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下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策略

时间:2022-09-28 09:29:02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下企业采用新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产业结构;新技术;实物期权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与新技术的采用,使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潜在增长率。显然,技术创新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对企业来说,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更为重要的是,新技术的采用,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企业、产业以及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下,当出现能提高企业效率和能力的新技术时,企业是不是会立即采用呢?企业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机理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及市场需求不确定,利用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决策机理。 从而直观地为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投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结果

要素在不同产业和区域之间的配置和再配置,构成了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 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根据经济学原理,如果是市场行为所导致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那么这种趋同只是短暂现象,因为随着要素长时间依照比较优势的原则会自由流动,区域产业结构会自动调整到最优状态;如果这种趋同是人为干预的结果,那么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但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反而会加剧趋同的程度,损害经济的良性发展。[1]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1)分散了生产,损害了规模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益,使得生产的集中度和产品的竞争力下降;(2)区域间专业化水平下降,损害了分工效益;(3)区域间结构性矛盾激化。

正常的、适度的市场竞争,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积极采用新技术的外部动力,能够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而进行更有效的技术创新或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就越强烈,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压力就越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愿意加大技术创新或采用新技术的投入。 但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往往会造成过度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区域间这种恶性的过度竞争,一方面市场被人为分割,人为的市场封锁加大了市场进入壁垒,使产品在区域间的流通增加了困难,也使得企业对采用新技术后的市场需求预期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来越严重,生产要素会从比较优势的地区流向非比较优势地区,使得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增加。 由此,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所引致的市场需求“萎缩”及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向,抑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二、模型的构建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市场需求不会低于零,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这种需求会增加,但这种需求增加的状况是不确定的。 因此不妨假设这种需求服从几何布朗运动(Pindyck[2]和Tannous[3]验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 这种需求过程可以表示为:

式中:a>0,为需求的期望增长率,σ>0,为需求的波动率,dz为布朗运动的增量过程。 由于市场需求不会低于零,因此,有D0=D(0)>0。

由于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投资是不可逆的,因此,企业一旦决定采用某一新技术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用该技术(不失一般性,假设新技术的使用期限为无限长)。 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当新技术出现时是否立即采用?若立即采用,由于存在需求不确定性,企业面临投资损失的风险;若推迟采用,企业又会面临放弃采用新技术所带来更多利润的损失。 这实质上是一个最优停止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触发企业投资新技术的需求规模门槛值D,当D(t)<D时,企业的最优策略就是不采用新技术;当D(t)>D时,企业立即采用新技术。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进一步假设:(1)若企业选择立即采用新技术,那么,由于新技术提高了企业的效率和能力,可以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提高到θ;若企业选择不采用新技术,那么其盈利能力为θ0;一般地,新技术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即θ>θ0;(2)企业采用新技术时,必须进行总额为I投资(如研发创新或购买技术专利、设备更新等等);而企业不采用新技术时,不需要进行新的投资。

于是,当企业不采用新技术时,其每期获得的收益为V0(t)=θ0D(t);当企业立即采用新技术时,其每期获得的收益为V(t)=θD(t)。由ITO定理可知V0和V都是一个几何布朗运动。 如果不考虑企业决策的柔性,则其选择立即采用新技术的期望净收益现值为:

事实上,企业在决策是否投资采用新技术时,会权衡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灵活性(柔性)的价值,即企业可以等待进一步的信息来决定是否投资。 这种灵活性体现了期权的思想,而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是金融期权理论在实物资产期权上的扩展,[4]可以评价企业决策灵活性(柔性)的价值。

如果企业在时刻T0时决定采用新技术,那么在t<T时,企业决定不采用新技术,其每期获得的收益为:V0(t)=θ0D(t)。因此,在考虑企业投资决策柔性条件下企业立即采用新技术的期望净收益现值为:

三、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分析

式(9)表明,企业是否采用新技术,取决于几个关键变量,即市场需求是否达到规模门槛值D、企业采用新技术所需的投资成本I、新技术的赢利能力θ以及市场需求的波动率σ。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对企业是否采用新技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市场需求是否达到规模门槛值D与企业采用新技术所需的投资成本I。

(一)市场需求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和纯粹的R&D活动不同的是,技术创新强调首次商业应用。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技术创新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技术积累和路径依赖性及收益非独占性等特征,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不断扩展提供了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性,进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潜在增长率。[6](31-34)

熊彼特认为[8]技术创新是经济周期发生的原因,创新刺激了投资,引起了信贷扩张,扩大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推动经济走向繁荣。 在创新与需求的关系中,创新是主导的,是创新企业的市场努力诱说消费者改变需求偏好。 由于消费者都是有限理性的,消费行为具有常规化和程式化的特点,通过市场需求带动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 Witt(2000)和McMeekiu(2002)对此曾进一步研究得出:新的创新产品很可能是为更具最挑剔和复杂的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设计的,当它投入市场后,这部分消费先驱者首先接受这种新产品,然后通过社会的选择和适应过程改变普通消费者的偏好。 因而是创新诱导了需求。

