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议范文

时间:2023-10-14 11:48:19

巴黎协议

巴黎协议篇1

默克尔“怒气难消”,返国后即在竞选集会上发泄对美不满:“欧美信赖关系业已结束”,“由于美国政策的变化,欧盟已成为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极端重要”。“跨大西洋关系是欧洲最重要的关系,但在当前形势下,太多的理由促使欧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欧盟领导人已多次强调必须在国际舞台上捍卫欧盟利益。英国脱欧后,欧盟显示团结和强硬更显重要。

特朗普本要G7峰会上宣布美国是否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各方压力特别是在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说服后,称将于“下周”公布“最后决定”。马克龙因之对特朗普仍抱有希望,在评价本届峰会问题于默克尔拉开距离,说不能把本届G7峰会归于“失败”,“失败是个不怎么理想的字眼”。

特朗普果然说话算数,于6月1日公布其决定:由于执行巴黎协议对美国造成的经济和金融损失“非常严重”,美国为保护其公民,庄严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美国将就退出巴黎协议问题与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以达成公正对待美国企业、就业者、民众及纳税人的条款的新的过渡期。“能够达标,最好;不能达标,也只好如此。” 不出所料,特朗普兑现了竞选诺言。

欧美关系受到强烈冲击

《巴黎气候协议》是21世纪最重要的全球性协议,于2016年11月正式生效。奥巴马政府领导的美国做出了郑重承诺。世界各国都尽最大努力劝说特朗普不要走到这一步,欧盟甚至以与美关系破裂相逼。奥巴马声明称《巴黎气候协议》是美国充分发挥了世界领导作用才达成的,意指特朗普放弃了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德法意作为欧盟最有影响的国家,三国领导人随即发表联合声明,对特朗普的决定表示遗憾,表示将继续履行《巴黎气候协议》相关义务,强调《巴黎气候协议》不容重新谈判。

欧盟反应强烈属于意料之中。欧盟称特朗普的决定虽是兑现竞选诺言,但对世界的影响却极为负面,亦使美国的形象严重受损,信誉扫地。欧盟委员会公报指出,《巴黎气候协议》仍在,欧盟将努力达标。欧委会主席容克用英语和德语发表声明,称之为“严重的错误决定”。欧盟气候委员卡尼特对特朗普单方面决定深感遗憾,但“巴黎协议将存在下去。欧盟将领导反气变斗争”。“美国的决定不会削弱我们,反而激励了我们。这一空白将会由更加广泛和强有力的新的领导集团填补。欧盟及其在世界各地坚强的伙伴将指明方向。”我们将共同应对当前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我们站在历史的正确方面。欧洲议会议长塔加尼说:“巴黎协议必须遵守,必须取信于人。巴黎协议仍有活力,不论有无美国参加,我们将努力执行协议条款。”

美国副总统彭斯与欧盟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洲委员会副主席莫盖里尼通话,重申美欧“坚实而深厚的关系”,得到的回答是:“欧盟仍将站在执行巴黎协议条款的前列。”比利时政府称这一不负责任的决定有损美国信誉,比利时首相米歇尔说:“美国的决定制止不了我们继续为防止气候变暖所做努力”。欧盟评论认为全世界都为美国的决定深感震惊,特朗普已成为全世界反对气变努力的敌人,这本身就是一大丑闻。特朗普退出气变协议是自绝于国际社会。

法国要当世界反气变领袖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特朗普声明退出巴黎协议后两小时后与特朗普通电话,告称法国反对美国决定,《巴黎气候协议》及其任何条款都不容重新谈判。法国和美国还会合作,但在气变问题上的合作已不可能。

巴黎时间6月1日23时36分,马克龙在爱丽舍宫发表电视讲话:“我尊重该决定,但我感到遗憾。我认为他由此对国家和人民犯了一个错误,也对地球的未来犯下了一个错误。”“如果我们无所作为,我们的子孙将面临一个因战争和贫困而流离失所的世界。这种情况业已出现。”“法国的责任是领导这场关系全人类命运的战斗。”“今天晚上,美国背叛了世界,法国不会退出战斗。”“巴黎协议没有B方案,因为没有第二个地球。”马克龙还用英语重复部分讲话,最后把特朗普“使美国重新强大”的竞选语言稍作改变,“我们要使地球重新大。”

“建制外”的马克龙以青春活力而且雄心勃勃的形象当选为法国总统,表示将执行“新戴高乐主义-密特朗主义”的外交政策,使法国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

首先是“重振欧盟”特别是“激活法德轴心”,实际上是要夺回法国因影响力下降而丧失的欧盟政治领袖权力,争回对欧盟的话语权。其次是重新界定对美关系。马克龙在与特朗普握手时使出全力,嘴唇紧咬,把特朗普拉向自己一边,“不能容忍美国轻视法国”;谈话时“明确直接”,以免特朗普“漫不经心和走神”。马克龙在G7 峰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法国在反恐问题上与美有共同点,但在法国要发挥大国作用方面有分歧,不同意美在自由贸易、难民及气变问题上的立场,特别不能容忍美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三是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马克龙在与普京通话中商定在凡尔赛联合举办彼得大帝访法及法俄建交300周年展览,两国总统共同为联展揭幕并举行会谈。马克龙接待普京显示与美独立性,普京访法打开了西方对俄制裁联合阵线的缺口。四是不掩饰与美分歧,敢于亮明立场。马克龙呼吁全球193个国家都留在巴黎协议的框架之内,不要退缩,与法国一起努力。法国将提出具体方案,以便提升法国的吸引力,担任应对气变的“先锋”。法国将与德国尽快提出强有力的倡议。“法国的责任是领导这场关系全人类命运的战斗。”

巴黎协议篇2

015年12月12日19时26分,巴黎北郊布尔歇会场内,千余名无法进入“塞纳”主会场的记者在媒体中心焦急地等待。电视直播中,镜头对准了年近70岁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这位法国最年轻的前总理、“久经沙场”的政治家,在翻开最终版“主席提案”时手止不住地颤抖。简短的开场白和介绍案文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郑重敲下带有大会标志的绿色小锤,《巴黎协定》获得196个缔约方一致通过。

此时的布尔歇会场内一片欢腾,各国代表长时间起立鼓掌、欢呼、紧紧相拥,媒体中心的记者也纷纷放下手头的工作起立鼓掌致意,用手机记录下历史性时刻。笔者打开专门为COP21大会开发的手机APP,此前一直排得满满的日程栏已是空白,谈判“加时赛”终告结束,巴黎气候大会画上圆满句号。回顾亲身参与这近一个月的巴黎气候大会,笔者深深地感受到《巴黎协定》来之可贵。

