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2-22 14:12:44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作者维克多雨果生活在一个动荡并文化激荡的时期,他以笔杆来,激起人们内心中的反抗。运用许多的冲击对比来达到抒发本真思想。充满浪漫主义的他,以巴黎圣母院的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充分表现自身的特色。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小说在内容的安排中,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比描写。而在细节上体现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冲突,悲剧中又能体现喜剧,种种任务上的性格突出到种种特色赋予了巴黎圣母院不一样的历史风貌,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

年少时看,感受的是人物本身的性格特色之间的冲突。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浅层的联想到悲剧的存在是为了衬托其中的矛盾。

即将步入社会时重温,感受更多是联想现在的社会,现在自己身边的社会以及自己的存在。社会同样是多彩的,在彩色的其中也包括了黑暗与光明两种色彩,它们都不是纯粹的颜色,其中会参杂其他的颜色,正因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大家庭,所以才会有这纯粹中带着不纯粹的我们。其中的丑与美,善与恶,悲剧与喜剧,统统会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其中的冲突又何其多,而与此同时,抨击的又会是什么,就靠个人体会与着重。步入社会,就是进入新的社会,将体会更加不同的世界,从而更多的是从学会学习到学会生活。人无法自我生活,只能依靠社会,所以只能你去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来适应你。从《巴黎圣母院》著作中,更多的是体会现在自身的社会情况,从而有想法的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一条自己能迎接走向社会的路。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培养自己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举例推荐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读物。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7——“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必修(2)的“名著导读”部分共介绍中外两部小说,分别是巴金的《家》与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该模块用2-3个课时,师生共同完成这两篇小说的学习。然后以征文展示的形式完成模块评价。

具体操作办法与过程——课前准备: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机会上台展示该小组的学习成果。为了更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为了每个学生受到更全面的锻炼,我们将交流的形式做了补充。即:同学在台上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其他的同学也不能光听,还应该将该同学的材料记录下来。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笔记本,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录整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应该介绍一些记录的方法技巧,让他们能比较充分地将这些成果记录下来。这样,既交流了学习成果,又使同学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充分利用了时间,一举三得。

《家》——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小说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巴金的生平与小说中的人物原形,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征文题目:

(1)阅读小说《家》,观看电影《家》,将电影与小说作比较。

(2)以“假如我是_____________(《家》中的一位人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巴黎圣母院》——师生共同学习的内容有:雨果和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中外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比较。

征文题目:

(1)请以所学过的中外小说为例,谈谈中外小说在塑造人物上的异同。

(2)欣赏电影《巴黎圣母院》,并与小说作比较。谈谈自己对电影中演员的选择及表演艺术的看法。

(3)以“我_____________的文学形象”为题写一篇文章。

2.名著积累和梳理的方法

著名学者阿德勒谈读名著的方法时说,阅读最重要的规则是:第一次读一本难读的书时,要毫不停顿地把它读完,注意你所能了解的部分,不要因你无法立即领悟的部分而停顿。照这个方法继续下去,把全书读完,别让你所抓不住的段落、脚注、论点及参考资料吓坏了你。如果你因这些障碍而停止,如果你就此打住,你就会迷失。大多数情况下,你死粘在上面不见得就能解开谜底,你第二次再读的时候更有机会了解它,但是你必须把这本书整个读完第一遍才行。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读书勤动笔墨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8——开设阅读课,配套读书笔记

1.每周一节课,到图书馆阅读指定的图书。

具体措施:

①由备课组排出各班级上阅读课的日期

固定后制成表格交付图书馆,各班级错开时间,每次只有一个班级进馆,语文老师全程跟班,确保质量

②制订阅读指定书目。

制订书目以课程标准建议的名著和教材中单元内容为依据,例如:教材第一学段有名著《家》,书目就开出巴金的作品集;第一单元课文有《沁园春·长沙》,书目就开出诗词评介。阅读指定书目以双周计划进行,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阅读内容得到配合教学进度的更新。

③调动图书馆资源配合。

请图书馆按双周计划提前把书从各个库里找出来,集中在三层固定的架子上,节省学生找书和办借阅手续的时间。

2.每周写读书笔记

具体措施:

读书笔记分三部分,字词摘抄、佳句赏析和感悟联想,其中感悟联想是重点,要求600字以上。要求教师全批全改。

针对学生在感悟联想时经常脱离文本、笔记质量又不够高的现状,备课组提出阶段性要求,把感悟联想的部分向赏析评价方面引导,倡导紧扣文本的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在《福州日报》等四家媒体同时推出我校高一年段读书笔记专版,以媒体发表来调动老师、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备课组老师交换改作业一次,目的是为了让备课组老师全面了解整个年段读书笔记质量的情况,也能互相学习别的老师改读书笔记的方式和长处