与此相反,施穆克勒却认为,创新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它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制约。 莫威里和罗森堡等强调,创新和市场需求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在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显然,这种观点更接近于客观事实。

我们基本赞同莫威里和罗森堡等关于“技术创新与需求互动”的观点,认为没有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强调商业应用的本质是相悖的,因而也是毫无意义的,即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具有拉动作用;同时,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创新产品能刺激部分消费者的好奇心从而改变其消费偏好,即创新对市场需求也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市场潜在需求越大、创新产品的竞争力越大,越容易占据市场,企业潜在的盈利空间越大,企业投资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即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越大。 反之,市场需求的“降低”,会损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使得加工能力过剩更显突出,出于自身业绩的考虑,各地政府就会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当地企业,如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地方保护,人为分割市场,增加区域间的贸易壁垒,使市场需求在人为干扰下“萎缩”。 此时,对单个的企业来说,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市场需求预期,就很难达到式(9)的市场需求规模门槛值。 根据我们的模型,此时企业将不会采用新技术。

(二)投资成本

在市场竞争经济中,一个企业要获得正常的利润水平,必要条件是生产成本最小化。 给定技术进步是必然的,那么,在采用新技术时,理性的企业会根据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相对丰富的要素密集型新技术。 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要素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额。因此,相对要素价格会影响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决策。 如在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物流企业提高运输效率要求最少数量的劳动力投入的资本密集型的运输系统,集装箱技术不仅带来资本/劳动替代,而且由于通过减少包装要求和转运的处理过程也相应增加了运输的效率和货运速度,大大降低了物流转运方面的劳动力成本,使集装箱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业中率先得到大规模普及;另一个例子是日本的立体仓库和零库存技术,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稀缺以及人力资本成本很高,因此,日本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发展平面仓库,而是发展自动化立体仓库,降低了高昂的人力成本,减少了土地资源占用;而在日本采用零库存技术,则是企业用相对便宜的及时运输替代昂贵的储存空间而选择的结果。

但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生产要素往往从相对丰富的区域流向要素相对稀缺的区域,发生了不合理的、非正常的流动,改变了各区域间原有的、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配置,直接增加了企业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即式(9)中值增大,此时,企业采用新技术的条件是市场需求必须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 而前述的分析表明,在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情况下,这是比较困难的。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程度越严重,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向也越严重,企业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就越大,式(9)中值越大,越难达到企业采用新技术所要求的市场需求规模。 因此,理性的企业就不会采用新技术。

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化,使得各区域同类企业在规模上、要素配置上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都趋同,使得企业间的技术模仿变得更为容易,一旦当某个企业采用新技术获得较大利润时,各区域的同类企业将会不同程度的模仿该技术,使率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变得无利可图。 这也使得企业难以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分析研究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对企业采用新技术决策的影响。 文章分析认为,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人为造成市场分割,使得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的市场需求规模“萎缩”;(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使得生产要素往往从相对比较丰富的区域流向相对稀缺的区域,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采用新技术时丧失比较优势,增加了成本。 企业的这种行为,一方面使得技术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难以进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已有的创新成果难以形成生产力。

我国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是比较严重的。 其主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官员出于各自业绩的考虑,不愿意承担调整产业结构而可能出现“业绩落后”的风险,因而各地竞相重复建设,其结果当然就是全国整体产业结构效率低下、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重重。 为此,我们建议:(1)改变现有的政府官员业绩观,尽快健全和完善政府考核机制。 现有的以GDP增长速度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制度,必然致使地方政府官员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逻辑思维,进而盲目重复投资,以追求一个好的“相对业绩”;(2)从全国整体考虑,根据各地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及比较优势,中央政府进行适度干预,使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的非比较优势区域放弃某些产业的投资,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实现规模效益,进而实现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全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 平,李世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障碍及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7(7).

[2]Pindyck R.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Capacity Choice, and the Value of the Fir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3]Tannous G H. Capital Budgeting for Volume Flexibility Equipment [J]. Decision Sciences, 1996,27(2).

[4]Amram M, Kulatilaka N. Real Options: Managing Strategic Investment in an Uncertain World[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5]倪得兵,唐小我. 人努力决策柔性的分成制委托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05(3).

[6]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2005(8).

[7] Lucas R E. Making a miracle[J]. Econometrica, 1993, 61.

[8][美]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New Technology Strategy Employed by Firms upon the

Convergenc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hen Hong1 Chen Xiaohong2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al option analysis method to research the impact of convergent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new technology emoployed by firms. We hold that the convergence and local protectionism lead to market segmentation. Regions lose their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s productive factors flow from the relatively rich areas to the relatively poor areas, which shrinks the size of market demand for new technology while increases investment cost. As a result, firms’ initiative may be dampened, which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Technology; Real Option

[ 收稿日期: 2008.2.29 责任编辑:张友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8)04-0061-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企业竞争力的经济学解释 下一篇:公共财政构建中的路径依赖与体制创新