150国首脑出席开幕式

为大会注入强大动力

2015年11月13日夜,整个巴黎都笼罩在紧张和恐惧的氛围中,街道上不断有警车飞驰而过,巴塔克兰剧场的百余名人质牵动着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法国版9・11”的血腥之夜造成130人不幸遇难,巴黎当夜紧急实施了二战后首次宵禁。这一夜,距离巴黎气候大会开幕不到半个月。巴黎的安全状况能否保证继续如期举行COP21大会,各国首脑会否取消出席开幕式,在恐袭阴影笼罩下,人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质疑。巴黎原本因气候大会一房难求的酒店开始出现大量退房和降价活动。但所有疑问很快得到明确答复,代替奥朗德总统出席土耳其G20峰会的法比尤斯宣布,“巴黎气候大会将如期举行”。随后,各国首脑密集表态将如约赴会,与会首脑数量也由此前的近百位迅速攀升至150位。

11月29日,多个非政府组织联合筹备的巴黎气候游行因恐袭压力被迫取消,处于国家紧急状态的法国出动空前规模的警力部署就位。150余国首脑于29日陆续抵达巴黎一南一北两座国际机场,巴黎附近多条高速公路临时关闭,市民被鼓励不要驾车外出。主席在抵达巴黎后随即到访爱丽舍宫与奥朗德总统进行会谈,在气候大会召开前的最后一刻,中法再次进行高层沟通,凝聚共识。入夜后,埃菲尔铁塔亮起象征着森林的绿色彩灯,香榭丽舍大街树立起风能发电机,整个巴黎严阵以待,迎接30日巴黎气候大会开幕日。

11月30日,摄影师在布尔歇会场拍下了史上最全领导人合影,在这张“首脑全家福”里,所有领袖都坚定地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方,质疑气候变化的声音不再,大会会场内少了各种杂音,听到看到的是各国领导人的振臂高呼。在领导人演讲中,各国首脑向法国政府和巴黎民众在遭受恐怖袭击后仍然坚持如期举办气候大会表达敬意,介绍本国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采取的措施和未来规划,对即将开始的谈判表示乐观,为大会的举行注入了强大的政治推动力。

主席在会场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明确强调“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敦促大会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的讲话获得了各国媒体关注和点赞,认为为全球气候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贯穿始终的边会活动

为大会成功“保驾护航”

在开幕日后第二天,巴黎气候大会即进入谈判模式。来自近2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开始就巴黎气候协议的最终草案展开磋商。各方代表将在第一周就协议内容进一步深入交换意见,尽可能缩小分歧,使最终的选项更加明确。第二周则进入最后一轮部长级磋商。

由于时间紧张,各国谈判代表在2015年12月1日第一天即举行约30场大小会议,就协议草案的相关细节逐字逐句进行讨论。这些谈判过程并不对外界开放,但在等待结果之余,数千媒体记者不会感到无聊。因为除谈判外,巴黎气候大会还安排了大量边会活动。

在这些边会中,“中国角”的活动尤为受到追捧,人气最旺。从12月1日至10日,“中国角”边会系列活动举行了近30场活动,充分展示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这10天中,中国与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能源署、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国际机构联合举办多场活动,聚焦低碳经济、治理沙漠、青年作用、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企业作用、城市低碳发展、碳市场、国家自主贡献、农村发展等主题,我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除“中国角”外,紧邻的“美国中心”也受到很多关注。主办方将这里布置成科普讲堂,每天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在此从不同角度分析气候变化对地球、人类造成的影响。作为主办方的法国区则布置成展厅,着重展示法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在新能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与产品。另外,在对民众开放的“气候世代空间”展区,法国邀请了百余个来自全球范围内的社团和研究机构在此设立展台并举办各类活动,让普通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充分参与到巴黎气候大会当中。

除了各国和非政府组织的专设展区外,大会还设置了多个大型新闻中心,供各机构、组织、国家、谈判集团召开大型新闻会或组织活动。随着大会的深入,这些新闻中心基本时刻都保持运转,手机上的COP21应用程序中排满了大量活动。这些贯穿整个会期的主题活动在谈判桌外为参与气候谈判的各方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充分沟通凝聚更广泛共识,从而为大会成功“保驾护航”。

达成《巴黎协定》前的三个不眠之夜

内容丰富的边会活动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但在会场的另一端,气候谈判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12月5日,会期过半,工作组主席如期将48页的巴黎协定及决议草案交到大会主席法比尤斯手中。相对于2011年的德班大会提交给各国部长们的长达几百页的草案,这次大会第一周形成的文件无疑要简洁得多。但这份全文两万五千字的文件中仍然还有900多个括号,意味着各方还要在近千个问题上进行磋商、寻找平衡点,而谈判仅剩下一周时间。

第二周会议开始后,随着部长级高级别官员的加入,谈判进程骤然加速。在百余名部长发言阐述各自立场的同时,大会主席法比尤斯为加快谈判进程,安排了新的工作机制,新设4个工作组分别就资金和技术转移的执行方式、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巴黎协议的长期目标和评估机制、2020年前应采取的行动这四个问题分别进行磋商。

12月9日下午,距离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计划闭幕日期还有3天,大会召开全体会议并公布了“巴黎成果”第一份草案文本。法比尤斯在会后的新闻会中表示,近日的高强度谈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各方已在多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第一稿草案文本包括巴黎协议草案和决定草案两部分,并将此前的48页文本进一步压缩至29页,他要求各国部长就第一份文稿立刻分组讨论,解决剩余分歧,以达成所期望的巴黎大会成果。这一晚,对于所有国家谈判代表都是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各方对于大幅压缩的第一份草案文本产生了很多质疑,谈判进入最关键的冲刺阶段。

12月10日,大会即将进入原定闭幕日,经过9日整夜和10日一天的“奋战”后,巴黎协议第二份草案终于在当晚21点出炉。法比尤斯在新闻会上表示,27页的案文相比第一份草案更加精简、完善,进一步消除了协议中有分歧的选项,但要达成最终协议仍有工作要做,各方在区别责任体现、资金、减排力度等关键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10日晚,各缔约方谈判代表仅有两小时的时间研读第二份文件草案,并于23时30分之后继续就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各国代表步入会场,开始了第二个不眠夜。