(福建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9——“感受小说的魅力”

小说世界精彩纷呈。其中有鲜活的生命,浓郁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有许许多多或悲壮、或缠绵、或欢乐、或悲伤、或激烈、或优雅的故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英雄的史诗,有爱情的悲剧;也有艺术化的辽阔的大地、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幽蓝的星空……

让我们走进小说的世界,步入人类的心灵,体会生命的内涵,领悟生活的真谛,感受丰富的情感,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一、阅读交流

1.您读过哪些小说?请列出书目与同学交流。在您读过的小说中,您最喜欢哪一部?请向同学介绍,并作简要评论。

2.了解古今中外的主要小说作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列出您要读的小说,有计划地阅读。

3.小说是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精神巡礼的过程。您从小说中获得了哪些生活的经验、情感的体验、人生的哲理和艺术的享受?请随时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二、鉴赏研究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有学者说《红楼梦》的特点是“琐细之中有无限烟波”,欣赏《红楼梦》应瞻前顾后,相互联系,融会贯通,方得其妙。课外阅读《红楼梦》,体会《红楼梦》“荒唐言”里的“辛酸泪”,“作者痴”后的“其中味”,以及看似“琐细”的叙述描写中的“无限烟波”。然后与同学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2.中外小说作品中有许多成功的妇女形象。中学语文教材也选了不少以描写妇女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如《祝福》《荷花淀》《翠翠》等。这些小说中的妇女形象以各自鲜明的性格,栩栩如生地活现在作品中,她们的命运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研究这些妇女形象,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请从古今中外的小说作品中,选择几个典型的妇女形象进行研究(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析她们的性格等),写一篇小评论。

三、讨论争鸣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莎士比亚和哥德抵得上整整一所大学”。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与精神上的洗礼。当前,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语文教师认可。加强阅读教学,引导高中生进行名著阅读已经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它不仅仅关系到考大学的问题,更关系到一代人的整体素质。但外国经典名著却,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备受冷遇。我认为农村高中生阅读的缺乏会导致更长远的精神贫穷,导致城乡更大的不均衡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建议的外国名著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我们课题组主要针对外国名著《巴黎圣母院》《高老头》等进行导读、研究、分析、整理。学生整体喜欢《巴黎圣母院》,对《高老头》等不感兴趣。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把自己的课题研究结果呈现如下:

一、阅读现状及原因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高中生课外阅读,除了文科生对课外阅读外国名著还有些熟悉,不少理科生对课外阅读外国名著知之甚少甚或一无所知。课外阅读外国名著步履维艰,现状不容乐观。

探讨形成课外阅读外国名著盲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外阅读外国名著本身方面。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有的名著的年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有些作品语言文字比较艰深或者篇幅比较长,令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浅尝辄止。

2.学生方面。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再加上数理化等学科的围剿,连正常的语文教学也只能偏安一隅,更何况涉猎课外阅读外国名著呢?

3.教师方面。语文教师承担着传播经典名著的重要任务,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课业负担太重或其他原因,平时可能很难接触或根本就不接触外国经典名著,语文课仍然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去教”,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引导,这又怎么能使学生走进经典名著呢?

4.家长方面。很多学生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看到孩子看课外书籍,不问青红皂白就强行阻止。

5.社会环境方面。电视电脑代替书籍。电视是农村学生的主要“乐趣”。 电脑游戏是大部分男生的业余生活首选。花里胡哨的网络文学、庸俗低级的地摊文学、粗制滥造的影视文学影响并左右着我们的学生。一些品质很差的电视剧,居然有很高的收视率,不能不说是悲哀。更有甚者,有些影视剧作不仅不尊重经典名著,而且还在恶搞经典名著,致使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经典名著原来就是这样,根本不需要阅读。许多学生认为,耐着性子读大部头小说,不如畅快的看拍成的电影!

