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美术学院与当代艺术教育

时间:2022-09-28 10:12:08

巴黎美术学院与当代艺术教育

摘要:巴黎美术学院跨越了300年的兴衰历程,它的每一次变革对法国乃至世界的美术教育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作为法国现存唯一一所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的美术学院,对它做个案研究,其目的显而易见。巴黎美院从辉煌的传统中走来,研究它的形成、发展、危机和衰落的整个过程,以及美院面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现实,所做出的种种回应,对我们研究西方美术学院为我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提供积极的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当代艺术;美院;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一、巴黎美院;当代艺术;改革

今天我们常说的“巴黎美院”全称是“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缩写ENS-BA,Paris),与历史上的“法兰西美术学院”(Academie desBeau―Arts)二者的相互关系在文章开始我们就有必要明确。西方的美术学院从建立初始就承载着两方面职能:一是作为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等造型艺术家的专门组织机构,性质相当于现在的美术家协会(association);二是作为培养造型艺术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其工作和任务通常由其下属的美术学校(school of art)来承担。美术学院的教育职能主要从18世纪末开始直到19世纪才占据主导地位。美术学院作为一个身兼二职的社会机构,它主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为社会培养从事绘画、雕塑等高雅艺术活动的纯艺术家;第二,展开艺术理论探讨和争鸣,建构纯艺术理论体系,以便指导和规范艺术创作活动;第三,组织和举办公开艺术作品展,沟通学院与社会、艺术家与赞助人或公众之间的关系。法兰西美术学院正是这一体系的一个极好例证。

法兰西美术学院(Academie des Beau―Arts)创建于1795年。其职能主要包括负责和指导罗马大奖竞赛(Grand Prix);在10月份举行的公开会议(Séance Publique)上颁发奖章;编纂《美术辞典》;操纵罗马法兰西学院;在19世纪组织沙龙展评审委员会;此外,还控制着下属的美术学校,直到1986年的《学院章程》中,学院仍然声称拥有这些管理和监督权利。今天我们所指的“巴黎美院”就是Academie下属的美术学校。为了区分二者的译名,“Academie des Beau―Arts”我们就称为“法兰西美术学院”,“巴黎美院”即今天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ENSBA。

法兰西美术学院虽然不干涉美术学校的内部改革,但是却有权挑选教授,并保留对竞赛计划进行监督和对考试结果进行评判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罗马奖学金”的考试和评定。获奖者可以去意大利的米第西斯艺术城(Villa medi-cis)生活和工作几年,标志着其艺术生涯已成功了一半。“罗马大奖”由法兰西美术学院掌控,学院也牢牢控制着巴黎美院,美院教授基本由其成员担任或由其决定,并且控制着外省美院和社会上的艺术沙龙、各种艺术奖励。巴黎美院每年只招一百名左右学生,竞争极为激烈,塞尚两次报考都没录取,罗丹三次报考都因他的素描与雕塑缺乏当时学院要求的熟练标准而落选。

1825年安格尔当选法兰西美术学院院士,183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院长,并影响了美术教育。可以说这一时期巴黎美院达到了巅峰。关于降低法兰西美术学院权利的提议随着1830年6月革命的爆发接踵而至,但是却遭到保皇派的抵制。直到1863年由Nieuwerkerke伯爵提出的教育改革一一接受国家指派的官员和采用工作室制,才最终使巴黎美术学校摆脱了法兰西美术学院的控制。所谓“工作室制”即由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成功艺术家在工作室中指导学生的绘画和雕塑实践活动。1811年,年仅19岁的藉里柯(Geficault)进入美院盖兰(Guerin)工作室,次年即获罗马奖的题名。四年后的德拉克洛瓦(Delacroix)又入同一工作室,他们都是巴黎美院的骄傲。

19世纪美术学院来自于浪漫主义艺术家的挑战和工业革命对实用设计人才的需求,学院的衰落已成定局。到19世纪下半叶,最高荣誉获得者成了自己老师的平庸模仿者,这是近亲繁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上半叶的巴黎美院就是保守、陈旧的代名词,学院长期拒绝现代艺术与社会上轰轰烈烈进行着的立体主义运动、野兽派运动、超现实主义运动脱节。这一时期对艺术家是否需要接受古典教育产生了怀疑,因此罗马奖学金失去其赖以存在的传统理论基础。学院长期拒招女生,忽略一切包括摄影在内的新技术,学院与一切关于美术教育的反思对抗。