12月11日,大会闭幕日全体休会,没有安排任何官方会议。在谈判的最后阶段,法国就核心问题邀请部分国家代表进行非正式的闭门磋商。在这一空档期内,由欧美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所谓“雄心联盟”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笔者参加了“雄心联盟”于11日下午举行的新闻会,会上宣布巴西等国加盟,使其“成员国”突破一百大关。但实际上,这一联盟只存在于“场外”,在正式谈判中并无发声,是一场有名无实的集体作秀,也并未给谈判带来任何实质性影响。而对于真正参加谈判的代表来说,11日才是最难熬的一夜,在最后密集的小范围磋商中,最后一稿文本就在这个夜晚逐步完成。

12月12日,大会进入加时赛。下午13时30分,经历了三个不眠夜的大会主席法比尤斯召开全体大会。眼角湿润、声音几近哽咽的法国外长将主席提案提交给大会,宣布《巴黎协定》的最终稿出台。在6个小时后,这份第三稿文本经过细节错误修正最终获得一致通过。

三个不眠夜,三易其稿,最终达成了历史性的共识。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懂其中的可贵,落锤后的那一幕,也只有亲身参与谈判的代表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巴黎协议篇3

夹缝中求生存

在中东,黎巴嫩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也不算多,自然资源更是乏善可陈,但因其扼守着欧亚两大洲的咽喉要道,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受古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一战后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正是因为历史上遭遇过数次外族入侵,黎巴嫩国内的民族、教派关系错综复杂,各派别间围绕着国家权力分配、如何看待巴解组织等问题的斗争异常尖锐。在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派力量经反复角力最终达成妥协:总统、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担任,议长由什叶派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则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由于人口比例上的优势,基督教马龙派实际上掌握着军政大权。后由于穆斯林人口增长较快,要求按比例扩权。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激化,爆发内战。直到1989年10月,两派议员达成《塔伊夫协议》,重新分配权力,血腥内战终于结束。

独立70年来,尤其是内战结束20多年来,黎巴嫩始终面临着国家分崩离析的危险。2005年2月,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引发政局严重动荡,国内逐渐形成亲叙利亚和反叙利亚两派阵营。2007年11月,拉胡德总统任期结束后,由于各派矛盾难以调和,总统选举被迫多次推迟。以“未来运动”为主体的“3·14”联盟和真主党主导的“3·8”联盟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2008年爆发武装冲突。在阿盟的反复调解下,2008年5月黎巴嫩各方在卡塔尔签订《多哈协议》。根据协议,前部队领袖米歇尔·苏莱曼成为总统,结束了长达18个月的政治僵局。

近两年来,受中东多国政局动荡的冲击,尤其是受到邻国叙利亚危机外溢的影响,黎巴嫩教派矛盾又出现扩大之势。2013年3月22日,总理米卡提的辞职令黎巴嫩再次陷入无休止的政治危机之中。4月6日,总统苏莱曼任命塔马姆·萨拉姆为新总理,但因各派分歧较大,原定于2013年6月举行的大选被推迟17个月。中央政府孱弱无力、国家机构处于半瘫痪状态、各派矛盾不可调和已成为长期困扰黎巴嫩政治的顽疾,在可预期的未来均无彻底解决此问题的良方。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旷日持久的血腥厮杀催生出诸多严峻问题。首先,外部势力大肆干涉叙内部事务,叙内战已演化为地区人战争;其次,叙利亚危机严重激化了中东的教派斗争,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极端分子趁机活跃;第三,海量叙利亚难民涌入约旦、土耳其、黎巴嫩等周边邻国,既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更拖累了邻国的国民经济。

各方面都高度脆弱的黎巴嫩深受叙利亚危机的影响。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13年11月底,约有81.6万叙利亚难民在黎巴嫩寻求庇护,给黎巴嫩的国内治安和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更令人头疼的是黎国内的政治僵局。黎叙两国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曾是同一个政治实体,黎巴嫩独立后,叙利亚从未予承认。2005年哈里里遇刺案闹大之后,黎国内爆发反叙利亚的“雪松革命”。叙利亚政府在各方压力下从黎巴嫩撤出了1.5万驻军,结束了对黎巴嫩长达30年的占领。2011年叙局势动荡以来,黎国内亲叙和反叙派别多次发生武装冲突,致使黎巴嫩政府内部严重分裂。一方面,黎政府主流对叙问题持“不卷入”政策,主张维护叙利亚的、独立和统一,反对外部干涉,对阿盟涉叙决议中有关对叙实施制裁等内容持保留态度,要求安理会谨慎行事,呼吁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尽管困难重重,黎政府仍积极配合联合国难民署等机构,向在黎的叙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但另一方面,黎巴嫩真主党则高调宣布给予叙政府军直接军事支持,自2013年5月以来,真主党向叙利亚频繁增兵,协助叙政府军围剿反对派,曾经帮助叙利亚政府军赢得古赛尔战役,被称为内战爆发以来巴沙尔政权的“最大战果”。

此外,比难民的直接拖累更加可怕的是分子的渗透。近两年来,黎巴嫩发生了多起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恶性爆炸、暗杀事件,活动的阴云正在从伊拉克、叙利亚扩散到黎巴嫩上空。2012年10月19日,黎安全部队情报局长哈桑等八人在汽车炸弹袭击中遇刺身亡。2013年8月15日,黎国内卢埃斯市主要街道发生汽车炸弹爆炸,导致20余人死亡,250人受伤;8月23日,北部城市的黎波里发生两起爆炸,造成3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可以想象,对于以金融、旅游为支柱产业的黎巴嫩来说,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意味着经济衰退,加上叙利亚难民的拖累,未来一段时期内黎巴嫩恐怕将陷入“上升—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

阴云悄然转向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伊朗使馆遇袭反映出事件与教派矛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由于叙利亚危机中各方势力的深度卷入,中东实际上形成了以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土耳其、叙反对派为一方,以伊朗、真主党、巴沙尔政权为另一方的两个阵营。虽然近期由于埃及穆兄会政权,导致沙特与卡塔尔、土耳其之间出现嫌隙,但对于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团伙来说,教派矛盾显然已经成为发动袭击的最好借口和主要动因。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逊尼派极端分子正在寻找更能表现其诉求的新目标,突破了以前的反美、反以色列的思维定势,伊朗使馆遇袭表明逊尼派极端组织已对伊朗、真主党正式宣战。从这一点来看,中东活动、教派冲突存在相互交织、全面扩大的危险。

