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德育管理

时间:2022-09-28 02:21:20

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德育管理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鲜明的践行性,为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要求。关于德育课程建设,我国起步较晚,可以借鉴日本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验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德育工作与自我的感觉体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道德体验过程中体现的价值,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独自创造能力以及集体合作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使得学生内心世界更加充实,促进新课程改革更加回归于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德育管理;体验教育

道德素养是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务必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青少年学生群体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他们的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祖国发展的未来。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虽然也提出了学生的德育工作,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过于强调流程和口号,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与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情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当前我国开展德育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

一、当前我国德育工作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长远的规划,胸中无发展目标,抗打击能力较差

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青少年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小皇帝”,在家养成了娇生惯养的坏毛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去分享和谦让,学生过于喜欢追求社会上的物质追求,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是少之又少。学生长久便形成了不愿意受苦受累,只愿意自我享福,这成为当前很多青少年的思想主线。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没有人过多的会去批评指责,当面对学校社会的教育和批评的时候有些学生便会受不了,出现了内心的煎熬与痛苦,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严重的还会出现轻生了念头。

2.性格中缺乏爱心,喜欢妒忌他人,不易发现别人的优点

当前社会存在着无时无刻的压力,青年人往往承受着压力却无处释放,在心中默默累积,同时又不愿意与父母及周边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他们会认同这种很自我的做法,对人和对事会有种不关心的态度,平时会一个人默默地坐在一边,不喜欢言语,只要开口便多是讽刺言语,甚至拒绝学生的关心。但是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十分热爱学习,努力学习,但是一旦如果有人超越了他们,他们里面便会产生内心的嫉妒,如此的恶性循环便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阴影。

3.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内心的影响

青年学生往往由于不满足于当前现状,想改变自己,好好学习,可是又担心努力学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便有些迷失了,很多青年学子将自己的注意力重心放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由于如今网络世界信息巨大,网络的虚拟性以及不可预知性让年轻人充满了猎奇以及逃离现实困难的心理,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活动之中,而对于学习则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使得当前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难度巨大。

二、新课程改革中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手段

1.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青年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性格以及爱好也会发生着变化,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大前提下,我们需要做到对于因人而异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手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其成长的环境,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社会的前进发展方向一致,对于来自于离异家庭、失散家庭、失去亲人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孩子,需要及时进行沟通和关怀,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可以开展班级集体为其过生日的形式,让其形成健康的德育心理,转变少数学生内心对他人猜忌、不信任等行为。

2.正确运用网络系统和平台

当前,社会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共同交流维护网络系统的纯洁,更好运用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对于一些网络水平相对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了解到网络的最大功能是使用而不是仅仅是玩。对于着魔于网络游戏的学生需要进行正确的疏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号召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做到让学生作为校园网站的主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在主人公的意识下体会到拥有网络知识的快乐和乐趣,体会到网络不仅仅只有游戏,同时还有另一片天地。

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不难发现,只有充分利用好校园内现有的校园网络平台,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建立班级网络主页、网络实践活动的实时追踪报道等形式,使得学校成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基地,同时拓宽德育宣传工作的途径。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大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需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入手,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师生实现良好的来自于两者内心深处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具有时代价值的德育工作,最终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稳定成长。

参考文献:

郑慧淑,杨淑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纸笔测试研究: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教育现实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问题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68-71.

上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策略探究 下一篇:彰显学科本意直面教学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