6.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方面。有的学生明白阅读外国名著的重要, 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外国名著时,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学生阅读外国名著总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读书笔记也只是将一些好词好句抄下来,至于谈感受、展开想象需要老师督促检查。

二、加强外国名著阅读的建议和措施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学生达到“毋须扬鞭自奋蹄”的功效。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的。首先是榜样激励,榜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向上看齐的心理 ;也可以是树立学生中的典型,让学生从中去领悟、去汲取;教师还可以适时展示学生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比如读书笔记、 手抄报等;作为家长,也要做好子女的表率,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环境。

(二) 具体安排课外阅读活动课。

1.教师提供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至必修四的外国名著专题内容。

2.帮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外国名著文本。我与同学们在新课程提供的名篇范围之内,再结合教科书实际的内容,最后确定《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四部 外国作品。第一学期读完《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第二学期读完《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

3.指导学生分组及购买阅读书。今年我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每班人数60人,把每班学生分成10组,每6人。其中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学生担任阅读组长。由组长统筹安排事情,每组成员准备课外阅读书,原则上每人提供2本,家里有现成的也可以直接带来,避免学生带来重复的书,这样做既可以节省购书的资金,也便于组长统计阅读情况。

4.阅读时间的安排。每周一、周六为两次固定的课外阅读课,其余时间为饭后空余时间。每周至少4小时。

5.指导阅读组长。帮助组长制订每组阅读计划,确定名著的讨论问题,指导怎样写阅读小结。

6.评出学期优秀阅读小组。每周组长向老师回报本组阅读进度,老师及时进行跟踪指导并打分;学期结束时,五个小组进行阅读竞赛。

三、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

1.努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阅读情趣是指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将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境界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培养这种健康情趣,可在指导课外阅读的起步阶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比如:①观看影视法,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让学生聆听到精彩的人物对白,感受到烦闷的舞台氛围和领悟到耐人寻味的潜台词等;②诵读精彩语段法,教师出示文质兼美的片断,教者边读文句,边作精辟评点,画龙点睛,展现神韵,老师读后及时指导学生诵读,例如《老人与海》中的桑迪亚哥选段 ;③表演法,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行寻找动作性强,又有情调、意境丰富的文字,让学生去揣摩表演,既可理解其内容又传示其意境;④摘录优美的语段法,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摘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

2.扎实训练基本能力。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既有课外阅读的广度,又有阅读的深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行。主要有:①感知名著内容的能力,其中包括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精读、泛读、速读来训练自己的能力。②鉴别、整合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点、注、评、摘出其中的精华部分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③电子阅读、查找的能力,即学生进入学校电子图书馆能够自主阅读有关书籍,具有能够上网快速调用网上阅读材料的能力。

3.培养终生读书的习惯。“阅读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我们应努力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好书可读,并能主动读书,多读好书,从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在城市或农村展开社区文化的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 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要提高学生对名著的掌握程度,既不能放任学生自主阅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帮学生去阅读,老师要把握引导和监督的杠杆。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一、童年――书香滋润

童年时的书很少,想看上一本书很难,偶尔有同学拿些连环画册或故事会什么的,眼睛会馋得很,痴痴地盯着,只要那位同学一看完,我会马上“抢”到手,急切地看起来,有时会看了一遍又一遍。很庆幸,我的爸爸是师范学校校长,他间或能拿些“红书”来,我会迫不及待地去看,但是看不懂的居多,童年,就在没读到多少书的情况下,快乐地过去了。

二、青年――书香浸润

到了中学,看书的痴心依然不改,拿到一本书常常想一口气读完,记得我的桌上有个小洞,上课时我把手伸到下面,通过小洞偷看,本以为老师不会发现,但还是被老师抓住了。真正应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那句话。

放暑假,爷爷奶奶下地干活,我在家里帮着做午饭,常常是边烧火边读书,为了不使经常添柴而影响我读书(那时烧柴做饭),我不烧软柴,而是添了满满一锅底干棒,常常是饭淌了一锅台。

晚上,如果遇到情节吸引人的,眼睛都看疼了,但还想坚持一会,再坚持一会,有时一夜竟把一本书看完,东方快要发亮,常常会被家长批评,后来唯恐亮灯被发现,会偷偷拿手电筒在被窝里看,次数多了还是被抓住。工作后,我把这些读书事件讲于我的学生听,引得他们哈哈大笑。

后来上了师范,图书馆里的书好多,可以随时借阅,我读的第一本名著是英国作家夏洛帝・勃朗特的《简・爱》,我反复读了三遍,很是感动,这本书使我对名著产生了喜爱之情。其中最喜欢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巴黎圣母院》,也反复看过好几遍。开始有了读书的内心需求,在这期间,我还阅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金小说》……

刚参加工作时办公室里的报刊多了,别人不读我却如获至宝,遇到美文,心情轻灵翩行。犹如月夜下潋滟的静湖,或是晨曦里优美的花放。不知不觉中,一篇篇文字,便若古典佳人,曳着不同的形姿,呈出风情万种……