对真主党来说,伊朗使馆遇袭意味着它将面临更多严峻考验。实际上,长期以来,真主党在教派冲突问题上基本都能保持克制。真主党主席哈桑·纳斯鲁拉多次重申要避免在黎巴嫩出现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有人认为,纳斯鲁拉的策略实际上有点“攘外必先安内”的意思,在黎国内的克制是为了在境外积极配合巴沙尔当局作战。虽然纳斯鲁拉曾多次表示不希望黎巴嫩出现“挺巴沙尔”和“倒巴沙尔”的冲突。但是,在11月14日阿舒拉节的讲话中,纳斯鲁拉反复强调他有决心将挺巴沙尔的战斗进行到底,直到帮助巴沙尔彻底取得胜利,言辞中多次出现带有煽动性和进攻性的教派主义言辞,极力渲染“逊尼派”的安全威胁。12月3日,纳斯鲁拉在接受黎巴嫩一家媒体采访时声称,“阿卜杜拉-阿扎姆旅”与沙特情报机构有关联。纳斯鲁拉表示,伊朗使馆爆炸案应与“沙特对其在叙利亚战局的失利不满,从而对伊朗进行报复”有关。

对于什叶派的“幕后老板”伊朗来说,最近随着伊核问题初步协议的达成,伊朗外部环境得到空前改善。正在“春风得意”之时突然遭到不明不白的一记闷棍,着实令伊朗领导层备感恼火,但鉴于当前伊核问题正处于关键期,对逊尼派阵营立即施以颜色显然时机不佳。伊朗外交部发言人阿芙哈姆“用心良苦”地把斗争矛头指向以色列,称以色列是伊朗使馆爆炸案的“幕后黑手”。但是从黎巴嫩政府公开的调查结果来看,此次袭击与以色列摩萨德并无较大关联。有西方媒体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袭击表明沙特与伊朗的明争暗斗正在升级,小小的黎巴嫩或许正在成为继叙利亚之后这两大力量博弈的新舞台。

巴黎协议篇4

巴以“能源战”连绵不断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藏量、开采量和出口量名列前茅的地区,许多国家依靠油气出口过上了小康、甚至土豪的生活,但以色列除外。自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不能实现能源自给,除了从国外大量进口油气外,还一直在进行石油和天然气勘探。而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相比,以色列在这方面的运气并不好。

2010年,以色列人终于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以色列聘用的美国诺布尔能源公司宣布:在地中海东部海域1634米水下的黎凡特盆地里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测算,盆地里蕴藏的石油大约有17亿桶,天然气17万亿立方英尺,足够以色列用上100年。而在此前,以色列的天然气储量估计仅为1.5万亿立方英尺,而正在开采的一个气田供应的天然气占以色列全国的70%,将在三年内耗尽。黎凡特盆地里油气的发现,将使以色列从一个资源贫乏国一跃成为资源富裕国。

不过,以色列与许多中东国家在领土上存在很大争议。从地理位置上看,黎凡特盆地位于以色列港口城市海法西部大约50英里处,但也靠近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此前,巴勒斯坦也一直在聘用英国天然气公司勘探地中海里的油气。因此,在以方宣布在黎凡特盆地里发现大量油气后,巴勒斯坦方面立即做出反应,认为巴勒斯坦方面也有权开采该盆地的油气。为此,巴方与英国天然气公司签署合同,后者将负责油气开发和经营的所有费用,并将获得出口收入的90%,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将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天然气,此外还有10%的出口收入。据初步估算,巴勒斯坦因此将获得大约10亿美元的收入。双方还同意,鉴于埃及已有完备的天然气运输设施,将把埃及作为出口天然气的中转国家。

对于巴勒斯坦和英国天然气公司的“抢气”行为,以色列也很快做出回音。一方面,以色列出动海军,控制了黎凡特盆地附近的地中海水域,使巴勒斯坦和英国天然气公司无法开展开采活动,使后者的合同实际上变成了一张废纸。同时,考虑到巴勒斯坦目前所有与其他国家的出口,包括领空、领海和领土,都是由以色列控制的现状,以色列方面提出,巴勒斯坦天然气出口的中转国家应是以色列,而不是埃及,也就是说,以色列要从巴勒斯坦未来的天然气出口中分一杯囊。更为重要的是,以色列要控制巴勒斯坦天然气出口的收入,以免巴方武装分子用其来购买武器,然后向以方发动“恐怖袭击”。

巴勒斯坦方面自然不愿接受以色列如此苛刻的要求。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英国方面提议,天然气出口的中转国可以改为以色列,而不是埃及,但巴勒斯坦天然气出口收入的10%得先存在位于纽约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最终将送交巴勒斯坦,目的是确保巴方不会用这些收入来发动针对以色列的袭击。

以色列方面认为,英国提议没有完全满足以方的要求。尽管实际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也同意天然气出口收入可以先让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监管,但以色列方面坚持认为,不能给巴勒斯坦转交任何资金,而只能给他们提供等值的商品和服务。

在上述建议又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拒绝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实行经济封锁。用以色列国防部长的话来说,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发动了“经济战争”,严格控制巴勒斯坦商品,尤其是食品的进口,使巴方的渔业全部瘫痪,导致许多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儿童出现了营养不良现象。

巴勒斯坦方面依然毫不屈服,与俄罗斯一家公司签署了准备采矿黎凡特盆地里油气的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一方面决定单方面,而不是与地区国家合作,开采黎凡特盆地里的油气,另一方面加大了对哈马斯的军事打击力度,使哈马斯无力干扰以方的开采行动,还成功地迫使俄罗斯公司搁置了与巴方的合同。

黎巴嫩:开采油气会引发军事冲突

以色列宣布在黎凡特盆地发现油气的消息传开后,与以色列还处于“战争状态”的黎巴嫩立即宣布,该盆地位于黎巴嫩领土的大陆架上,黎巴嫩也有权开采盆地里的油气。不过,黎巴嫩方面随后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开采行动。

2011年上半年,以色列政府宣布开始开采盆地里的两个天然气田,其储藏量约占整个盆地贮藏总量的10%。对此,黎巴嫩能源部长纪伯伦・巴希尔警告说,黎巴嫩绝不允许以色列或任何为以色列服务的外国公司在“我们的领土上开采属于我们的天然气。那样的开采行为将会引发军事冲突。”黎巴嫩国内反对以色列的真主党也警告说,如果有人胆敢在争议的地方开采哪怕“一立方米”天然气,该组织也将发动火箭弹袭击。

以色列方面对此回音说,以色列开采地区在以色列的专属经济区里。“如果有人挑衅的话,以色列将毫不犹豫地出动军队,以捍卫法律和国际海事法。”