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各种新技术媒介的产生,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的冲击,影响到巴黎美院的传统教育体系。以1968年爆发的学生运动为转折点艺术进入了当代艺术阶段。早已对传统美术教学反感的巴黎美院学生占领校园,走上街头,对美术学院一系列体制、美学观念提出质疑,要求改革。反映在艺术界则是艺术家们竭尽所能地对以往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维进行颠覆。在法国主要体现在至少主义和观念艺术影响下产生的行动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后杜桑与后达达主义,而作为传统艺术手段的绘画、雕塑则基本不在其范畴。反映在巴黎美院,罗马奖被废除,法兰西美术学院被架空。70年代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巴黎美院向当代艺术敞开大门。

在这场斗争中当代艺术靠观念性与传统的艺术形式拉开距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此后的几十年,直到今天当代艺术还影响着巴黎美院的每一次革新。

二、米肖的教育思想及对巴黎美院的改革

伊夫,米肖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与艺评家,1989年9月至1995年由法国文化部指派担任巴黎美院院长。他在位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对美院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恢复了巴黎美院在国际上的“当代”地位,并重新回到当今世界几所重要美院行列。

改革的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事制度的调整是触及人员最多、风险最大、最艰难的改革。教师问题是改革的关键。教授任职打破“终身制”“铁饭碗”,实行三年合同制,即三年任教期满后,双方自由选择去留。现在巴黎美院的教授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后在此任教的国际知名艺术家,这与美院强调教学内容与当前艺术的紧密相连有关。

缩减学生人数。3年内将学生注册人数减至500人。严把入学关,控制招生规模。 发展多媒体专业。在美院建立摄影基地、摄影与声音处理基地、信息基地等。在原来绘画、雕塑两大专业基础上增设多媒体方向,配备相应的教授与工作室,形成绘画、雕塑、多媒体三大块教学结构。

建立“邀请艺术家工作室制度”。邀请世界知名艺术家来院主持半年或一年工作室,使学院的教学与当代艺术紧密 相连,扩大学生接触面,避免学术的因袭保守,给稳定持续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流动性。每年竞争教授的名单中,当代艺术家占了大多数,很多是活跃在国际当代艺术界的大师,如在1989年之后成为美院教授的波尔坦斯基(Boltansiki)、梅萨热(Anne Messager)、迪肯(Deacon)。

扩大与国际各大知名美院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互派交换学生。每年巴黎美院会提供经费,选派30―40名学生到其他国家的各大美院学习半年。

三、巴芒克的艺术教育思想和改革

1995年米肖院长届满离任,阿尔弗雷的.巴芒克调任巴黎美院院长。他继承了米肖的改革方向,但形式上较为温和。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上。这里不仅是传统概念上的造型语言与新媒介的造型语言的研究与融合,还包括文学、舞蹈、音乐、影视、信息等边缘学科的融合。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目的是找寻在传统与当代造型手段之间新的可能性。因此,巴克芒的改革是建立在米肖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入的、细化的、更加适应美院朝向当代艺术发展方向前行的改革。

四、办学理念

“宽容”与“开放性”体现在今天巴黎美院的方方面面。

当代是众多艺术形式同时并存的时代,每种手段、每个观念、每点不同都在艺坛上有相应的地位。教师的职责是陪着学生进行各自的研究,帮助学生在技巧和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教授和学生间主要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历史与现在众多的视觉作品中,找寻到自己的创作语言。

巴黎美院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美院只是给学生们提供一流的学习设备和高质量掌握各种技术的训练场所,还有一流艺术家主持的工作室可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与各工作室教授的交流中寻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掌握相关技术将研究进展下去。

阿尔弗雷的.巴芒克院长认为:美院是一个教学与实验的场所,美院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使各个领域相互冲撞产生火花的地方。学院不能从生产线上生产出艺术家,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美院的学生某种意义上是明天的艺术家,艺术理论上的争论大多是当代提出的最新课题。巴黎美院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她的名字最多的是让人想到过去而不是现代,从历史与传统中走来,但更多的是与现实的联系,将传统与这个时代紧密联系。美院不是一个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不能通往某一相应职业,艺术家在当代社会是一个弱势群体,社会上的地位是相当微妙。美院的教学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提供多种可能性。与职业学院相比纯美术院校的教学无法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确定性,为了避免重复办学巴黎美院没有设计类专业,是因为巴黎有两所非常知名的设计类学校。

当代艺术靠观念性与传统的艺术形式拉开距离。因此巴黎美院将许多时间放在学生观念的培养上,邀请国际上知名艺术家来学校设立工作室,开设相应的理论课程,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每年组织学生旅行以增加学生阅历等等,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形成独立的艺术思维和掌握当代各种主要艺术表现手段。