在这样的心境里,我的剪贴,已陆陆续续有几盒了。搬了几次家,也没舍得把它扔掉。每每翻开,或诗,或杂论,篇篇优美,赏心悦目,品之情怡。

三、中年――书香温润

2000年,我被调到了实验小学,正赶上了语文教学改革,处在这人才济济的环境里,不努力就要落后了,于是开始读教育书刊,学习写论文。第一篇论文是在同事的指导下完成的,没想到在区里获得了三等奖,能在区里获奖,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于是有了自信,在每年学期末通知论文评选,我都上交,接着也陆续获奖,其中最高奖也达到了省级一等奖。

要想写好论文,不读教育书刊是不行的,于是我就自己订阅了《上海教育》《山东教育》《天津教育》等教育书刊进行阅读,并作读书笔记,从中学到了不少,并能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之中,使自己的课堂也增色了不少。

读为写开阔了思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写使读更有目标,更有收获,读教育教学理论的书和写教育方面的论文是相辅相成的。读到一定程度就有写的欲望,写到一定阶段就希望通过读来充实。在读读写写中,我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论文有多篇在省、市、县评比中获奖。

自从我开通博客,又爱上了网上阅读。每天晚上七点以后上博,回复博友的评论,写下自己的随笔,网上阅读心静如水,有了足不出户就能博览群书的快乐和满足。如今读书的范围更广一些,最近,对古诗词也发生了兴趣,常读之,常研究,其中最喜欢的要数李白、杜甫、柳永、白居易,欣赏品读古人诗词的风格,非常羡慕,偶尔心痒,也想模仿一首。博客中的日志分类已显示出我的阅读爱好和写好。

书读的多了,诗意也就多了。路边的一朵花,天边的一丝云,夜幕的一弯月,过耳的一缕风……在我的眼里心上,在我越来越柔软细腻的情怀里,都变成了博客中的一首首小诗。

如今,一路读来,让我沉下心来成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并送给学生一份珍贵的礼物――终生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深地明白,教师的工作可以很平凡,但绝不可以无庸。近年最大的长进就是经常读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育教学书作,且越读越想读,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李吉林《情境教育精要》……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使我进步,使我学会思考。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很想沉醉在书香里,我渴望每日不断地读书,跟书结下终身的友谊。“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要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做充满文化底蕴的教师,充满魅力与气质的老师。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实际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04-02

《中外文学作品赏析》是我院新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以提高新闻专业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为首要目标。开设至今,此课的受欢迎程度较高,但具体到课程的方方面面仍有不少地方需要继续改进。特别是针对高职类新闻专业,这一课程的改革方向需要结合高职的特点和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来分析。

以下将结合业已取得的《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成果,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从文学赏析课程性质出发,扭转功利性教育观

文学赏析这类课程以普及文学常识、提升文学修养为主,是一种与高校素质教育、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行为。但在当今讲求“轻阅读”、“悦读”、“微读”等迥异于经典阅读行为的时代,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内容和方式都在饱经非议和冷落。虽然在我院的授课效果较能让人欣慰,但学生也时常抱怨说此课程“没用”。文学赏析到底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多大的裨益?坦率地说,所有的文学类课程,除《应用文写作》外,其余都很难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更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高职院校文学类课程的尴尬所在。如果从功利性教育观出发,文学赏析课是“无用”的,但是“无用”并不等于无价值。高职院校虽然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代表着应用型人才就不需要人文素养。因此,不论是授课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将文学赏析的课程目标定位于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

二、从高职类新闻专业性质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文学作品赏析课程,都是选取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或者以文体四分法来结构全书,或者以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而这类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不管以何种方式来安排选文,选文数量一定要多,作家范围一定要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不尽合理。由于选文数量之多,而课时量又有限,教师教得“点到为止”,学生学得“浅尝辄止”。针对上述实际问题,教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在选文数量和选择角度上做出改革――在以历史为主轴的基础上,摒弃作家或文体分类法。对于文学作品的划分,仍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由于我院新闻专业有《中国古典文学》这一先导课程,所以,在具体的授课实践中,文学作品赏析偏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现以外国文学授课内容为标本进行分析。

