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半 成效显现

时间:2022-09-28 08:37:50

【摘要】受环境资源、要素成本、政策体制等因素影响,产业区域转移推进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0.6%,比2010年提升3.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0~...

时间过半 成效显现

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获悉,《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已经完成。受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从2013年5月开始《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经过分行业研究、分专题研究、座谈讨论和多次征求意见,《报告》已于近日提交工业和信息化部。

《规划》评估情况表明,“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经济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调整阶段的特征明显,国内外环境与《规划》编制时相比出现明显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纺织工业在承受和克服棉花等原料政策体制制约、外需增长乏力、综合成本上涨、融资困难大等多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使得《规划》大部分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良好,各项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规划》制定的七大类政策措施均取得不同程度推进。

主要指标进展顺利

行业规模发展指标均超过《规划》目标增速,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3%,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年均增长4.8%。

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2012年,我国化纤原料自给率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62%,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到22.2%。服装、家纺、产业用比例为48.5:29.3:22.2,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费结构向《规划》目标稳步推进。

受环境资源、要素成本、政策体制等因素影响,产业区域转移推进压力较大,截至2013年6月中西部地区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0.6%,比2010年提升3.6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高,2010~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7.8%,超过《规划》目标增速7.8个百分点;我国规上纺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12年为0.47%,其中化纤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0.94%,接近《规划》目标。

品牌建设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已有30多家品牌企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完成《规划》目标60%以上。

节能减排指标也基本完成。根据测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达到《规划》目标。据了解,化学需氧量指标因为统计范围和调查方法的原因不能进行总量比较,中纺联今后将与相关部门沟通进一步调整统计口径后再进行有效对比。资源循环利用指标按计划进度完成,2010~2012年全国再利用纺织纤维用量年均增长14%。

重点任务成效显著

《规划》提出的九项重点任务得到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十二五”以来,一批国家级纺织科技创新机构积极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一批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发挥了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作用,围绕纺织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全行业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科技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12年规上纺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7.77万元/人,化学纤维差别化率达到53%,碳纤维T700、芳纶1313、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连续玄武岩等高性能纤维已实现产业化生产,“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进。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取得很大进步,更多企业采用了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始发挥作用,纺织全产业链重视设计创意,服装和家纺品牌建设重点工程全面展开,确定了111家“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

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一批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在全行业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推动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再生聚酯纤维年产量达到450万吨。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得到加强,2012年规上企业职工1000.7万人,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2011年增长13.6%,全行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重点领域有效突破

《规划》提出的新型纺织纤维材料、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等基础性、关键性领域的技术进步和重点工作都取得较大进展。

在新型纺织材料领域,重点推进了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三大类纤维技术和产业化,化纤占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达80%,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化纤原液着色纤维产量占比达到8.7%,提前完成《规划》目标。仿棉纤维的研发也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化取得实质突破。

高端纺织装备研发获得较大进展,聚苯硫醚短线成套设备实现了万吨级的产业化,T700级碳纤维实现千吨级量产。2012年全自动集体落纱细纱长车的销售总锭数已经超过短车,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纺织装备进步显著。产业用自主开发的纺粘生产线速度突破400米/分。印染生产线普遍配备在线监测、废水回用和余热回收设备,新型印染后整理设备快速发展。

纺织各领域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应用和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棉纺紧密纺设备装机达到1293万锭,自此棉纺先进设备比重达78%,无梭织机比重达51%。新型纺纱技术、麻纺生产技术、在线检测和分析技术都已在重点企业应用。三维设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技术安吉辅助制造系统、智能仓储配送系统、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缝制设备、射频识别技术等在服装、家纺行业进一步推广。

相关政策亟待调整

《规划》制定的七大类政策措施均得到不同程度推进,产业指导、贸易环境等政策落实取得积极成效,但原料、税收、融资等事关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政策仍亟待调整和落实。

《规划》中期评估认为,国家连续三年以限价收放储方式调控国内棉花供给,造成国内外棉价差过大及储备棉品质下降,棉纺行业竞争力流失,效益恶化,就业规模缩减。国内棉价仍受进口配额、滑准税等多重政策调控,流通环节严重缺少市场调控。《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国内外棉价基本接轨”的政策目标远未实现,因此棉花管理体制亟待全面调整和改革。

在财税政策方面,纺织行业相关税收政策改革进展迟缓,棉纺企业增值税“高征低扣”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解决,稳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尚无进展。企业融资环境也没有实质性改善,阻碍了企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虽然行业面临的外部形势错综复杂,各种风险挑战严峻,但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提供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推动纺织行业升级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并在“十三五”末建成纺织强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组成部分。“十二五”后半期,原料保障、技术创新压力、综合成本高、融资困难、环境压力、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仍然突出。《规划》中期评估提出,为了实现《规划》目标,要进一步落实《规划》中九项重点任务和四个重点领域的工作内容,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重点保持纺织工业平稳发展,以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人才战略为重点提高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力,着力解决基础性研发、关键性技术、品牌建设、节能减排、区域布局优化等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TIPS

纺织“十二五”后半期六大重点任务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分析认为,“十二五”后半期及“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整体上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形势有喜有忧。

纤维消费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从全球看,人口和消费自然增长将带动全球纤维需求总量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将逐步释放。从我国国内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推进将激发新的内需潜力,我国在“十三五”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力条件,服装家纺产品零售额到“十三五”前期总规模将突破万亿。经济全球化也为纺织业全球布局产业体系和跨国配置资源提供有利环境。

在挑战方面,《报告》归纳出生产要素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等三个方面。针对挑战,《报告》提出全行业要齐心协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完成《规划》任务。

在“十二五”后半期,行业要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制定的目标,需要实施六大重点任务。

首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着力解决基础性研发、关键性技术、品牌建设、节能减排、区域布局优化等重点和难点问题。其次,要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升级,加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中小企业技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第三,以创新为重点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从规模和成本优势转变为科技和品牌创新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国际化的服装家纺品牌。第四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投入和推广,完善行业节能环保标准体系。第四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技术水平,在生产制造领域扩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面,推动研发、生产、流通和营销模式的协同创新发展。最后要引导区域结构协调发展,继续稳步推进纺织产业区域转移,融入国际纺织产业格局调整进程,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上一篇:天涯海角洛斯卡波斯 下一篇:聆听属于我们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