五、教学与管理

由于巴黎美院的改革的重心是扩大美院在当代国际艺术界的影响,所以体现在教学上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念和对新观念的挖掘。因此巴黎美院在近两年课程设置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将原来设在二年级前的素描与人体结构两个必修学分变为选修课。这一转变某种意义上是对美术学院传统教学结构模式的彻底终结。巴克芒院长说,巴黎美院这样纯美术院校的教学与职业学院相比,无法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确定性。这给美院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法国的美术院校只有巴黎美院仍保留传统系科绘画和雕塑,这与巴黎美院培养“纯粹艺术家”的办学理念相一致,但早已抛弃了传统的学院主义教育,与当代社会和当代艺术紧密关联。其他56所文化部所属的国立美院有的侧重设计,有的侧重多媒体,绘画相比之下没有多大地位。巴黎美院所设的绘画、雕塑、多媒体三个专业方向,并存但不独立,以教授工作室为基础,提倡多学科的融合与多样化。工作室内一至五年级学生同室上课,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和教授,学生们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尝试,与众多艺术家教授们的接触与交流,对学生艺术观念的形成有很多助益,与不同的工作室学生一起工作,通过这些“融合”,学生间相互撞击找寻到适合学生自己的道路。

工作室制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学生可以常常不到学校,只是时而拿作品给教授看,但巴黎美院的教学管理是通过学分制来约束学生。美院学生进校时必须熟记《学生手册》,其中明确规定了一至五年级每年的学习科目及必须修得的学分,包括理论学分和技术课学分,如每年修不到两个学分就有被勒令退学的危险。某种意义上学分制为这种自由划上了最低限度。

学院在学制上还做了许多硬性规定来约束学生的这种自由限度。从入学到毕业的3个关卡。

入学。法国的专业美院入学选拔极为严格。往往是1:500

二年级末的学结。每个系组成4人评审团,包括系里的协调教授,教授和一名理论课教授。学生在评审团前展示自己两年的学习成果,如果其中3位教授不通过,就须在次年重过此关。

毕业。由毕业评审团确定,成员主要由4名在当代艺坛知名的艺术家,和一名学院指定的教授组成。学院每年召开会议,提出评审团候选人,再投票决定4名人选。

六、师资与工作室

巴黎美院继承导师工作室制,每个工作室由一名教授负责,并以教授名字命名。这些教授多为国际知名艺术家,其中大多数是90年代后在此任教的,这与巴黎美院强调教学内容与当前艺术的紧密相连有关。全院绘画、雕塑、多媒体共有30多个工作室,每个方向有10多个工作室。绘画工作室有布瓦斯隆(Fransois Boisrond)、维亚那(Claude Viallat);多媒体工作室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梅莎热(AnnetteMessager);雕塑工作室有迪肯(Richard Deacon)、佩罗(Gi-useppe Penone)等当代著名艺术家主持。

教授实行三年合同制,即三年任教期满后,双方自由选择去留。教授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危机感。一旦教授退休或离职,学校在其离职前夕在各种艺术杂志、媒体上刊登国际范围的招聘广告,在竞选者名单备齐后,由院长、资深教授以及艺术机构负责人等组成评审团进行讨论,并投票决定是否录用。

目前美院的教授大约有60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除了当教授外,还同时从事艺术活动,他们不断地将各种当代艺术信息传递给学生,又保持了每个教授不同的艺术观念与视角。

美院的教学以固定教授们的长期教学为主,同时每年从法国和世界各地邀请当代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和丰富的职业经验的艺术家来此工作,进行高水平、不同观念的交流,使学 生进入不熟悉或不习惯的领域,而这些领域是固定教授的局限所不能开设的,“邀请教授”工作室是对主要教学的一种补充。这种制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空间,根据需要设计自我。在每位教授的工作室里,学生的作品受教授的艺术观念、教学方法影响很大。为了避免这种形式语言上的师承,美院鼓励学生定期更换工作室,或同时在几个工作室选修。

近些年随着师资的不断调整,传统写实绘画与雕塑工作室几乎消失。在今天的巴黎美院各种不同艺术观念的教授,进行各自的教学实践,更多意义上教授的职责是陪着学生进行各自的研究摸索,在技巧与表现之间找到平衡,最终学生找到自己的“个人方法”。当代艺术创作的各种手段,包括装置、行为、影像、文本等,绘画雕塑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作为一个现代艺术家,了解当代社会,运用当代科技手段,对各种艺术创作手段进行尝试,通过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的尝试,来影响自己的创作。

除了30多个教授工作室外,美院还有近10个技术工作室,即丝网、石版、壁画、镶嵌画、塑模铸模、油画技术等。这些工作室有教授负责,并配备助教或技师,学生们在此学习取得学分,以便更好地在教授工作室完成自己的学业。

七、图书馆

美院的图书馆建于19世纪60年代,其中当代艺术的图书是法国最全的,一些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查找不到的资料这里往往能找到。图书馆由三部分组成:图书厅、多媒体厅、信息资料中心(CID)。