为了应对黎巴嫩方面的“干扰行为”,以色列军方进行了大量布置,如扩充海军规模,加强了海上巡逻,防止有人进入开采海域。以军还出动无人机对黎巴嫩方面的一举一动进行密切侦察,许多军人进入了待命和随时出击状态。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还开发了铁穹反导系统,以拦截真主党武装和哈马斯武装可能针对以色列海上开采设施而发动的火箭弹袭击。

2013年,黎巴嫩在开采黎凡特盆地的油气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开始与俄罗斯一家公司洽谈如何开采黎巴嫩海域的天然气。如果双方达成协议,俄罗斯海军将为双方的开采行动提供安全保障。

在以色列方面,美国承包商诺布尔公司也不愿意立即答应以方的要求,投资60亿美元开采设施,大规模开采黎凡特盆地里的油气,因为这些设施在真主党武装的火箭袭击范围之内,更在俄罗斯海军的火力打击之内。

中东地区的石油专家皮尔雷・特兹安说,“中东地区是个武装冲突高发地区,而在有争议的地方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有可能引发武装冲突。”从现实的角度考虑,黎巴嫩没有一家公司具备在海上开采天然气的能力,也没有足够保护他们进行开采活动的军队。因此,谁也不会在有争议的黎巴嫩水域进行投资。而在以色列那边,情况就不同了。以色列公司有能力开采海里的天然气。而且,以色列军队有保护他们开采的实力。因此,主动权在以色列方面。

叙利亚和塞浦路斯也想分“蛋糕”

在声称对黎凡特盆地油气资源拥有的另外一个国家叙利亚,由于多年战火,叙利亚方面无力开采海上油气资源。因此,叙利亚方面经过谈判,与俄罗斯方面达成协议,签署了一个为期25年的合同,将联合开采黎凡特盆地里的油气。为了保证开采活动的顺利进行,俄罗斯方面将提供军事支持,并扩建叙利亚第二大商业性港口和渔业港口塔尔图斯港。该港口位于叙利亚地中海南段,是俄罗斯海军在前苏联地区以外唯一的军事基地。扩建完成后,俄罗斯大型军舰能够停靠港口,监视黎凡特盆地油气的开采行动。

看到叙利亚的背后竟然有俄罗斯撑腰,以色列放弃了在以叙争议海域开发油气的打算,但以色列鼓动其美国承包商吉尼(Genie)公司去开发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从叙利亚手中夺取的戈兰高地上的石油。为了避免违犯国际法,以色列政府还推动法院通过法令:在有争议的领土上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是合法行为。同时,以色列加强了在戈兰高地的军事部署,以防范叙方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

从2011年开始,以色列还时常对叙利亚发动空中打击,以削弱叙利亚军队的实力,同时阻止叙利亚把“先进武器,如防空导弹、地对对导弹和地对海导弹”转移给黎巴嫩政府军或真主党武装。

对黎凡特盆地油气声称拥有的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塞浦路斯。值得注意的是,塞浦路斯是上述几个国家中唯一一个与以色列不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该国自1960年独立后,国内的两大民族希腊族人和土耳其族人接连发生冲突,分歧很大。2014年,希腊族塞浦路斯人和以色列的主要承包商诺布尔公司也签署协议,准备开采黎凡特盆地里的油气,而土耳其族塞浦路斯人不承认这份协议,与土耳其签署了一份合同,准备开发“远到埃及的塞族人水域里的天然气。”

为了宣示土耳其族塞浦路斯人对黎凡特盆地油气的,土耳其政府还出动三艘军舰,到达争议海域,以阻止其他国家和公司开采那里的天然气。

巴黎协议篇5

5月16日下午,他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行新闻会,他以大会主席的身份,就今年年底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大会的主要目标及进程做了介绍。

保住2摄氏度

在2013年年底的华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上,法国被正式指定为2015第二十一次缔约方会议的主办国(2015巴黎气候大会)。当时法国是唯一的申办国,从申办成功开始,法国即联合外交部、生态部、财政部、科研部和农业部组建“气候谈判代表团”,并在两年多的时间被举办多场论坛筹备将在今年年底举办的巴黎大会。

“这次会议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类的共同未来。”法比尤斯外长道出法国如此重视气候大会的原因。

法比尤斯强调,与会的196个国家与地区签署一份控温普遍协议,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这是巴黎大会的主要目标。他说,自1990年起,政府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GIEC)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又一份无可争议的诊断报告,专家认为,人类现在经历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气候变化期,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现象频繁、病毒疫情爆发,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一切源于人类的活动。如果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话,人类将在20年内耗尽我们的“碳预算”,完全不可控制和不可逆地使全球升温4至5度。

保住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是欧盟率先提出来的观点,即相对于175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摄氏度是人类社会可以容忍的最高气温,如果超过了这个阈值,将会带来物种灭绝风险增加、人口贫困化、洪灾风暴危险多发、人类健康受损、地表水与地下水减少等危险。

为了能在年底的大会中达成这个目标,法国正在督促各国提交“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报告”,即各国的减排计划。法比尤斯透露,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196个缔约方中,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公布了自己的自主贡献报告。而根据法国外交系统的初步数据,有90%左右的国家可以在10月底之前公布自己的自主贡献报告,而中国也将于近期公布本国的自主贡献报告。

法比尤斯说,“巴黎大会需要世界主要大国的努力,美国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两大排放国,只有这两大国积极参与进我们的大会来,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

1000亿绿色基金

保护环境的口号好说,但钱从哪里来呢?巴黎大会另一个重要目标正式解决融资渠道。

绿色气候基金所管理的1000亿美元是渠道之一。绿色气候基金的提议最早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并于在2010年的坎昆大会上最终确定。按照《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的要求,发达国家要在2010年至2012年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在2013年至2020年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法比尤斯说,“我们应该通过这笔资金体现我们对欠发达国家的支持,因为这些国家受最初气候变化伤害最深,却没有足够的实力改变自身状况。”

当然,除了1000亿美元之外,法比尤斯还呼吁所有的经济与金融部门参与进来。他说,“在中国,我首先想到的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由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创立的多边银行。这两家银行可以为发展适应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没有B计划了”

在新闻会开始,法比尤斯就笑着做了一个自嘲,“三年前我们在申办巴黎大会时很容易就成功了,因为我们是唯一的申办国,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当时有朋友对我说,‘部长先生,祝你好运。’我直到现在才明白‘好运’两个字的含义。因为气候大会很重要,但也很复杂,如何让196个缔约方取得一致,非常艰难。”

