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浅议

时间:2022-09-28 12:03:18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浅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前提下,新课程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信息筛选,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一观念的转变,无疑给遭受众议的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曙光,对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授受方式学习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在新课程里,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实现了由承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发展”的主体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的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在这样一个提升过程中,教师的“誓话语霸权”将被彻底摒弃,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得到充分尊重和爱护。师生在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完成教学。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

但是,在山的那边真能看到海吗?任何一种新理念的介人,总是在一番磨合中才能寻找到适合存在的土壤;传统的坚冰真的容易被打破吗?如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观摩当前新课程改革探讨课中发现了这样的窘况。一是自主、合作、探究被片面地理解成教师设计好几个问题,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这实际上还是问答式教学的延伸,看似与学生合作、探究,但自主性却无从体现。二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被轻易否定,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仍然把老师个人的理解、教参的答案或传统权威的结论凌驾于学生之上。三是仍把学生能否回答好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目的,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课堂不乏学生热烈的讨论、深刻的思考,但往往大多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圈子里“就范”,至于答案之外的学生有限的思考,最后都被一个无形的“手”笼罩着,这实际上仍是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从一些比较成功的探讨课来看,其精彩之处也都表现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鲜有独立见解的能力表现,而教师主观上也未能很好地利用这种机会。

凡此种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成了旧式教学的新包装。它在教学观念、师者素质未能完全进入状态下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人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它的时候,成了旧式教学的延续,由此便使人们发出了山那边还是山的感慨。

那么山那边怎样才能看到海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具有“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笔者认为,现今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我解决问题――总结(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本课所得的体会,找出规律,学会学习,实现能力迁移)。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常规常常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这固然没错。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这种目的性相当鲜明的教学却与目的、重点有了相悖的地方,即过分地强调目的性。因为在学生不熟悉课文的情况下,自主阅读还未开始,我们就把目的直接告诉学生,实际上就固定了学生思考的范围。有的教师甚至习惯于“主题先行”,明示文奄中心,然后架空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的指向性就更加清晰。但无形中,学生思考的范围变得相对狭小了,质疑的空间也就相对缩小了,创造的欲望继而减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例如,旧教材里的《白杨礼赞》一文,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常在学生尚未进入阅读状态的情况下,就先明确了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虽然教师也设计了许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但是由于不是学生自己阅读得出的感悟,课堂活动实际上变成了学生在“主题先行”的暗示下寻找令教师满意的答案的非主体性教学,学生结合课文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活动无法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体验能够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和升华。新课程实验四年了,我们的探索并不成熟,但是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迎接新的挑战。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尽情拥抱越过千山之后所呈现的碧海蓝天,享受大海赐予我们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清华老科协机器人体验中心让您走在科技的前沿 下一篇:浅谈古诗词中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