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一体化实践

时间:2022-09-28 09:54:45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一体化实践

摘 要:在新课改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前提下。从不备教案,备学案的备课模式;改“教”为“学”的教学方式;从“授知者”变为“导学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这三方面实现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一体化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一体化;化学教学;备课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来,这是站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并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

为了赶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采用“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不写教案,写学案――“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依学生的学习思路编写的;教师以自己编写的“学案”为载体进行教学,学生遵照“学案”的思路进行学习。学校采用了“教学一体化”后,学生身边除了书本和老师编的学案外,没有别的课外资料、课外作业,这从根本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按照“学案”的思路,“教学一体化”的要求进行导学。从形式上体现并完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实现教学一体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备课模式――不备教案,备学案

传统的备课是教师备一节课的内容(或一章节的内容)。备课的模式是:一、课题,二、教学目标:分1、2、3等子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具、教学方法、课型,五、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更多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备的是教师上课的思路。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一体化”中,备课模式首先要改变――改备“教案”为“学案”。学案的模式为:一、课题,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目标三维化,三、学习重、难点,四、教学流程,分“课前预习准备”“课堂内容”“课后练习、思考”等。

从“教案”与“学案”的目标上看,“教案”上的目标是教师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或者任务,没有提及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学案”上的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即告诉了学生要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通过怎样的过程怎样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并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案中“三维目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本节课的任务而制定的。“三维目标”细化了学生在每一节课上要掌握的内容或任务;同样,目标三维化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改变教学方式――变“教”为“学”

以前的教学过程是我们教师按照“脚本”(备的教案)来演戏的“教学表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忽略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的表演而存在的。于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弄的学生像装知识的“机器”,教师像往“机器”中塞知识的工人。难道学生的学习是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吗?最后,学生厌烦了。

其实,从认知心理学讲,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这个过程是知识、技能在学生内部建构的过程。这里强调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然而,在新课程下,我们教师就考虑到学生的建构过程。所以我们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我们的“学案”就是为学生的“建构”而设计考虑的。要让学生的学习有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等过程。

例如,我们学习“石灰石在高温下可以分解的性质”时。以前我是直接告诉学生:“石灰石在高温时会分解的,生成二氧化碳和生石灰;是制建筑材料――生石灰的方法,同时也是工业上制二氧化碳的方法”。就简单地把书本上的几行字念一遍,把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板书一次。根本不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以及掌握多少,就草草结束。而现在不一样了。我和学生共同探究“石灰石在高温时有何变化,有何性质;变成什么物质,并学会了怎样检验的方法”。所有这些“探究”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首先,请几个学生捏捏石灰石,看是否容易被捏碎;然后,让一个学生来灼烧一下这块石灰石,灼烧几分钟后,把它放进水里(以下要用到它)。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角度认识到“石灰石在高温时会发生变化”。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证明它在高温时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什么了?”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做了一组对比实验来证实“石灰石在高温下发生了变化”。(对比实验:一只试管中放一块石灰石,并加些水,摇晃一下,再滴2滴酚酞试液;另一个试管中倒入放有灼烧过石灰石的水,滴2滴酚酞试液。观察两个试管出现的现象。现象不同)又用一组对比实验验证了“石灰石在高温时,生成了生石灰,并且生石灰溶于水生成了熟石灰”(对比实验:一只试管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并吹气;另一个试管中倒入放有灼烧过石灰石的水,也向其中吹气。观察两个试管出现的现象。现象相同)。

显然,学生喜欢现在的教学模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参与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有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一改以前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这些都是改“教”为“学”的具体模式

三、 改变教师角色――变“授知者”为“导学者”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话有这个涵义――“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学生在某方面所获取的知识也许远远超过了教师。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单从这两点看,教师确实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不能再以“圣人”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研究,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查阅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求学方向。教师应该是学生求学路上的“助手”和“引导者”。

比如,上面我和学生一起探究“石灰石性质”时,我就是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另外,学生的课外作业,我帮他们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实验器材。记得有几个学生在探究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其中xx同学发现自己的眼镜架是铜质,也生锈了,觉得好奇。于是他们还想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此时的我非常高兴。马上催促他们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最后,在一个月的实验观察中,他们终于得出了“铜生锈条件”的结论。他们非常开心,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我提醒他们思考:“铜锈”是绿色的,是“铜绿”。还给了他们一些实验器材和药品,并告诉他们NaOH溶液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其余的,他们就模仿“铁生锈条件”的探究。他们成功了,真的了不起(这是我给予的表扬)。同时,我也感到很欣慰――我们的“探究学习”是成功的。

新课程下的教学一体化,首先是教师的观念要变革,然后,从改变备课的模式,教学的方式,教师的角色,最后,落实到教学的实际中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上一篇:新形势下“先学后教”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研究 下一篇:探究多元化 教学创建高效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