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时间:2022-09-28 04:41:01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摘要: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始于问题,创新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解决问题;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17-02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所谓解决问题就是再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法时找到一种解决的途径,就是从困难中找到出路,就是寻求一条绕过障碍的路,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答案。"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问题作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能让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课程情景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下面谈谈自己平时的一些做法:

1.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敢于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过程。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只有民主,学生才能获得积极的学习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才能进行自主学习,诱发创新意识,发挥个性潜能。

1.1 教师要尊重、热爱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老师应把微笑带入课堂,通过微笑把期望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鼓励,从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优生"之所以能成为学习上的优秀,是因为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大兴趣"的良性循环;"学困生"则经历着"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失去兴趣"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心学困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1.2 教师要变"教育权威"为"朋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因此应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改正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权威"的结论;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进行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于解决问题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普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从新课程的数学教学生活化出发,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把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进课堂。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到市场和超市去参观,看一看购物场所中分类陈设的物品,认识和体会"分类"的实际意义。教学中创设"百货小商店"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模拟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用处。这种真实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自主地、能动地进行探索,使他们在情境发生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在用数学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善于解决问题

3.1 自主探索,合作解疑。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营造出一个合作讨论,探索学习的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来交流,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纠正、互相交流最终形成各自的见解。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我让学生观察圆锥的变化,然后猜想:圆锥的体积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圆锥底面积×高得出的是圆锥的体积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把各自的猜想交流讨论后,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做实验验证了各自的猜想,探索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主动探索,突破了教材的方法,有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合作交流中,让持有不同解法的学生述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解决一个问题使全体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年解决办法,体会到听取同伴意见的必要,体会到合作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并在观察、分析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动手实践,应用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学中,应让学生在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向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在体验了一克有多重以后,我创设了一个小游戏:谁是大赢家。猜一猜讲台桌上物品的质量是多少克,在猜的过程中你可以借助这1克、5克、10克的参照物。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都懂得借助参照物来估计物品的质量,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

4.关注差异,引导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运用多种策略,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解题的策略和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受框框的限制而拘泥于一种解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向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表现自我,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潜在的创造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如数学考试有一道应用题;某校的男生比女生多150人,其中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7:8,求女生有多少人?一般思路是用方程解或用算术法解,而有2位学生就用150×7=1050(人),评讲时很多学生说是错的,但也有人说是对的,经过画图验证是正确的。课堂上出现争论或分歧这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奇怪的意见都要认真思考,不能想想无道理而立即否定,丧失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总之, "问题解决"可以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

上一篇:解矛祛难找工会 下一篇: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革新思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