外国文学首先被按照时代分为九个部分――古代部分、中古部分、文艺复兴、古典和启蒙文学、浪漫主义、近代欧洲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实主义、现代欧美现代派、近现代亚非文学。而在这每个部分又安排有六个板块――一位作家、一个作品、一部电影、一处文化名胜、一篇作文、一份书单。这六个板块的安排,结合了学生的接受层次和接受习惯,同时考虑到新闻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及课时数量。高职学生的文学课程其实不重在知识的获取,而更重在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心智上的提升。因此,无须将课堂变成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课程,那样的授课方式其实跟中学时代的语文教学是无差别的。要让课堂真正变成文学的课堂,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文学的审美特征。所以,要把教学内容从点、面条框中解脱出来,让审美感受首先占据学生的感知世界。上述的六大板块结构法,是用“一个作家”的人生经历来关照人与文学之间的奇妙关系,借作家的人生来启迪学生对人生的正确认知;用“一个作品”的经典意义和丰富内涵来展现世界的丰富和多样,借作品的深刻性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感知;用“一部电影”的独特影像叙事特点,来展现长篇作品的恢弘与阔大;用“一处文化名胜”来彰显文学、文化、文艺馈赠给人们的丰富遗产,以及它们永恒的魅力与影响;用“一篇作文”强调新闻专业学生对人、事、情的观察、领悟及分析能力;而“一份书单”则是推荐给学生在课堂之外,进一步了解某一时期文学全貌的书籍名单。除最后一个板块外,其他五个板块全部在课堂完成,每一个时代部分共计六个学时。当然,由于板块中实际的讲授其实只有作家、作品、用电影来展现的长篇作品、用文化名胜来承载的文学内涵这四方面,所以,每一个板块中所选取的内容要尽可能具有时代代表性。如浪漫主义部分:一个作家――乔治桑;一个作品――《西风颂》;一部电影――《三个火》;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乔治桑虽不是最出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但作为一名女作家,她是极具人格魅力和传奇人生的,她是一个可以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例子。而一部作品《西风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作,特别是最后一句名言,常常成为这一环节讲解的高潮,也是学生讨论的热点。一部电影《三个火》,大仲马的代表作,是一部通过叙事情节来展现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不仅让观者了解了法国人文的情怀,同时火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也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一部电影”这一板块,时常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一个版块,这正是紧抓文学审美特征和对寓教于乐教学方法的最好运用。一处文化名胜巴黎圣母院则是专门从巴黎圣母院的人道主义内涵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这部作品的关联性上,力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领会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和深刻的内蕴,同时也在更具体的故事中去感受巴黎圣母院所代表的宗教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

文学赏析课程作为我院新闻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时刻联系专业特色,特别在前四个板块之后设置了“一篇作文”的写作板块,而且是当堂写作。写作的要求只有一个:在规定的时间内,针对前四个板块,表达个人当下的思考或心情。当堂写作非常能够锻炼人的思维和写作能力,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而言尤其重要。从现有成果来看,这一板块的设置是成功的。

三、从改革考核方式出发,力求学生积极参与

本课程的常见考核方式,往往都是一篇期末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了事。但对于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来说,惯常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课程的目的。因此,对文学赏析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改变教师“独角戏”的格式为目的,加重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由之前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同时,平时成绩的取得强调课堂内容的参与度。比方说,教师会提前公布下一个时代所涉及的板块分别都有什么内容,邀请学生当某一板块的主讲人,成为主讲人的学生将会比其他同学的起评分数高出30分。除了邀请学生当主讲人之外,教师还经常在某些具有板块后设置评论环节,当然这种评论因板块内容而异。每次评论的成绩也将计算入平时成绩之中。

虽然每一位师者都希望学生主动参与,不需要用考核来激励,但我们也需考虑到当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于老师一言堂而学生静静听的现实状况,或许,考核能够激励、鼓励,也是迫使他们走出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基金项目:山东传媒职业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改革研究”(YKY201301)。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6篇

加强名著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纳入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理清故事情节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上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自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

二、阅读时合理安排,形成习惯

1.老师要对新课标推荐的阅读书目做到心中有数,分年级落实好。鼓励学生自愿购买名著或以班为单位到图书馆借书阅读。对考纲中的12部名著,要求学生尽可能在初一、初二读完。要求初三阅读的《格列佛游记》可放到初一提前阅读,教科书《名著导读》中没有而考纲中有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放到初一阅读,《水浒》可放到初二提前阅读。

2.布置适当的阅读量,合理安排好阅读的密度和时间。七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一个小时进行阅读;八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30~40分钟阅读;九年级,让学生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阅读回顾精彩片段,包括12部名著;寒暑假可尽量多安排一些。同时,七八年级每周可安排一节课阅读或点评名著课。