法比尤斯认为,人类在应对气候挑战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取得胜利,“我们每前进一步,经常需要后退两步”,因为人类一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却在损害气候,如煤炭和非常规碳氢化合物的使用、汽车尾气排放等等。

10年前,世界第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生效,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虽然它将延续到2020年,但由于各国缺乏互信等原因使其已经不足应对目前的气候挑战。

巴黎协议篇6

3月7日,北京饭店。尽管正是“两会”期间,还是有几十名中外记者齐聚这里等待一场新闻会的召开。或许是组织者的刻意安排,会场弥漫着一种轻松的气氛,使得会更多地带有联谊的色彩。在这里,法国巴黎银行与长江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关于设立中外合营证券公司的框架协议,并宣布将由其下属的投资银行法国巴黎百富勤负责该项目。

尽管随后的媒体都给出了醒目的标题,但一切仍都停留在双方的构想中――合营公司并未最后拿到经营牌照。事实上国内券商和外资券商的每一次眉目传情都在坊间广为流传。仅仅在百富勤和长江证券合作公开后不久,香港《南华早报》就刊登了汇丰银行拟与国泰君安合资的消息。

不过,百富勤与长江证券的合作显然要深入得多。据法国巴黎百富勤集团副行政总裁赵卷临透露,该次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双方成立合营公司的目的、双方对合营公司的具体出资比例、人才投入和经验交流等问题。在未来的合营公司中,法国巴黎银行勤持股33.33%,长江证券持有67.67%的股权。同时,为避免合营公司与总公司有业务竞争关系,协议规定长江证券将整体剥离投行业务并放进新的公司。赵卷临指出,目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只待有关法规的出台。据悉,新的合营公司总部将设在上海。

法国巴黎百富勤的动作在外资投行界被视为一种激进的选择。所谓的框架协议,在许多人看来,更像是法国巴黎百富勤的一次买壳行动。长江证券的前身为湖北证券,成立于1991年。尽管是一家全国性的券商,长江证券在同行业中却处于中游水平。无论是一级市场的承销业务额,还是二级市场上的经纪业务量,长江证券都无法和海通证券、银河证券以及国泰君安等大型券商相比,而公司的销售网络――在全国拥有的证券营业部数量也难称规模,目前只有25家。因此业界对框架协议的一种普遍理解是,法国巴黎百富勤借合资拿到牌照,并不看重合作方的基础,而框架协议中投行业务与长江证券的严格分离更强化了巴黎百富勤将居于主动的推测。

对此赵卷临的解释显得比较官方,赵称巴黎百富勤与长江证券相识已久,在七年前便开始接触。在他看来,长江证券是一个管理良好的公司,盈利能力也很好(据长江证券提供的数据,2001年,公司净利润位于全行业的前八名),同时还拥有一个全国性的销售网络。赵卷临认为,虽然长江证券现有实力并不强,但发展前景很好,因此从整体来看,是一个很合适的伙伴。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与巴黎百富勤正式开始谈判前,长江证券完成了最新一轮的增资扩股,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到20亿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海尔集团的加盟――海尔出资4亿元人民币,以20%的股权成为长江证券的第一大股东。

法国巴黎百富勤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兴趣由来已久,该行于1998年由法国巴黎银行兼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投资银行香港百富勤组建而来。而香港百富勤素以包装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著称,法国巴黎百富勤承袭了这一特征。在2000年到2001年的两年间香港市场的承销额排名榜上,巴黎百富勤位列第四,排在中金公司、高盛和美林之后。不过巴黎百富勤单项融资额较小,发行项目总数远远多于前三名,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总和。2001年巴黎百富勤为香港和中国的企业融资超过了3.6亿美元。其中为北京大唐电力成功配股1.6亿美元,并成为当年最大的H股配股项目。

在接受《财经》专访时,赵卷临表示,法国巴黎百富勤是有实力成立一家独资公司的。但除了政策原因,巴黎百富勤选择合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个很强的合作伙伴的加盟对公司进入中国是有好处的,它将带来本地的知识和销售网络,而这对公司的本土化是非常有帮助的。赵卷临还透露,公司不排除在将来引进其他国际化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

据赵卷临介绍,法国巴黎银行的一个重要发展思路就是本地化战略――本地化的人才和本地化的经验,而未来合营公司的业务重点将是帮助本地的企业上市融资和担任企业的财务顾问,为企业的重组和购并,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跨境购并服务。在具体业务上,巴黎百富勤的目标客户锁定在中等规模的公司上,即融资额在5000万到10亿美元之间的项目。

美资行拣尽寒枝

除了巴黎百富勤与长江证券的合资,诸如德意志银行与大鹏证券、法国里昂信贷证券公司与湘财证券合作的传闻也纷至沓来,甚至双方员工的一次茶余饭后的闲谈,都会被视做合作的重要意向。

不容否认,合资风潮一直在暗中涌动,毕竟中国市场的诱惑是难以抵挡的。但从初步接触到合资、再到运营是有着很大距离的。其实外资券商的步伐和策略并不一致。

与积极进取的法国巴黎百富勤和里昂信贷等相较,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并不抢眼。摩根士丹利因与建设银行共同拥有中金公司,摩根首席执行官裴熙亮曾对记者称他们比竞争对手领先五年,并不准备再着手组建合资公司。高盛新闻发言人尽管对记者称“高盛将力图成为国内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并且在寻找进入机会”,但据记者了解,高盛内部并未就合资作深入安排;而美林则刚刚从日本市场退出,越发显得沉寂。其他如所罗门美邦、第一波士顿也并不居于各种传言的中心,遑论更为实质性的消息。

与之相应的是证券业开放的具体政策尚未出台。这一早在中国入世以前就喧噪一时的题目,目前所有的政策依据仍然是中国入世协定里的简单规定,即在入世后三年内,将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1/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以及发起设立基金。

从入世的第二天起,即去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也公布了一个《中外合营证券公司审批规则(征求意见稿)》,但时至今日,尚未有正式文件出台。

因此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意兴阑珊是有着多重原因的。首先,合资本身与投资银行文化有冲突。投资银行拥有的几乎全部资产只是人力资本,外资行在进入中国之初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将国内企业推荐到国际市场,而它们有一套完整的销售队伍,在这方面根本不需要借助国内的人力,反而会因不融洽的合资产生内耗。因此即使外资行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也更倾向于设立独资子公司。即便是合资,外资可占33%的比例也稍嫌不足,再加上目前证券业的开放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不像银行业五年后就可拥有51%的股权。因此很多美资行更愿意静待其变。