图书馆以现、当代画册为主,还有各种展览资料、论文等。多媒体厅分三部分,一部分是与图书厅连在一体的各种艺术报刊杂志;另一部分是各种录像带、CD等,并设有专门的视听室供观看,这些视听资料大量是对艺术家的采访纪实片;多媒体厅还有一角是专为学生们走入社会,进入职业艺术生涯而设立的。这里能找到许多与艺术职业生活有关的解决办法,如艺术家如何与画廊联系,各种艺术沙龙、展览征稿、奖金工作室申请等,以及职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信息资料中心(CID)藏有5万多张关于当代艺术的幻灯片。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召开各种座谈会,邀请社会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学者与学生交流座谈。

八、学生的职业生活

巴黎美院以培养当代艺术家为宗旨,而法国当代艺术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求新求异与否定、虚无的心态上。普通大众对于当代艺术是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大众审美还停留在印象派时期,与社会现实需求相脱节。当代艺术家仅靠一小部分藏家和国家的资助才能独立生存下来。

巴黎美院学生数在600人,每年毕业生约150人,而作职业艺术家的1/10还不到,完全靠艺术生存的不足1/20。

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巴黎美院不是一个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不能通往某一相应职业,选择了艺术家这一生存方式,必须接受面临的艰辛,艺术家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样一个工业信息化时代的角色是非常尴尬的。

美院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相关职业培养。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将美院的学生介绍给社会,特别是每年的“门户开放日”,学院广泛宣传,请艺术家、画廊经纪人、藏家来参观、购买学生的作品。与社会和当前艺术产生互动,为学生积累展览经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学院拓展多媒体方向,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从事教学、从事社会上与形象处理有关的工作,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等。

九、结论

巴黎美院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美术学院闭关自守,死抱传统和过去必将走向危机,反之采取开放的心态,与当下社会和艺术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才能有生机。当代艺术的不确定性、边缘化和反主流,导致了当前美术教育的多元化趋向及标准与目标的迷失。对传统艺术观念上的颠覆,致使当代艺术评价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对于巴黎美院围绕着当代艺术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更有一些方面值得深思。

第一、从历史的角度看,美术学院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它的强势文化位置早已一去不返。在19世纪已经遭遇来自社会和艺术家的挑战,并逐渐丧失在艺术界的绝对权威地位,到了20世纪巴黎美院更是强弩之末,衰落成为必然。20世纪80年代后尽管巴黎美院为与当代艺术接轨做了一系列努力和尝试,但美术学院大势已去。随着美术家社会地位的边缘化,和当代艺术评价标准的观念性、多元化,美院的教学评价标准在逐渐丧失,在当代艺术中,非传统的艺术手段往往更有创造性,非专业出身的人往往更有艺术性。从近些年国际艺坛的状况看,巴黎美院在法国并不占优势,在国际上获大奖的法国当代艺术家也并非美院毕业,甚至现在许多艺术家自诩自己没有进过专业美院。艺术家需要培养吗?美院能培养艺术家吗?美术学院能否承载培养当代艺术家的使命值得怀疑。

第二、从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上看,美术学院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正在逐渐消弱。美术学院更多意义上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无论是培养纯艺术家,还是从构建艺术理论体系、指导规范艺术创作活动,以及操纵艺术作品展的绝对话语权等方面,政府文化部门、画廊、博物馆、美协、艺术赞助人等都越来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他们控制着艺术展览、收藏、市场、评价标准和媒体。艺术家的命运主要由这些机构所掌控。目前巴黎美院主要作用是发挥其教育功能,而巴黎美院将教学重心放在对当代艺术家的培养上,当代艺术是什么?艺术向何处发展?以培养当代艺术家为宗旨的巴黎美院美院又何去何从?每年政府巨额投资用在巴黎美院,如果一旦失去国家资金的支持美院能生存下去吗?等等,这众多的问题和不确定性都给巴黎美院的未来带来挑战,也给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课题。

第三、当代艺术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将观念性放在第一位,过分注重艺术作品的观念性,作品的艺术性还需要探究吗?观念性与艺术性能统一吗?美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学科特点还要遵循吗?当代艺术打破各学科间界限,将美术学科扩展到其他艺术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并且又在向自然科学领域延伸,美术能承载如此众多领域的责任和使命吗?在边界扩展的同时,美术自身的特点如何兼顾与发扬?美术学院在打破自己传统规范的前提下,如何建立符合时代的、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新的教育体系?并担负起艺术的传承重任,使艺术成为人类美好的、生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相伴人类始终。美术学院的明天何去何从我们将拭目以待。

上一篇:艺术何以会终结? 下一篇:基于文化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