3.加强督促检查,促使习惯的形成。我主要通过定期开展故事会和定期检查读书笔记进行。为督促学生读名著,平时要求学生在课前5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或介绍一个自己喜爱的人物等,这样既可达到检查的目的,又可加强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与思维的量。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既可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又可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每星期,检查学生读书笔记两次;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三、阅读要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七年级上有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想知道居里夫人更多的故事吗?那么就看一下《居里夫人传》;七下有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一下《城南旧事》;八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一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八下的《列夫托尔斯泰》,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渡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看一下他的《复活》吧等等。这一环节的要点就是:浅读即可,了解大概,从书中找到问题答案,先让学生能打开书。每周留一节课(两周一次也行),鼓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专门在课堂上交流,使同学们都能够参与到名著的话题中来。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记法。对于一些长篇的古代小说,读时有一些字句常半懂不懂,教师可让学生忽略它,不要因此停滞,这样才不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心路流程,从而获得对名著的整体感知。长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情节、环境都错综复杂,能把握住其中的一个局部,有所了解就好,能进行点探讨更好。1.概括来说,看书中的人物、看书中的故事、看小说的章节、看章节的题目等等。2.具体方式上,有写读后感、心得、写随笔、写旁批、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等。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名著阅读 现状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44-0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可见,文学名著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功用,它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提升语文的综合能力水平。《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就更加凸显了文学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1 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

1.1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划定了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确定了七篇具体的名著。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明确,原则上增加了可操作性,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原著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功利化明显,忽略了让学生阅读原著的必要性。

1.2学生分配时间不足

高中生学习繁重,对于阅读原著这种“慢工出细活”的任务避之不及,不能有效地分配时间,无法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1.3学生阅读能力有限

文学名著大多内涵深刻,而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不能与作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自然也就无法真正读懂原著,阅读兴趣不高,放弃了对原著的阅读,转而改读所谓的“名著导读”“情节梗概”,这种做法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提高名著阅读教学质量的探索

2.1制定计划,循序渐进

阅读名著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来确保阅读的时间和持续性显得十分必要。这个计划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可以把高中三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比如我认为高一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阅读的内容也不宜太难,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家》、《巴黎圣母院》和《欧也妮葛朗台》;高二时阅读内容为《红楼梦》、《三国演义》;高三年级由于课程繁重可以把《复活》、《子夜》等作为阅读内容。就学生个人而言也要制定个人计划,约束自我。

2.2教师引导,发挥作用

第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阅读名著。

要想切实引起学生对阅读名著的重视,教师本身要先行动起来。一些老师只是口头上大力提倡阅读名著,在教学时却以教参或教辅资料为依据。这种没有任何阅读体验的教学怎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阅读原著,这样才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学相长。

第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名著阅读的大致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即略读、精读及巧读。其中,巧读是巧妙地利用熟知的艺术形象或故事片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名著的精彩片断,把握作品的精髓。比如《三国演义》中许多家喻户晓的情节已经成为成语,如果把这些成语按小说的顺序串联起来,那么学生对三国的内容也就了然于心了。三国一书中出现的成语大概有八十多个,可以牵出一连串让学生们热血沸腾的故事:望梅止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学生从名著中获得了成语的语境,又在成语中完整地记忆了名著内容,可谓相辅相成。

其次,读书笔记不可或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谈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大多数学生只顾阅读,不做笔记,这样时间一长读过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目视心记是基础,把读后的观点付诸笔端,形成读书笔记才是关键。

第三,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新课标》特别指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个性化解读不等于天马行空,随意而为,当学生出现错误理解的时候,教师要加以引导纠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教师应注意落实计划,及时检测。

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效果和阅读激情,教师应该及时监督,落实计划。比如,读书笔记的评阅、课堂情节的复述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可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在阅读《复活》的过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命题者,建立班级名著题库,由学生设置命题。对于角色的转变,学生兴致盎然,而命题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深入阅读的一个特殊参照。

2.3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用课文的学习来带动名著阅读,让学生了解名著相关的精彩故事和名言警句等,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在介绍巴尔扎克时,发现学生对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感兴趣。因此,笔者找来《欧也妮·葛朗台》的戏剧片断尝试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表现活跃,分组比较,在整个过程中,把葛朗台这个守财奴的贪婪和吝啬表现得活灵活现,加深了他们对名著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影视媒体的特点,将多媒体辅助作为一种激发兴趣的手段。例如,笔者推荐学生收看央视科教频道热播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中,易中天以诙谐幽默又带有历史考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品味《三国》中的经典情节。收看一段时间后,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成为了学生们课后争相讨论的对象。由此可见,运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解读名著对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2.4开展活动,展示成果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

2.4.1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每次名著阅读课程之后,选出优秀读书笔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敏感而微妙的,当自己的成果得到赞许时,还会在下次的读书笔记中,以他们的方式表达自我观点。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在自学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获得了乐趣,增长了知识,升华了审美能力。