据称,外资投行在与国内券商谈判时,往往会附加一项条款,即一旦政策放开,外资必须掌握控股权。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国内十大券商之一的广发证券就曾经与一著名外资投行洽谈合资事宜。但最终由于广发证券坚持不放弃控股权,双方谈判破裂。广发证券董事长陈云贤则称,有些外资投行即使已经开始与中国机构合作,也随时做好了撤资准备。一旦中国的政策放宽或条件允许他们设立绝对控股或全资附属的证券公司,他们很可能立即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分手。

其次,拥有品牌优势的大型外资投行根本不愿冠以合资名义,因此合资时的要价自然会较高,而国内券商因拥有牌照待价而沽,双方很难在合资价格上达到均衡。另一方面,国内券商去年以来已经暴露出较大的风险,对于爱惜羽毛的全球性券商而言,他们更愿意与产业资本融合,比如像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与海尔的合资。惜乎中国的证券牌照事实上并不可能下放给独立的产业资本,这也是许多外资行选择等待的一个原因。

再次,外资行进入国内市场之初,主要是以熟悉市场为主要任务,就项目而言,仍然会以做国内企业的海外承销为主。而事实上一些外资行已经将其大陆代表处暗中转变成业务部门,这与建立一个独立的分公司并无太大差异。即使不如此安排,由于外资行的亚洲总部多设在香港,往来内地十分方便,所以也并不十分急于进入。

汇丰银行集团亚太地区投资银行与市场联席主管宦国苍认为,目前外资行进入中国可分为两种态度:一是参股国内较小的券商,以拿牌照为主,拿到之后自己做,像法国巴黎百富勤与长江证券的模式。这种方案的好处在于减少摩擦,但要建立业务网络仍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另一种方案是与国内较大的券商合作,利用内地券商的基础开拓国内市场,但这在文化融合方面会比较困难。“外资投行已经意识到国内市场的风险,像前年二级市场利润很高,去年就跌得很惨,承销业务变成了收入来源。这里面的政策波动很大,所以早进来不一定能赚钱。”宦国苍说。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中国研究主管陆运刚也认为,在外资行的进入问题上,大行和小行的行为方式差异很大。大行目前更多看重的还是大型国企的民营化问题,进入国内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熟悉环境,不十分看重眼前的商业利益;较小的投行则将之视为重要的发展契机,因而步伐较为积极。

搭建开放平台

无论如何,外资券商对于中国市场仍然有着很强的进入动机。去年以来全球股市低迷,许多投行调低了单笔业务量的预期,对于一些大行而言,以往看都不看的订单(比如筹资额在1亿美元左右的项目)也成为争夺的对象,而中国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正是不可多得的市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较之香港市场,国内IPO的市盈率已经不算高,而且很难拿到上市指标,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民营企业去年以来已专攻H股,“差不多六个月就可以做成。”宦国苍说。

外资行看中的另一块市场是国内的三资企业。相对而言,外资控股的企业比较忌惮国内券商的风格,更愿意与外资投行接触。

然而,中国证券业的开放,与银行业、保险业比较是相对保守的(参见《中国入世协定关于银行、保险、证券的规定》)。银行业有明确的开放时间表,而保险业则允许产业资本与外资联手拿牌照,这为市场的开放创造了更为稳定的空间。证券业相关政策的难以出台,使得积极进入的主要是一些欧资行,而美资全球性投行长期在门外徘徊;同时由于事实上又赋予了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竞争地位的国内券商以牌照价值,使得券商的利益再次得到保障。事实上国内目前的券商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各部门利益划分的结果,垄断的合资机会无非是强化这种利益格局。

巴黎协议篇7

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们漫游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既保留着许多闻名世界的历史遗迹,又有许多宏伟壮丽的现代化建筑,有“花都”之美称。

巴黎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文化设施方面,巴黎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艺术文化中心——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还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像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协和广场、卢浮宫、凡尔赛宫等更是让人留连忘返。经济生活方面,重建和改建了古老的商业中心区,如兴建了210米高,58层的蒙马纳斯摩天大厦。新建和扩建了巴黎四周的卫星城市,使市民有了比较宽敞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巴黎不仅是法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国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各种类型的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表演在这里举行;各行各业的专业展览会在这里举办。常设的国际组织也很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今天的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备受世界的瞩目。

PS.协和广场马克西姆餐厅的羊角面包真是“面包国王”。

巴黎协议篇8

中东和谈自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启动以来,迄今已届12年。和谈一度取得重要成果:巴以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议》,其基本框架至今仍为双方遵守,约以两国于1994年达成和平协议,叙以、黎以谈判虽无重大突破,但也断续进行。然而,和谈从1999年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后,杨心分歧凸显,矛盾错综复杂,现行三条谈判轨道尤其是巴以谈判磕磕绊绊,疲态尽显。风口浪尖一老翁

回顾12年的巴以风雨,可知巴以和谈走到今天这一步,阿拉法特作用特殊。“用英语说和平,用阿拉伯语说抵抗”,点出了阿翁的诚信问题,但这也是事出有因。在巴解组织内部,阿拉法特领导的主流派别“法塔赫”承认《奥斯陆协议》,但另外两个由基督徒缔造的武装团体――“人阵”和“民阵”却对此持有异议,曾批评阿拉法特等“主和派”低估人民力量,未兑现对巴人民的承诺。2000年初,巴解中央全会曾以决议方式,为最终地位谈判划定“4条红线”,束缚了阿拉法特的手脚。更何况在执政联盟之外,还有哈马斯和杰哈德等组织坚持走武力解放道路。

任总理不到半年的阿巴斯9月6日辞职说明,阿翁仍在主导大局。新总理库赖作为原立法委员会主席,尽管与阿拉法特关系密切,但也面临权力分配的客观现实问题,向以色列提出以下要求是少不了的:停止修建隔离墙,释放更多巴囚犯,撤出更多巴城市,解除对阿拉法特的软禁……如此,巴不可能达到美、以提出的“必须采取决定性措施根除恐怖势力和暴力活动”的要求。美、以再怎么施压,也无异于缘木求鱼。以色列早就明白这一点,所以暗地里想把整个巴民族权力机构连根拔起,重新塑造,但美国不同意如此激进的方案,仍把希望寄托在新总理身上。

