝国主义的三种形式――资源掠夺、污染输出、生态战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二、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今天,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表现出的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它标志着传统工业文明开始走下坡路,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成为上升中的文明,标志生态文明建设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时代即将到来。生态文明是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向,而且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存在着三个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人口众多。我国总人口2000年接近l3亿,2030年将达16亿。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二,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原,中国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14%、32%左右,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则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第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酸雨的范围由华南、华西地区向华中、华东、华北蔓延,1/3国土面积遭受酸雨危害。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65条遭受中等以上污染,水质污染已严重影响了流经地区人民的饮水安全。面对增长的人口,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承载力,我们应该有一种危机感。只有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并付诸行动,才是唯一出路,这不只关系到我国人民能不能尽快、彻底摆脱不发达状态,而且还关系到中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自然国情基础就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选择。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才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生态社会主义者在生态危机根源问题上的认识是一致的,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框架内生态危机无法根本解决,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反对资本主义,坚持社会主义,这构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这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立场也是一致的。在解决生态危机的问题上,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其优越性表现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即表现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平等和谐相处并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生态目标是4个具体目标之一。这说明社会主义中国对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全民族的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提高,并把生态经济的发展付诸实践。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条件和能力肩负并最终完成解决生态危机的历史重任,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党一贯的政治立场。

2.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依靠科技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我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而这一切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进步来实现。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3.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社会主义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异化的不平等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公正的社会,把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美好理想寄托于社会主义。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更应成为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人口剧增、贫富差距过大、蔓延、社会保障欠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已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享受改革成果很少的弱势群体,其利益被一再侵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遭到严重的践踏。因此,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和平衡各方面利益,依据民主程序制定出合理完备的为整个社会认可的公平正义的规则体系,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完善有效遏制、贫富悬殊等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和精神实质、造成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的不和谐因素的进一步蔓延。特别是要通过分配结构的调节和分配制度的改革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普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更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4.在全球化背景下要警惕生态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生态帝国主义理论,揭露了当代生态帝国主义掠夺资源、输出污染、发动生态战争的恶行,积极主张打破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外交往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态帝国主义理论为我国的对外交往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也制约着我国的发展,反对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我国外交政策的一贯主张。面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污染输出,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项目本身的环境评价,反对引进高污染和高危险性的项目;在垃圾管理上,要加大环保和市政部门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洋垃圾”输入我国。面对生态帝国主义的资源掠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应该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反对发达国家对我国珍贵生态资源的掠夺。我们要警惕“生态殖民主义”对我国环境的破坏,因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过这些问题,我们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时候,要进行全面评估,加大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措施,加强监管。

上一篇:循环经济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