2.4.2举办名著辩论沙龙

当下高中生的表现欲很强,好争辩,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希望获得认同。他们往往会把自身的人生体验融入名著中的情节,对于某个名著作品的感悟也会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在讲授《红楼梦》时,笔者曾经用辩论沙龙的形式,有意营造电视辩论似的教学氛围,主持人、选手、观众等媒体元素各司其责。然后笔者把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选出辩论代表分为两组,分别对薛宝钗这个人物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正方,有反方,围绕着薛宝钗这个人物形象自由发挥,相互攻防,学生们进行了一场非常成功的辩论会。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辩论起来也格外严肃认真,既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又拓展了阅读视野。

2.4.3设计名著阅读画报

现在利用电脑设计软件的方法已经非常普及,学生们大多能熟练掌握。在《巴黎圣母院》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议学生做一期画报,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的电影海报,对电影人物、道具模型进行重新翻拍、排版。有的学生为了图片的真实可信,还多方求证,俨然已是一名报社编辑的角色。笔者只对报头、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其余工作学生都能胜任。画报制作完成后,由全班同学票选,挑选出图文并茂且立意新颖的作品,张贴于教室,供同学们互相交流。办画报学生喜闻乐见,人人动手,博采众长,一方面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8篇

但是,大部分农村中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课本,极少有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即使有少数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大都以消遣为目的,读些“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之类,阅读时也只注意故事情节,无语言积累意识,更谈不上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

目前,制约农村高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资源匮乏,学生难以得到优秀读物;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普遍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使多数学生不能光明正大地进行课外阅读,更顾不上阅读的效益与质量,不能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基于这两点原因,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后,还应鼓励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每周抽出适当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开发了智力,培养了阅读和写作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9篇

一、 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大部分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成天做完作业就玩,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跟家长讲明课外阅读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注重积累的学科,除了课内的学习训练之外,还要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来丰富孩子的语文知识,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为以后的求之学之路打好基础。所以,在孩子完成了课内的学业后,家长一定要支持孩子多看书,要替孩子买一些书,并付出一定的精力,督促孩子读书。

其次,我在班上召开读书会,基本是一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在读书会上举办一系列有关的活动。如“名人读书”“读书名言交流会”“我读书的故事”。

在“名人读书”活动中,孩子们搜集到许多古今中外名人认真读书的故事,

二、 内容的选择

小学中高年级的儿童应该读既经典又有趣的作品,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书海中,哪些书才是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看的呢?笔者归结有如下几类:

1.文学类

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漂亮朋友》《红与黑》《巴黎圣母院》……都是经历时间、空间考验的文学世著,有着恒久的魅力,是值得学生反复阅读的作品。

现在比较受孩子欢迎的儿童文学,如杨红樱、秦文君、周锐、曹文轩等知名作家的作品,《女生日记》《男生日记》《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草房子》《皮皮鲁总动员》等,因为充满活力和美感,也是孩子们阅读的好材料。

2.历史类

读历史类的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读这一类书一举两得,既积累了自己的语文文化修养,又学到了历史知识,为以后学历史打下了基础。这一类的书如《世界上下五千年》《史记》《东周列国志》《资志通鉴》等。

3.百科类

读书应该像主席那样,有所专而又无所不读,在自己的爱好之余,看一些百科类的书,《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全书》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能为自己积累下丰富的知识。

明确了阅读内容,学生就可能通过各种途径来阅读。可以自已去新华书店买,当然条件所限,两三本即可,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协调,让学生能分开买不同的书,这样自己的看完了,可以和同学们交换,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学校的图书馆也是一个利用价值极高的资源,为了使孩子多读书,教师应定期(如一月一轮)带领学生到校图书馆借阅图书。

三、 长久激趣

通过以上的不懈努力,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书,会读书,可是时间一长,肯定会有部分孩子懈怠,因为看书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需要孩子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定性不足的孩子来说,培养他们没事闲下来就看看书的习惯,需要教师的长期跟踪督促,以一系列的措施,长期调动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以达到阅读习惯培养的最好效果。