今年7月阿巴斯访美前夕,以色列议会阿拉伯议员迪比认为,如访问不成功,巴人民将质疑阿巴斯的能力。不同的民意调查分别显示,阿拉法特的民意支持率在21%到35%之间,包括哈马斯在内的激进组织民意支持率达到29%,其中哈马斯达22%。阿巴斯的民意支持率只有2%,远远落后于阿拉法特。9月,以色列扬言要驱逐甚至清除阿拉法特时,巴勒斯坦群众数千人自发在其官邸前助威,群情激奋,表示一旦伤害阿拉法特,巴勒斯坦全国都将发生激烈的反应。

实际上,被国际观察人士所忽 略的是,阿拉法特尚能对激进组织 起到制衡和约束作用。7月19日,巴 勒斯坦约旦河西岸杰宁市市长海德 尔・艾尔沙德遭到“阿克萨烈士旅” 绑架,后在阿拉法特干预下,激进组 织同意放人。当然,“阿克萨烈士旅” 是归在“法塔赫”名下的,听从阿拉 法特是理所当然,但换上阿巴斯就 约束不住。阿拉法特年轻时曾倡导 武力和恐怖袭击,但历经多年流亡 生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和谈建国 之路。尽管眼下被软禁,他还是希望 说服激进组织不要袭击以平民,不 要通过恐怖活动实现民族解放。7月 20日,就在巴以总理举行会谈前几 小时,阿拉法特颁布一道主席令,禁 止煽动“种族或宗教歧视”。激进组织口头强硬,但实际上也买了他的账。9月,激进组织声称,一旦阿拉法特受到伤害,他们将加大报复以色列的力度。这是以色列非常顾忌的。

美以明白,在当前巴以局势相当微妙且严峻之时,阿拉法特的地位和影响仍可利用。法国、德国甚至美国的坚定盟友英国坚决反对伤害他的任何行动。今年巴以冲突严重时,2003年5月下旬,法国外长德维尔潘曾不顾以方坚决反对,在访问巴勒斯坦时执意要会阿拉法特,以示声援。7月中旬,沙龙出访英国弥补英以关系时,意图说服英国领导人采取孤立阿拉法特的立场,断绝与他的关系,但遭拒绝。沙龙几度想趁势把阿拉法特往狠里整,但最终没有伤害他。美国尽管9月中旬否决了安理会反对驱逐阿翁的决议草案,但给沙龙画的底线仍是“不要伤害阿拉法特”。步调一致的叙黎同盟

叙利亚与以色列之间的边境问题虽相对简单,但总体上没有多少突破,拉宾总理承诺的从戈兰高地撤军在1996年内塔尼亚胡上台后都泡了汤。2000年1月,以叙和平会谈再次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谢泼兹敦进行,但因分歧太大,双方会谈中断至今。同年6月叙强势总统阿萨德突然去世,阿萨德幼子巴沙尔继承权力,进一步减小了短期内叙以和谈有所突破的可能。

早前,以色列渴望获得一个完整的加利利湖(又称太巴列湖或基内雷特湖),曾提出以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换取叙对以拥有加利利湖东北岸的认可,但叙不置可否。而当国际社会大力推进“路线图”计划的时刻,叙利亚几次抱怨美国和国际社会重视巴以和谈,而把叙以和黎以问题进行边缘化,认为“路线图”计划应涵盖叙、黎与以之间的谈判。

叙在与以谈判问题上坚持固有立场出于许多考虑。首先,巴沙尔2000年6月继任总统后,存在资历尚浅、经验不足、威信不高、不能服众等问题,所以一度冻结叙以和谈。“9・11”后,在美国打击伊拉克并一度对叙利亚施加重压的情况下,巴沙尔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需要精心慎重对待。

其次,巴沙尔还必须处理好同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国家关系。叙利亚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发源地,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苏联解体后叙失去经济与政治靠山,与埃及、约旦、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国之间均存在分歧:由于在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朗且至今与伊朗保持友好关系,叙在阿拉伯世界缺少可靠朋友,与另一个非阿拉伯的周边国家――土耳其一度关系紧张。西方认为叙有支持恐怖活动之嫌,导致西方与叙关系一般并一度紧张。

在黎以轨道,2000年5月底,以色列出于战略考虑,出入意料地提前完成从黎巴嫩南部撤军。但鉴于以撤军使叙利亚失去重要谈判砝码、黎真主党活跃、在黎南部的40万巴难民中有多个激进组织等不稳定因素,以色列至今未从有争议的沙巴农场撤军,黎以边境一直很不稳定,时有交火事件发生。 叙利亚一直要求黎以谈判与叙以谈判同步。叙黎两国在法国统治时期曾是一个国家。1976年5月以来,3.5万叙军一直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驻扎在黎。黎是阿拉伯国家中惟一的由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大宗教的信徒组成的国家。局外有关各方争相在黎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曾一手培植“南黎巴嫩军”,伊朗和叙利亚支持黎真主党武装;基督教派实行亲以亲西方政策,伊斯兰教派则向穆斯林国家倾斜。近年来黎国内民族主义希望独立自主地处理内政外交尤其黎以和谈问题,黎国民也有约一半倾向于摆脱叙控制、转而亲以。以色列从黎南部撤军鼓舞了这种趋势,叙利亚在这种形势下,也不断受到国际社会要求其从黎巴嫩撤军的压力。重整河山待后生

和平是必然抉择。巴方民众应当看到,完全坚持联合国有关决议、不能有丝毫动摇,目前看也未必是现实的;从以方看,一味坚守所谓底线、拒不作出实质妥协也是行不通的。阿拉法特的某些思维或许被巴勒斯坦人认为显得过时,但他的主流和威信很难被抹杀。阿巴斯务实理性,对和谈有独到见解,但亟需各方配合,库赖同样面临这一重任。从巴方的年轻一代看,仍在以监狱的巴尔古提、主管内阁安全事务的达赫兰、不久前被任命为国家顾问的拉朱布、重新担当首席谈判代表的埃雷卡特,以及前女发言人阿什拉维,都是在巴方内部有影响的人物,新思维或许也会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

不能太指望布什。他还面临伊拉克动乱、朝核危机、与伊朗的紧张关系等等难题,除了一再强硬支持面临破产的“路线图”计划、排斥阿拉法特、警告库赖要配合美以外,实在很难拿出类似前总统克林顿的务实举措。布什目前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到50%,的几匹黑马势头很猛,2004年布什总统有可能步老布什1992年的后尘,不得不挂冠而去。他和沙龙能否有和平的远见和决心并不乐观。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对和谈影响略显苍白,但国际社会同为和平祈祷。

上一篇:培训协议范文 下一篇:股份转让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