为了使孩子们对阅读毫不松懈,笔者专门准备了一本阅读记录本,每一页写一个学生的名字,那一页就专属于这位学生。每当一个学生看完一本书时,就到笔者处来登记在册,在学生的专属页,记下书的名字,阅读完成的日期。当然,并不是学生想登记什么便能登记上去的,在登记之前,必须先接受笔者的检查,笔者会提一些问题,如“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在你眼中,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这本书有趣吗?有趣在哪?”“看了这本书,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什么?”等等。然后笔者视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回答得好的,说明书是认真看了,化为了自己内在的知识,值得表扬,然后登记;回答得不好的,说明书没有认真看,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任务,或者只是逞能与同学比速度,应该教育,让他以后争取要有好的表现。这一办法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班上至少90%的学生都喜爱上看书,并坚持看书,有几位看书看得特别多的学生,一学期看了60多本课外书,最少的也看了有10多本。而且学生看书看得很认真,基本都能流利回答老师的提问,积累了词汇、潜移默化中学到了不少语言知识,强化了语感。

除了记录阅读的书目,笔者还不间断地在班中搞一些阅读强化的课外活动,如进行几次读书讨论会,让学生讨论“喜欢杨红樱还是喜欢秦文君?”“喜欢曹文轩还是喜欢郑渊洁?”“喜欢哈利•波特还是喜欢马小跳?”等,不仅强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作品、作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另外,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也能很好地加强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既然孩子看书了,那就会有感想,写读书笔记就是很自然的事。

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范文第10篇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阶段(7―9年级)阅读15条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列出了《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10部推荐书目,这对我们初中语文教育与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近几年中招命题,许多省都考到了课外名著阅读,这就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名著,感悟形象,涵咏语言,不断有所收益。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时,我把指导学生读课外书列为一项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通过努力,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写读笔记汲取精华的方法,初步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我主要是从激发读书兴趣、教学生会读书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读课外书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将是他们步入知识殿堂的最好向导。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一种内驱力,读书就会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我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有两条,一是情境感染,二是开展活动,组织竞赛。

(一) 情境感染

首先,在自习课上,我给学生讲中外名人读书的故事,告诉他们爱读书是一种美德,凡是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是有知识的人,而只有读书才能带来无穷无尽的知识。接着,我摘选一些读书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腹有诗书气自华”、“钻石珠宝非至宝,最有价值是读书”。同时,我经常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向学生推荐,不久,班里就形成了一种读书的氛围。

兴趣的培养有时需要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染,就像学生看了一场精彩的足球赛马上就会爱上足球一样,但看电视的效果却远不如亲临现场,这也许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节假日,我便有意识地和学生约好去新华书店买书、看书一小时,让学生在书店任意翻看,学生一则被那些丰富多彩的书所吸引,二则对“书山”、“书海”会有真切的感受,从而感觉到书那么多,自己知识太少,太需要读书了。

(二) 开展活动,组织竞赛

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会使学生的读书兴趣更加浓厚和持久。

1、知识竞赛

在班内定期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每人根据自己所读书的内容出一道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有趣而又陌生的知识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读书报告会

为了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我们每周举行一次“我喜欢的一本书” 读书报告会。开始先选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强、爱读书的优秀学生作读书演讲,老师适当给予指导。为了提供人人露脸的机会,后来便逐渐变为抽签形式。读书报告会周周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个谚语这样说:“无目标的努力,无异于在茫茫黑暗中远征。”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引导他们朝这个目标去努力。目标的制定不易过高,既要让他们感到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的信心,又要让他们能够体验到达目标后的快乐和喜悦,从而激起他们更浓厚的读书兴趣。

初一选择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入手。必读节目选了《西游记》、《 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繁星・春水》,选读书目有《四世同堂》、《家》、《春》、《秋》等。让学生在名著世界里展翅翱翔,去领悟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初二读的书,内容比初一稍深一些,必读书目选了《水浒传》、《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选读书目有《子夜》、《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初三所读内容要更深些,侧重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必读书目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名人列》,选读书目有《红楼梦》、《围城》、《老人与海》、《哈姆雷特》……同学们被书中一件件感人的故事所吸引,大家互相传阅,读书气氛异常活跃。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这些文学名著,在学生阅读前,我要给学生介绍每部作品的作者情况、有关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这些材料的印发,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意蕴。

三、教学生会读书

兴趣还只是一种暂时的内动力,而要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内动力,就要教会学生读书,会从书中吸取精华。这时,兴趣就会上升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学生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读书。

我要求每读一本书,都要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先写出读书的简要情况:A、第X本;B、书名;C、作者;D、字数;E、X天读完。然后写读书笔记正文,正文可以写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抄好词好句好段。

2、内容概括。

3、感想。感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书中人物、事件的评价;一种是自己的感受。

检查方法: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览,评出“书写奖”,每月评出“读书大王”。给予表扬、奖励。

文学名著使人超越,阅读名著,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对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我还要在这一方面继续探索。

上一篇:学习雷锋的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